分享

滙流澂鑑 | 光素带板去哪了?

 苇莞 2018-08-15

       玉带是一种由多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历史上流行的玉带大概起源于北周,原型是草原民族的蹀躞带。玉带在一些朝代是官品位的标志,明代尤为典型。明代玉带板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清代由于剃发易服,玉带制度也被废除。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玉带

      熟悉中国古代玉器的朋友都知道,明代玉带主要分为光素与雕花两类,其中雕花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几类,这里笔者不作赘述。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认为,光素玉带板的品次等级不如雕花者,其实不然。《明史·舆服志》载:“大臣之服玉带,一品玉,或花或素。”可见,两者间并没有等级的差异。而且在实际情况中,光素玉带的玉料质地往往好于雕花玉带。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玉带

      常年关注玉器市场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目前市场上可见的明代玉带板中,雕花带板的数量远远多于光素带板。其实在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中也有类似的现象,那么,是不是一开始光素带板就很少呢?如果不是那光素的带板又去了哪呢?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玉带

       首先,光素带板和雕花带板的初始比例应该是趋于一致的。《明宫史》记载:“冬则光素,夏则玲珑,三月、九月则顶妆玉带。”(“玲珑”者应为镂空雕玉带,“顶妆”者应为浮雕之玉带)说明不同的玉带有不同的使用时令,也从侧面印证了两者的数量比例不应该有差别。

台北故宫藏玉带板

     《天水冰山录》是记录严嵩、严世蕃父子被抄家产的笔记,其中记述有抄得玉带202条(副),其中素带105条(副),雕花92条(副)(根据定名应有部分宋元旧玉带)。由于202条玉带均有定名,因此可以认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玉带的内容基本可信。再者,即使数量有所夸大,但对光素玉带与雕花玉带的比例影响不大。

《天水冰山录》书影

       而在南京市博物馆馆员宋燕的文章《南京明代墓葬出土玉带板浅议》中,统计有78件玉带,其中光素(包括金镶、涂朱)为64件,占了绝大多数,虽然部分墓葬可能被盗,但是对两者比例的影响较小。可见在明代,光素玉带的数量是不少于、甚至多于雕花玉带的。那么为什么目前市场上光素玉带的数量这么少呢?这些玉带板又去了哪里呢?

清代官员形象

       答案其实不难想象,它们被清代玉工消耗掉了。由于满清统治者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中国的服饰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曾经象征品秩等级的玉带自然是难以再使用了。(清初仍有部分诰命夫人穿戴玉带)玉料的稀缺性使得改造旧有玉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此多的闲置玉带自然也成了被改造的“玉料”,光素的带板更是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优质的胚料。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玉带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玉带 

       以下是笔者在各馆馆藏中找出来的玉带改制件:


苏州博物馆藏的一件由带板改制的臂搁

苏州博物馆藏的一件由带板改制的臂搁

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由带板改制的臂搁

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由带板改制的臂搁

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由带板改制的玉牌

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由带板改制的玉牌

由明代带板改制的玉器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尺寸

       明代带板的尺寸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若用其改制,其尺寸必然不会超出这个范围,由于玉料宝贵的原因,也不会太小于这个尺寸。

2.    牛鼻穿

       明代带板多在四角对钻有供金属丝固定的牛鼻穿,部分在使用中会损坏,需要在边上再打一眼。对钻打眼往往较深,如不去角很难完全避免,故会留下痕迹。如首都博物馆展览的玉墨床。

3.    抛光痕迹

       明代带板的四沿往往抛光闪亮,俗称“玻璃光”,与清代玉器的抛光有一定差别,若改制器保留了原器的部分边沿,就能识别出来。

       除以上三点外,带板改制器往往还会留下其它痕迹,这就需要各位朋友自己去探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