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书法家彭洪顺

 百了无恨 2018-08-15

彭洪顺,1976年7月生,重庆秀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河北美院特聘教授、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特聘书法家。

作品荣获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奖;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二届册页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四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小品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首届、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等。


边城布衣   书坛痴人

         彭洪顺先生个子不高,略显清瘦,却存有大气象、大格局、大情怀。这是我对发愿边城、软硬兼修、独步书坛的青年书法家彭洪顺先生的印象。

彭洪顺作品

洪顺先生出生于重庆市秀山县——沈从文笔下美丽的“边城”,那里有着不尽的炊烟,有着主人公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有着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更有着耕读传家的乡风民俗。彭洪顺先生自幼在父亲教导下,在火坑的灰土中用木棍书写乳名“国正”,被教导“写字要正,读书要明”,发愿将写好字作为人生追求的至高目标。

先生初试锋芒、惊鸿一时者,非毛笔,硬笔是也。其硬笔继承了魏晋之风,神韵于结体,工妙于点画,齐整而不拘,平正而不呆,犀利飞动,严整飘扬,日臻精进。其书风,融合“锺王”、王雅宜、文待诏、黄石斋之神韵,参和行书及章草之笔意,立显古雅灵动。其造型,借鉴诸家古隶笔法,高矮胖瘦因字而异,斜正奇俊因字立势;其笔法,去棱角外露之弊,避圆熟媚软之嫌,笔锋亦方亦圆,冲和中庸;其风格,长短无常,撇捺自然,法度其中。绝无媚俗者之格调低下或如追逐名利者之哗众取宠,近乎入化。

彭洪顺作品

钱泳《书学》言:“工书者不通小楷,不能称书家。”彭洪顺先生软硬兼修,小楷甚精。在荣获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后,彭洪顺先生突然消失在硬笔书坛,转工毛笔。凭着几十年硬笔书法的“童子功”,抚古追今,心临手摹,诸体精进。其小楷初以文徵明和黄道周为宗,上溯魏晋,再转明清,后汇傅山、王铎及八大笔意于笔端,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体,清秀中见古拙,萧散中蕴灵动,法度中寓逸情,精微中致广大,气韵高古,幽雅脱俗。其中楷取法《高湛墓志》《元鉴之墓志》及《隋张盈夫妇墓志》,吸纳《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之意趣,字势丰盈,厚润空灵,如仙露琼浆,幽深无际,古雅有余。其隶书以《礼器》与《乙瑛》为根基,融《张迁碑》与《好太王》为一炉,秀美中寓质朴,生涩中见厚润,生辣苍劲、古朴纯正。其行草书,张弛有度、跌宕恣肆。其草法,笔不枉动,极具章法。王国维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写词如此,书法亦如是。先生潜心书法,虚心吸纳众家之长,无住于名利尘埃,故虽居闹市而有林泉高致之意,能安居于纯粹诗意的书法之美。

彭洪顺作品

洪顺先生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师者精神,不仅手不释笔,专工术业,还乐此不疲筹办书展、传道授业,培养书法后继人才。多年来,先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先后筹办过当代硬坛百人作品展、首届“武陵杯”中国硬笔书法擂台大奖赛、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等全国大型书展活动。此前秀山从没有一人书法作品入重庆市级展览,洪顺先生培养发展了1000余人次在省、市及全国书法大赛中入展、获奖,26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68人加入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带头将秀山创建成为“中国书法之乡”,被书坛誉之为“秀山现象”。

彭洪顺作品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古之书家概莫如是,彭洪顺先生亦然。听其言,观其行,读其字,其折射出来的品质和形象是多样的:宵衣旰食、临池学书的痴人,胸怀大海、虚心盘道的益友,热衷公益、诲人不倦的良师。这些形象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书者的人文情怀。先生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正是基于此种襟怀,穿梭于书法家、教育家、公益家等多重身份,将学、思、教、传等不同社会形态融为一体,筑起了一座书法艺术和人文关怀的灯塔,无私地温暖和烛照着诸多书法爱好者、后继者。

翘盼彭洪顺先生书艺日臻不朽!

彭洪顺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