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转错账只能认栽?消保委约谈腾讯:要有救济渠道

 恰恰365 2018-08-16

扶青

移动支付方式给好友间转账带来了便利,但这样的 ' 乌龙 ' 也时有发生:不小心转账转错了人,对方收了钱却不还钱,甚者删好友、拉黑,当消费者求助于客服的时候,平台却建议你 ' 与好友协商解决 '。最近,浙江省消保委就接到多起这样的投诉,经过面对面约谈,消保委结合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防转错账机制及事后救济措施,向腾讯提出三点建议:全面落实微信支付实名制;健全交易安全措施;完善事后协助机制。

在诸多微信转错账事件中,官方的态度常常是一句轻飘飘的 ' 格式回答 ':' 资金支付成功后无法撤回,您可与好友联系协商退回。' 许多人就问了,微信用户转账时所使用的支付手段、支付方式、支付过程都是在平台上完成的,平台不可以直接撤回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交易的本质是效率,遵循是 ' 转账—到账 ' 的单向逻辑。现在许多支付机构虽然宣称 '24 小时内可撤销 ',但其实只是延迟到账的功能,用意是提供充足的救济时间。因此,就转错账来说,主要是转账人的过失,凭着几张申诉截图就想让微信把钱退回来,逻辑上不能说通。现实的诉求方式,多数是和对方协商了事,协商不了,才诉至法庭。官方这般回复,应该说有合理之处。

当然,合理不意味着得体。平台虽然没有 ' 撤销转账 ' 的责任,但至少有积极配合的义务,以诸多案例中平台的表现而言,很难说它展现出了诚意。相反地,微信转错账深陷 ' 死循环 ',平台消极作为是很重要的原因。所谓 ' 死循环 ',是指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收款人并不是自己的好友,当协商无果后,只能寻求警方立案或者法院受理,这时候得提供对方的身份信息;当我们向平台索要对方的身份信息,又说因为隐私权的考虑,只有在警方立案或法院受理后才能提供。如此,双方看似都有道理,但问题就是解决不了。要想破解 ' 死循环 ',相关部门固然要多一点担当,但微信方面更应该积极作为,不管立案不立案,都要配合好用户的诉求,主动跟相关部门说明情况,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联系有关机构,建立专门救助渠道。

此外,真要追究起来,也很难说平台尽到了安全保障的 ' 防火墙 ' 责任。为保证不转错账,在传统的银行转账程序中,通常会要求丝毫不差地输入收款方户名和账号,否则无法转账。而在微信支付中,只显示对方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前面的字都用星号代替,这固然是出于隐私的需要,但毫无疑问存在着安全漏洞。正如浙江省消保委所建议的,必须要严格落实实名制,对非实名用户不开通金融转账功能。此外,借鉴其他平台的经验,用户在移动支付平台转账超过一定额度时,平台可以强制用户输入身份确认信息,例如手动输入收款方的 ' 姓 ',或者把收款方的名字补齐,从而给转账方增设二次 ' 审查 ' 环节。最后,支付平台还可以参照央行发布的账户分类政策,建立转账延时到达机制,以加强转账行为中对主动行为人的保护。

微信转错账是件小事,然而有效化解微信转错账纠纷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恰恰体现着救济机制和新业态、新模式的不相适应。在互联网行业的许多方面,用户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提醒着我们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正面回应人们的诉求,适时地改进救济机制,以最大程度地保护金融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