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照与放空 ☆ 摘自项保华《觉悟:智慧决策行思模式》第36-39页 评判与站队 观照,专注当下,如镜子般地照见一切,如旁观者般地不起情绪,从而获得纯净无染的源头信息。不评判,可免无意识中陷入行思被动反应与惯性反射,也就是进入内置默认的“习性反应”模式。观照不评判,关键在于不评判,只要一做评判,就意味着站队。 人一站队,就会出现立场,此时分别心必然生起,是非对错,轻重缓急,各人若有不同看法,就易相互争论,引发情绪反应。西哲有言:“与其裁决两个朋友的争端,不如裁决两个敌人的争端。前者可使朋友之一变为敌人,后者可使敌人之一变为朋友。” 评判,引发站队,导致情绪反应,甚至分成敌我阵线,这种连环影响的作用效果,对于群体决策来说会更大。只要唤醒纯净意识,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保持观照不评判,就可阻断各种评判闪念的干扰,真正做到将不同看法,当成一体多面,以开放心态接纳。 例如,观看两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球队比赛,原本观球就只是观球,可以淡定欣赏各方的球技,也不太会有期待、纠结与不安。但是一旦站了队,选择支持了其中的某一方,就会有情感注入,再难做到观照不评判,观球过程也就不再宁静、平和、自在。 评判,若变成“批判”,后果可能会更严重。例如,批判性思考,原本希望通过明确问题,弄清事实,确定前提,分析假设,谨慎挑战自我及他人成见等因素,以判定一个观点成立与否。但受预设与猜测的影响,可能变成挑刺、质疑别人,却忘了自我反思。 批判性思考,更适合于严谨的科学性论证。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可能更重要的还在于行动突破,也许直接提建设性思考更好。建设性思考,主要关注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在于找到现有方案的不足。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许更有可能产生突破性创意。 从深层次看,为了弄清事物的本来真相,观照不评判,不仅是指不批判、不批评,而且还指不表扬、不赞美。无论是批评或表扬,都代表了一种他人评价,人一旦在意他人的评价,无意中就会出现抗拒或迎合的情感响应,这样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客观。 例如,有人发自内心,忘我投入创新探索,一旦得到领导的高度赞许,或会产生无形压力,引发同事怀疑或嫉妒的目光,如此可能背上包袱,行为不再如原先那样的自如洒脱。这样,创新动机易被扭曲,不再如初始时那样单纯,结果也就可能因此而出现偏移。 放空与超越 对于模糊不确定的情况,人有着天然的规避倾向,只有弄清了事情原委,心中才会感觉踏实些。只是现实企业经营,影响与决定其成败的因素众多复杂,许多情况下很难说清,是什么因素共同促成了行动,又是什么因素的作用才带来了成功或挫败的后果。 面对说不清、道不明,人们就会运用想象力,进行预设、猜测,然后拼凑出看似因果逻辑严密的故事。人们都知道,决定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根本找不到,导致企业必败的教训却不少,只是现实多见言之凿凿的成功经验之介绍,少见失败原因之自省。 企业决策者,需直面现实。对成功的期待与渴望,容易变成梦想与幻想。想多了,还会产生错觉,变成无意识的预设与猜测,带有这样的心态与立场,应对决策所面临的现实,容易产生真假混淆、有无颠倒,这就好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学习新知识,形成新习惯,这是从无到有,一旦变成了有,再放空就极具挑战性。心中装着东西的“有”,又怎么能变成“无”呢?现实中,有人提出“组织忘却”“工程再造”“零基预算”等方法,就是希望对已有的想法或做法,不断“归零”重启。 应对“有知”的挑战,难在心中知道,放不下,去不掉,无法装成不知道,因而也就很难保持真正的无知心态。对此,可以采取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放空自我,不加评判地体验与接纳随之到来的各种感觉,以开启介于有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灵动智慧心流。 在这样的放松不刻意状态中,如实地觉知自己当下的心念与行为,感受通过有意无意的综合所浮现出来的创意想法。这样的想法,既非完全源自有意识的刻意思维,也非完全出自无意识的自由联想,处于一种无意有意、有意无意间,更有可能做到真正超越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