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两个字——权力。汉武帝时期国内威胁皇权的势力,简单一点说分为三大群体,那就是宗室、外戚和权贵阶层。 刘邦立国后,对那些以功臣为代表的利益团体进行了清洗,结果因为吕后,诸吕外戚势力坐大,虽然后来吕氏外戚被铲除,但是西汉的外戚问题一直都很严重。再加上郡国并行制的施行,宗室封国问题日渐严重。窦婴就是外戚的代表。 忠于皇帝窦婴,字王孙,是汉文帝皇后窦氏的侄子,因为姑母的原因在仕途上顺风顺水,当然,他自己的能力也很强。 汉文帝即位后,窦婴曾任吴国的国相,后来困为生病免职。病愈后窦婴担任詹事,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皇后、太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等。 汉景帝即位后,曾经跟同母弟梁王刘武是喝酒吃饭。当时汉景帝没有册立太子,几杯酒下肚,汉景帝说起酒话:“兄弟,我死了就把帝位传给你。”旁边的窦太后听了很高兴,但窦婴却劝说汉景帝皇位父子相传是高祖留下的规矩,陛下怎么能擅自传位,汉景帝这才醒悟。 因为这事,窦婴得罪了窦太后,他也识相,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就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战功赫赫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反叛,汉景帝派周亚夫等出兵平叛,窦婴也率军驻守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 七国的叛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封窦婴为魏其侯。在朝堂上窦婴甚至可以跟周亚夫平起平坐。 苦谏废立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汉景帝立刘荣太子,派窦婴担任太子的太傅。 汉景帝七年(前150年),刘荣被废,窦婴此前多次为刘荣争辩都没有效果,因此他推说有病,辞官隐居蓝田。后来在高遂的劝说下,窦婴才出山回朝。 后来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窦太后多次推荐窦婴当丞相。但汉景帝认为窦婴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所以任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外戚相争窦婴虽然没有当上丞相,但也当了大将军,威势显赫,当时王皇后还只是汉景帝的一个妃子,她的同母异父弟弟田蚡还是个郎官,为了往上爬,他经常跑到窦婴府中,给窦婴当孙子,陪酒跪侍。 到了汉景帝的晚年,王皇后成了皇后,田蚡也步步高升,做了太中大夫。汉景帝驾崩后,刘彻即位,王皇后成了太后,在她的提携下,田蚡被封为武安侯,地位暴涨。 发起来的田蚡自然不会再甘于人后,他大肆招揽宾客,并推荐闲居名士出来做官,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的势力。 再忤姑母当时窦太皇太后还在世,窦氏的势力依旧不小,所以在丞相卫绾被免职后,田蚡籍福的劝说下请王太后暗示汉武帝让窦婴当丞相,而他自己则被任命为同属三公的太尉。 但窦婴的丞相并没能当太久,因为他跟他的最大靠山窦太皇太后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太皇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窦婴却喜好儒学,设立明堂,布道儒家学说,这招致太皇太后的不满。 此外窦婴推荐赵绾当御史大夫,还命令皇城内的列侯、诸侯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为妻,他们都不想回到封地去,因此开始毁谤窦婴等人。 太皇太后听得多了,对侄子越发不满。建元二年(前139年),赵绾请汉武帝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皇太后。 这直接触及到了太皇太后的权力利益,惹得她大怒,罢免驱逐了赵绾等人,解除了窦婴的职务,当然,同样喜好儒学的田蚡也被免职。 闲居失势窦婴和田蚡都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但境遇大不相同,窦婴失去了姑母的信任,但田蚡却还有姐姐王太后,仍然受到汉武帝的宠信,虽然没有职位,但可以议论朝政,而且意见多次被采纳。 人往往是趋炎附势的,见到田蚡说话管用,原本依附窦婴的那些官吏和士人,就都跑到田蚡那里去了,田蚡得势,窦婴失势。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双双被免职,田蚡出任丞相,权势更盛。 患难真交窦婴失势后门客一一离去,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还与窦婴往来,那就是将军灌夫。 灌夫是一条好汉,曾随父亲参军平定七国之乱,其父战死,按照规定,灌夫可护送灵柩回家,不用再参战。但灌夫要为父报仇,不肯回家。他留在战场上不要命地拼杀,常常是身负重伤回营,休养后又继续参战,从此名传军中。 灌夫的性格很奇特,对待大权在握的皇亲国戚往往很不客气(他揍过窦太后的弟弟),但对于失势的人或者穷苦人,越穷他越客气,也是因此,他才和窦婴结交。 一块地田蚡曾经派籍福去索取窦婴在城南的田地,窦婴对于他这种仗势欺人的行为很不满,没有答应。灌夫听说后,也气得大骂籍福。 籍福不想田蚡和窦婴闹掰,所以编好话劝田蚡,反正窦婴也老了,等他死了再夺田不迟。 消息总是瞒不住的,不久,田蚡听说了窦婴和灌夫是很生气才不给田的,他一听就火了,认为自己当年给窦婴当孙子,什么事都照做,他儿子杀人还是我救下来的,现在一块地都不肯给,我大不了不要。 从此田蚡就怨恨起了灌夫和窦婴。 暴脾气田蚡自然不是光说不练的人,在元光四年(前131年),他以灌夫家族横行不法为由打算治他的罪,但也灌夫抓住了田蚡的破事。眼看双方要搞得鱼死网破,宾客们赶紧从中调解,双方才彼此和解,只不过这种和解也就几个月的功夫。 同年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为妻,王太后为了给弟弟脸上增光,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窦婴硬拉灌夫同去。 酒过三巡,田蚡起身敬酒,在坐宾客都离席谦让,可等到窦婴起身为大家敬酒时,还有半数的人还坐着。 灌夫因此不高兴,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说喝不下了,只能喝一点,灌夫一定要他喝满杯,田蚡不肯答应。 灌夫接着敬,敬到临汝侯灌贤时,灌贤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话,也没回礼,灌夫忍无可忍,大骂灌贤,田蚡听出来指桑骂槐的味道,他觉得灌夫太过分,不留余地。 灌夫不管,继续大叫,宾客们纷纷起身离开,窦婴也离开,挥手示意灌夫和他一起出去。田蚡见状,毛了,让人扣留灌夫。 籍福又出来打圆场,他替灌夫道了歉,接着又按着灌夫的脖子想让他也道歉。但灌夫就是不肯道歉田蚡就把他绑了。随后田蚡以灌夫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太后诏令,犯了不敬之罪,因此把他关进了监狱。 救友涉险田蚡是不打算放过灌夫了,他下令追捕所有灌氏亲属,全部安上死罪。窦婴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没用。而灌夫被田蚡拘禁,没办法告发田蚡的那些破事。 窦婴为救好友,直接向汉武帝上书,汉武帝马上把他召进宫去,窦婴就把事情细说了一遍,汉武帝决定人窦婴在朝堂上辩论此事。 然而田蚡能言善辩,窦婴说不过他,一昧想给灌夫脱罪,反而被田蚡说他招聚英才,不知道要干什么。汉武帝因此质问群臣,许多人为窦婴说法,但立场很不坚定,往往顺带说田蚡说的也有道理。 朝堂上不决,消息一传到后宫,王太后火了,绝食抗议,汉武帝因此下令追查,发现窦婴在偏袒灌夫,于是窦婴也被抓了。 自坑至此,灌夫是必死无疑了,窦婴也岌岌可危,为了脱罪,他让侄子上书汉武帝,说汉景帝临死前曾赐给窦婴一封诏书,可用诏书免除死罪。 然而奏书呈送上去后,相关人员查阅尚书保管的档案,发现并没有这份遗诏。而且,诏书只封藏在窦婴家,由窦婴家臣盖印加封。因此有人弹劾他伪造先帝诏书,应该斩首示众。 元光四年(前131年)冬,灌夫被灭族,窦婴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不已,患了中风病,并且开始绝食,打算自己死了算了。后来有人告诉他汉武帝没有杀他的意思,他等了几天也的确没见人来,就又开始吃饭了,还找治病。 然而另一边的汉武帝还是听到了许多流言蜚语,都是诽谤窦婴的,于是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汉武帝下令将窦婴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争权需要汉武帝之所以杀窦婴,诏书问题应该不是关键,因为根据种种记载来看,司马迁、班固等都认为诏书是存在的,窦婴没有私自篡改诏书。他们两个人的意见,至少代表了大众舆论的意见,即当时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窦婴是有受过遗诏的。 但汉武帝却以窦婴伪造遗诏杀了他,这更可能像是一个借口,一个向王氏外戚的动手的借口,窦氏外戚已经散了,此时挡在汉武帝独揽大权面前的就是王氏外戚(田蚡)。 精明的汉武帝不可能放任权力不在自己手中,当初太皇太后一去世,他就罢免了她的两个心腹,但他没那个耐心再等到母亲去世,他要现在动手,他需要理由。 汉武帝怎么实施的不清楚,反正没多久,元光五年(前130年)春天,田蚡疯了,整天说窦婴和灌夫的鬼魂缠着他,不久就死了。 四年后,他儿子的爵位也被废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