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有他们 温岭本土文化穿过岁月的潮流走更远

 龙山园丁 2018-08-16
因为有他们 温岭本土文化穿过岁月的潮流走更远
zj.zjol.com.cn 2017-12-08 12:07
穿过岁月的潮流,碾着乡土的印痕,方言快板、民间锣鼓、舞龙等本土文化在如今的温岭不断散发着活力。这不仅源于一个热爱它们的群体,更源于像金明才等热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传承人。
金明才今年已经73岁了,从最早参加村里的西门头俱乐部,到后来自己牵头成立了东海曲艺俱乐部,他和本土文化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我喜欢本土文化里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每一天,对金明才而言,都是忙碌而充实的。抢救、传承本土文化,是金明才一直在做的工作。
人才的培养是传承的基础。每个星期,金明才都会走进温岭市横湖小学,为学生们上两节本土方言课,今年已是第二年;他带着民间锣鼓走进温岭市职技校,教会了学生各种鼓点及技能,至今已培养了四批学生。
在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今天,金明才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到文化进乡村、进礼堂等文艺演出活动中,帮助排演有关民间曲艺节目,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得本土文化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滚鱼。
金明才认为,温岭的本土文化若得不到及时抢救,会被湮没在文化的潮流中。本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扬,在传承中更有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讲快板,靠张嘴,我们上台先讲水。水的作用特别大,水的作用最宝贵,老老少少男和女,人生在世全靠水……”在日常的表演中,他将“五水共治”、平安温岭、环境保护等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各项中心工作贯穿在方言快板等本土节目里。
不久前,金明才和伙伴们参加了台州地区网络文化节,表演的方言快板节目获得了冠军,表演的提线木偶节目获得了季军。“当时,这个比赛是通过网络进行直播的,反响很好。”在金明才看来,现在,看电视的人已经比较少了,而且这部分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将本土文化和网络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宣传方式,而这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比如开辟一个专门的网站或者本土文化的板块,让温岭人来讲温岭事。
 
 
滨海王云兵师徒唱道情。
如果说金明才和本土文化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那么道情界的网红“箬横萝卜”(原名江敏伟)应该算是“半路出家”。“箬横萝卜”今年39岁,因为偶然,他接触到了道情,自此就爱上了。之前,“箬横萝卜”是做生意的。每天,管店看店,这样的日子,让他觉得很枯燥。但是,道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将他带入了一个不同的领域。不久前,他成立了台州萝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在宣传道情等本土文化上,“箬横萝卜”主要借助了网络,自己编写节目,自己拍成视频,然后上传到网上。“之前,都是我一个人在做,但现在,我有一个团队在做。”“箬横萝卜”刚刚花了十多万元,购买了一套拍摄设备。除了上传视频,“箬横萝卜”还打算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随时随地让观众欣赏到道情表演。比如固定时间,每天晚上一个小时,直播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观众欣赏表演,还可以和他们形成一种互动,更好地引起他们的兴趣。
“箬横萝卜”还在搜集洞房经等相关资料,也准备拍成视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温岭的本土文化,喜欢上温岭的本土文化。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箬横萝卜”的团队里,而他也很乐意教他们。“箬横萝卜”说,不管是谁,只要有兴趣,他都愿意把自己懂的东西教给他,大家一起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箬横萝卜”相信,温岭的本土文化不会被淘汰,它会散发出新活力。他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本土的文化公司更多的支持,鼓励他们走得更远。
本土文化既要传承保护,也要创新发展
市文化馆馆长 张一彦
都说“文化走亲,越走越亲”,每年,我们都会与省内的其他县(市、区)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把温岭当地的特色文化往外送,既有动态的节目,如道情、大奏鼓以及歌唱温岭的市歌、镇歌、村歌等,也有静态的展现温岭山海文化的海洋剪纸、版画以及其他反映温岭本土特色的作品等。其他县(市、区)也会把他们的特色文化送到温岭。通过文化走亲这样的形式,彼此可以相互借鉴,提高文化水平。温岭的本土文化节目在外地的反响都比较好。当然,镇(街道)之间也会开展小范围的文化走亲活动。
 
 
王伯敏的海洋剪纸。
现在,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自发组织的团队也越来越多。过去,我们文化馆的状况是“一个文化馆,半个歌舞团”,人员有限,我们要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演,每年开展演出100多场。但现在,我们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专业型干部向专业管理型干部转变,把头带好,通过对下面的团队进行业务指导,鼓励他们去发展,这样面更广,宣传效果更好。比如今年,以剿灭劣Ⅴ类水为主题,我们组织了多支文艺小分队到全市各地开展了100多场演出。这些节目都很接地气,有道情、三句半、方言快板等,村民们也很喜欢本土的东西。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宣传。
十九大报告里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本土文化既要传承保护,也要创新发展。
在传承方面,比如从娃娃抓起,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更好地普及、宣传传统文化。每个人的眼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本土文化要想活下来,就要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接受,因此必须创新发展,紧跟时代潮流。我们要抓住最主要的元素,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拓展开来,能够震撼到别人。比如大奏鼓,现在有女子大奏鼓、小朋友大奏鼓、大奏鼓新编等。比如道情,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原来都是一个人唱,现在可以多人唱,内容上也要多变,之前宣传剿灭劣Ⅴ类水,现在也可以宣传十九大精神。
老手艺人需更多支持
石塘镇东兴村村民 陈其富
作为石塘渔区传承了数百年的七夕习俗,“小人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渔区代代相传的民俗记忆,又是数百年来渔区文化的一个具体承载,对于增加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让这一渐渐淡去的习俗又慢慢被重视起来。
 
 
七夕小人节。
近几年,石塘镇还组织了几次大型的七夕习俗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彩亭、彩轿在石塘七夕习俗中必不可少。在习俗的传承以及彩亭、彩轿的制作方面,学校、乡村文化礼堂都陆续设立了课堂。但孩子们学的东西其实还是比较粗浅的,很多孩子小学毕业,上了初中之后,就不再接触彩亭、彩轿的制作了。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太可能以做人偶、彩亭、彩轿等来维持生计。因此,还是希望在政府层面上,能对这些老手艺人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对他们的生活给予一定保障,使这一独特民俗薪火相传。
挖掘和发扬乡土文化
新河镇非遗传承人 李小咸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足见文化的重要性。我市有很多乡土文化,近年来,我市越来越注重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发扬。
 
 
洞房经是省级非遗项目,里面包含了孝顺、和睦、团结与和谐等内容。今年,我市组织人员进行洞房经传唱的培训,学习者报名踊跃,培训完成后还颁发证书。为了进一步挖掘洞房经的内涵,我们还在搜集温岭各地关于洞房经的内容,准备编成一本书。接下来,我们准备将洞房经推向全国。
目前,我省正在进行千村调查,我受市里委托,对我市的24个村进行走访调查,挖掘这些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都表明了我市对乡土文化的重视,相信乡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将越做越好。
精心培育人才, 创造性地加以传承
大奏鼓非遗传承人 陈生冬
说起大奏鼓,多年来,我本人一直积极宣传这一本土文化,并广泛发动亲戚、朋友参与其中。现在,我的儿子、孙子也都加入到传承保护的队伍中。大奏鼓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很难得,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在挑选传承人时,我们将进一步加以筛选,精心培养更多真正适合大奏鼓传承的人才,使大奏鼓表演更具艺术性。同时,要创造性地加以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比如,我本来吹的是唢呐,节奏相对单调,现在吸取了年轻人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在跳大奏鼓时可以加入更为丰富的音乐元素,让旋律更加优美。
最后,我希望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加大投入。
 
 
大奏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