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3岁的郝万山教授将重讲伤寒论,学习永远都不晚!

 神的机器 2018-08-16

如果你是刚刚踏入中医院校,或是刚刚上临床,或仅仅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当你想去学学经典,学学伤寒提高自己医术时,周围的人可能都会建议你去听听郝万山老师的《伤寒论》课程,或是去买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看看。

执着的讲者

就是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在优酷上播出的郝万山《伤寒论》教学片从2009年创建以来,到现在总播放量已达到1734万次。

其实,早在2002年,郝万山老师就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国家希望能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构筑中医药远程终身教育体系。

直到现在都有很多学生想起当年学习《伤寒论》时,老师会在教室播放郝老师的讲课视频。现在看来,当年的“万年青”计划确实为全国各大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子带来了新鲜的吸取知识的方式。

受郝老师感染而步入医门的莘莘学子和亲近经典智慧的芸芸众生已不可胜数,可以说郝老师创造了中医经典教育与科普的一个奇迹。

在这期间郝老一直致力于健康教育30余年,600多场活动演讲,足迹遍布29个省市和港台地区。他曾说过:“治病是永远治不完的,我这几年在满世界奔走,就是想把老祖宗说的怎么才能做一个健康的人告诉大家。”

2012年百家讲坛《郝万山说健康》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以医者的专业和学者的睿智,用说故事的方式将健康娓娓道来。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慢条斯理转译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掀起了一波中医热。

毫无疑问,他是伤寒论圭臬级的主讲者,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

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这从郝万山《伤寒论》纪录片就能略窥一二,他的教学生动活泼,从不无聊,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多中医学生的“偶像”。

更是一名老中医

郝老师在临床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门诊外排着大队,很多都是从天南海北来的患者。

郝老师认为医生要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

他曾经和自己的弟子说过,“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从周围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愿再听。如果医生再不愿意听,找各种理由随意打发病人,那他们还能找谁啊?

可是,医生想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

在郝万山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涌入各种病人,一开口就说个没完,不少人还会带上一堆之前的检验报告和处方单,一股脑全倒在郝万山的桌上。郝万山也不急,病人说什么就从容地听着,病人给什么单子,都接过来仔细地看一番。

传承,还在路上

郝万山老师曾经深情的讲述过跟随胡希恕老师学习的经历,胡老深厚的临证功底给了年轻时的郝老师很多启发。那时,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以后也会成为一代经方老师。

言传身教,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教育方式。

现在,郝老师也在积极做中医传承,他说这是百年大计。

他的一位学术继承人周培培在鼓楼中医医院工作,充满感情地说,郝老师对弟子的心得十分重视,经常抽出时间来用心的修改,经常给予适当的建议和鼓励……

这是名师,更是明师。

郝老师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累不累?不累!到处传播中医,介绍中医,身边还有这么多像你们这样的朋友。做我喜欢的事,见我喜欢的人,每天开心都来不及呢!”

'虽然我今年73岁,但是我希望中医的国粹能够得到传承,得到发展!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好伤寒,用好伤寒。'

郝万山伤寒传承初级班网络直播授课首期正式招生

时隔十余年,重讲伤寒论,

相信,

多了更深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

多了这十年沉淀下的临床经验。

郝万山教授亲自讲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郝万山名医传承工作站作为学术依托,由郝万山学术继承人组成团队,是唯一权威认证的《伤寒论》学习班。

课程名称:

《重温伤寒论》

授课方式:

网络直播《伤寒论精讲》

课程40节。

授课时间:

2018年8月31日-2019年1月15日,

时长4个月

每周二、周五晚20:00-21:00

学习费用:

《重温伤寒论》价格1999元

三人组团享受9折优惠。

报名时间:

报名方式:

扫二维码进入报名群咨询,

报名成功后8月31日拉入学员授课群,

非诚勿扰。

学经典,

做临床。

学习永远都不晚,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公众号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