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语文课程标注修订的背景和基本理念
2018-08-16 | 阅:  转:  |  分享 
  
专家解析高中语文课程标注修订的背景和基本理念一、改革背景修订来源于2003年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后称课改),经历了十多年的高中课改实验,是
对原来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的完善,继承了原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想。根据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对高中课程改革做了进一步规
划。为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做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一)影响高中课程改革的因素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基本历程2001年启动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课程也逐渐开始了改革。2003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同年,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2004年,山东、海南、宁夏、广东,四个省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之后,其他省陆续进入高中课程改
革的实验。十多年的探索,高中课程改革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一方面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也对高中课程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2.高中课程面
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基础教育,基础指人终生发展的基础。以PISA考试为例,以人力资本来评估人才未来发展潜力。15岁孩子受教育程度
,决定该国家未来几十年的教育水平。15岁是国家未来潜在的劳动力。要为孩子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基础,要让现在培养的关键能力和社会品质
,在未来的生活中发生重要影响,基础教育就不能只考虑眼前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小学阶段,开始思考课程,就得考虑未来三十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
人才。以中国为例,三十年来社会变化巨大。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为30年后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技术的
发展,网络的出现,人类知识不仅在极速增长,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世界各国之间变频繁,各国都在在研究未来社会需要怎
样的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世界主要国家都持续进行从基础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关注对社会发展和人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
值的关键能力和重要品质,包括: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素养、数学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与社
会参与;自我规划与管理、自我发展与终生学习的能力。高中课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从世界看,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从自身看,中国
社会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带来新的挑战。回顾以往课程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了成绩,但仍然存在问题,比如:从01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到
04年高中课程改革,我们都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感。但是
,目标并真正落实,从某些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学生从大量机械的训练中缺乏内心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思考、规划我们的教育,教育部组
织国内知名专家,通过多方调研,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下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有两个具体的维
度。通过这样的设计,为未来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具体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修订高中课程?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我们需要把国家对未
来人才的总要求,就是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落到各个学科具体的课程过程中。所以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把立德
树人的总要求,把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都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程中。3.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重大事件回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十年:2014年高中课程改革启动,改革逐渐推进。新时代新要求:2012年
11月十八大提出“立德求人”根本任务。教育综合改革开始:2013年1月教育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以前的课程改革是
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往往强调基础教育领域里“课程改革”为先导。通过课程改革带动整个改革的推进。2004年开始,高中课程改革之后
,课程改革推进比较快,考试改革推进比较慢。整个改革,不完全配套。十八大以后,中央对整个教育改革做出了宏观部署,教育部提出了教育综合
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指导意见。这个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也涉及到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改革和全面改革的开始。
新的育人目标和课程方案:2013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研究,意在整体规划未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培养什么素养的人。
4月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高考招生指导改革启动:2014年9月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接着,浙江、上海先期进入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这次改革区别于04年改革在于:不是课程改革在先,而是课程方案规定滞后置后,考试改革的准备先启动。反映了教育系统
不仅是课程改革也是教育领域的改革,改革经验在不断总结,在不断完善。新一轮高中课改革: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2014年
9月,国家组织启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修订,旨在为后续10年高中课程改革奠定基础。随着新课标的出现,课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课程也需要
新的实施方案,出现新教材,新高考。基本理念体现通过学科培养人,过去关注知识技能,这次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要将三位目标融合为整体,要
通过学科教育过程,培养具有中国人精神、气派的中国人。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
,更是文化载体。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首先源于对语言文化的认同。强调育人过程中,要结合语文课程内容来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过程联系,进
一步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的育人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实现,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
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类提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不仅引导孩子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还要进一步去发展思维,理解文化,获得更强的审美能力。这就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提出要求,更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去思考。语文课程不仅要解决
好“知识技能”这类外显目标,更要解决内隐的问题。又过去“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体现育人要求。要引导学生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提高运用能力。要进一步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育本身担负审美素养培养,高中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觉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要在学习语言
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在
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一个目标就是语文课程的抓手。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坚持语文课程自身
特点,要着力在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是我们民族、国家的共同语。不仅是课堂学习过程,更是大量实践的过程。老师要意识到
学生实践语言运用的机会无处不在,要特别善于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提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使用,更要重视创新。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人们运用语言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要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改变语文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语文学习为未来孩子多样发展提供可
能性,这次课程改革继续强化必修课程,同时安排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分阶段进行课程设计:第一阶段,必修课程。让学生打好必要的语文基础,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二阶段,选择性必修。高考的孩子这部分是必修,不参加高考的孩子参考。第三阶段,选修。提供不同专题的学习,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理解不同的文化。强调语文自身的结构稳定的同时,还要建立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这对老师自身专业水平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希望老师能更好地进一步实现专业发展,深化自身的专业学习。当然,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献花(0)
+1
(本文系入出有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