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词译文 敕勒川一碧如洗的天空,连接着一望无际的草原。茫茫的阴山脚下,到处翻滚着绿色的波浪。天空仿佛牧民们居住的圆顶毡房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风儿吹过,牧草如绿色的海洋起伏不停, 一群群牛羊时隐时现。 词语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专家解读 《敕勒歌》这首质朴的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当时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通俗易懂,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 用叙述的方式开头,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国风光的自然特点,是那样的无遮无拦,高远辽阔,令人神往。简洁质朴的六个字,格调雄浑豪放,透露出敕勒民族英雄坚强、充满力量的豪放个性。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顺承前两句的背景而来,用比喻的方式,极言画面之壮阔,天空、原野之壮美。同时,抓住了敕勒民族生活最典型的特征进行描写,向世人勾画了一幅美丽的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用咏叹抒情的情调,用朗朗上口的叠词形式,极力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原野的碧绿、广阔。突出、赞美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使静美的画面突然多了灵气和灵魂,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当时的敕勒民族生活的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给诗歌增加了鲜明的游牧民族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无论是清新朴素的语言,还是真挚淳朴的意韵、意境,都可谓浑然天成。 知识拓展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就是北齐时敕勒人的牧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现在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举行空前的盛会,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的事。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风吹过时,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整首诗中不见对人的描写,全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突出表现大草原上的天地旷远、浩瀚无边。 但诗中却隐含着悦动的人群,“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就有发现这种美的眼睛。 所以说,作者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因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名句,这首《敕勒歌》也成为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