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康熙都是咱们中国历史上被冠以“明君”头衔的皇帝,能够被后世视作明君这绝非易事,毕竟历史上当皇帝的人中,昏君是要更多的。想要成为一位明君,有一种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虚怀纳谏,并不单单指听从大臣们的谏言,也包含着一种自律与自学的态度,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一位明君肯定是热爱阅读的,唐太宗和康熙就各拥有一本奇书,只不过这两本奇书一本被毁,一本被禁,同时也体现出了康熙皇帝与唐太宗的差距所在。 (唐太宗剧照) 纵观咱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皇权这个东西是没有永恒的,然而正所谓当局者迷,至少那些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是希望自己的统治是能够千秋万代的,所以即便是再英明的皇帝,也难免会有一些私心,这是人之常情,不过唐太宗在这方面还算好,他在品读一本名为《群书治要》的奇书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私藏。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为魏征、虞世南及褚遂良等人在贞观年初时编纂,这书中汇集了六经、四史以及诸子百家中的观点的精华,包含了不少治国方略,以及古人的智慧,可以说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读它准没错,但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他是否愿意天底下的人都变得更加聪明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百姓若是领会了其中的要领,只怕就会威胁到他的皇权,然而李世民并没有禁此书,也就是说,只要你想品读,或者说有条件品读,都是可以读它的,只可惜这本书由于当时并未发明雕版印刷术,所以发行量并不多,再加上唐末的战乱,以至于此书一度失传,多亏日本遣唐使抄录带回日本,后又传回了中国。也就是说这书被毁并非唐太宗之过。 (康熙剧照) 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同样被称为明君,甚至被称为“康熙大帝”,的确,他可以说是清朝最圣明的皇帝,然而他却在“读书”这事上被唐太宗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康熙也同样对一本奇书着迷,那书乃是由明朝人张燧所编纂,名为《千百年眼》,这书中所写的内容多半是以不同的视角去品读一些历史事件,让人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有了全新的看法,可谓是开启民智的一本奇书,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康熙将它列为了一本禁书,而他自己却经常秉烛夜读,其实不难看出,康熙是有私心的,为了清朝的长治久安,他并不希望这本书在民间流传,不过他倒还没昏庸到将此书损毁,因此这本书一直到现在都能留存于世。 (千百年眼) 不过由这两本书,咱们却能够看出唐太宗与康熙这气度上的差距了,只能说唐太宗这“天可汗”之名的确是名副其实,这气度真不是盖的,而那“康熙大帝”之名则显得有些讽刺了,一位“大帝”的气量如此之小,着实令人汗颜,说白了,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