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土库曼人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8-16
第一节 土库曼人的族源
土库曼人起源于被称为古思人的突厥语族。古思,又称乌 古思。乌古思,汉文史籍有乌护、乌鹘、屋骨思等译名。乌古 思笫一个元音乌省读即成为古思①。6 lit纪,突厥人建立了强 大的突厥汗国。突厥汗国瓦解后,“九姓部落联盟”中的一部 分乌古思人被迫西迁。大约在6至7世纪,突厥人就开始向西 南大迁徙,进人中亚。7世纪末及以后一段时期,乌古思人游 牧在从额尔齐斯河到伏尔加河的广大草原地带,并融合了当地 --些马萨该达塞人的部落。10世纪时,古思人活动地区东至 额尔齐斯河,西至伏尔加河,南至里海和河中地区。古思人的 首领称叶护。10世纪中叶,乌古思奇尼克部首领杜卡克及其 子塞尔柱克(以后塞尔柱王朝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率部迁 往锡尔河下游毡的(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克孜尔奥尔达 东南)。约在985年,他们被编为萨曼王朝的边防军,驻牧在 布哈拉附近。大致在这一时期,他们信奉了伊斯兰教逊尼派,
并幵始有了土库曼人①的称呼。这时的古思人与伊斯兰地区直 接为邻,分布在西里海的古尔甘,东至锡尔河的白水胡城,其 中一部分人迁至曼格什克半岛。因此,土库曼人可以追溯到迁 徙到中亚地区的乌古思突厥人。
第二节 土4曼人泛徒及其雇因
一、塞尔柱王朝时期的迁徙(1040—1157年)
突厥汗国瓦解后,乌古思人被迫西迀,7世纪及以后一段 时期,乌古思人游牧在额尔齐斯河到伏尔加河的广大草职地 带,到10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已分布在南以咸海和锡尔河 下游为界,西以里海和伏尔加河下游为界,东北以额尔齐斯河 为界的中亚地区。10世纪中叶,乌古思奇尼克部首领杜卡克 及其子塞尔柱克率部迁往锡尔河下游毡的。约在985年,他们 被编为萨曼王朝的边防军,驻扎在布哈拉附近。大致在这一时 期,他们信奉了伊斯兰教逊尼派,同时被称为土库曼人,势力 日渐增长,参与了当时河中地区错综复杂的斗争。后塞尔柱克 的两个子孙图格里尔、河査格里兄弟率部投奔加兹尼,并乘马 苏德进军印度之机在呼罗珊发展自己的势力。1040年,图格 里尔在丹丹坎(今塔什纳巴德)大败马苏德,宣布自己为苏 丹,建立了塞尔柱王朝。
图格里尔(1040—1063年)让其弟査格里留驻呼罗珊, 自己率军西征,1055年占领巴格达。正式成立塞尔柱苏丹 国。因此有的研究者主张1055年为塞尔柱克王朝正式建立
①土库曼.波斯语tukeman的音译,man意为“像 ”,tukeman意为像
突厥的人。



之年①。1043年,塞尔柱克王朝灭掉加兹尼朝的附庸花剌子 模。1059年,又迫使加兹尼朝退出河中。在图格里尔的侄子 阿尔普·阿尔斯兰(杏格里之子,1063—1072年)和其子马 立克肖(1072—1090年)统治时期,王朝版图西达地中海, 建都于梅而甫(今土库曼自治共和国马里东)②。1065年,阿 尔普·阿尔斯兰占领了与哈喇汗朝关系敏感的地区花剌子模、 毡的、塞兰等地。1072年,又率军进攻河中。1089年,马立 克肖干预西部哈喇汗朝内部政教冲突,从此,西部哈喇汗朝遂 沦为塞尔柱克王朝的附庸。马立克肖死后,塞尔柱发生内讧达 12年,1118年,桑贾尔(1118—1157年)继为苏丹,其后势 力逐渐衰弱。1157年桑贾尔去世后,塞尔柱王朝在河中的统 治结朿,但他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延至1308年始亡于蒙古。.
1229年,乌古斯人一部落首领奥斯曼接续塞尔柱成为居 住在安纳托里亚半岛突厥人的统治者,这就是奥斯曼王朝。另 外,还有两支接续塞尔柱政权的土库曼人在14、15世纪进人 了高加索和伊朗,为近代阿塞拜賴K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 留在中亚的土库曼人在11至12世纪期间占有花剌子模和呼罗 珊地区,二者后来成为土库曼民族的核心地带,谋夫成为政 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13到16世纪的土库曼人的迁徙
从13到15世纪,土库曼人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13世 纪初蒙古在漠北崛起,1206年,铁木真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
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49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 出版社,2000。
 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49页,乌鲁木齐,新碰人民出 版社,2000。



思汗。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进入中亚,其占据了河中、花刺子 模和阿姆河南呼罗珊广大地区。土库玆人处在蒙古贵族的统治 之下。其后察合台汗国(1220—1402年)在中亚建立了统治。 14世纪后期,帖木儿帝国的兴起,建立了在中亚的统治 ^ (1370—1501年),今土库曼斯坦南部成为帝国的一部分。1405
|·年,帖木儿死后,帝国对土库曼人的统治濒临崩溃,所以土库 3 曼人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部分M海东岸的土 I;库曼部族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畜牧业和绿洲农业的转变。以麦 I 尔夫为中心的木尔加布河、捷詹河、阿姆河等灌溉农业区再度 |'繁荣起来,16世纪前后,是土库曼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①。16 I:世纪初,帖木儿帝国被从钦察草原南下的乌兹别克人所摧毁, | 乌兹別克人在中亚建立了希瓦和布哈拉两个汗国,土库曼人分 别处在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及伊朗萨菲王朝的统治之下。
16世纪时,大部分的土库曼人生活在巴尔汗山脉、萨雷卡
梅什湖沿岸、乌斯丘尔特原堆和曼基什拉克原地以及外里海地 区的绿洲农业村落和阿姆河中游、阿特列克河、戈尔根河、捷 詹河、木尔加布河下游等地区。从16世纪20年代到18世纪上 半叶,土库曼斯坦大部分为希瓦汗国所控制,这一地区的范围 是北起曼基什拉克原地、咸海一带,南至科佩特山脉北麓,西 起里海东岸,东至阿姆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其次为布哈拉艾米 尔控制地区:包括以表尔夫为中心的木尔加布河三角洲一带和 阿姆河中游两岸广大地区;伊朗沙赫势力范围的北端控制线一 般被限制在科佩特山脉以南的戈尔根河和阿特列克河流域一带。 但随着伊朗与希瓦、布哈拉三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伊朗沙赫的 势力也曾经越过科佩特山脉,有时甚至控制了阿斯特拉巴德和
①[苏联]阿塔玛梅多夫主编:《土库曼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围百科全书手 册》,96页,阿什哈巴徳,土库曼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捷詹河三角洲地区。①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土库曼分别属于不同的 部落和部族,他们主要从事游牧经济,有的部落也开始从事农 业生产,不过他们都保持着氏族制度,部落的社会基层组织是 “乌鲁克”(即家庭公社)。·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萨宙尔部落联盟, 他由内萨雷尔部和外萨雷尔部组成。屈于内萨雷尔部的只有萨 \ 雷尔人一支;属于外萨雷尔部的山萨雷克人、埃尔萨尔人、捷《!· 克人、约穆特人。萨雷尔部落联盟这时基本游牧于曼基什拉克g 原地和巴尔罕的大部分地区。在同一地区和与其相邻的里海北^ 岸地区活动的库曼部族还有乔夫都尔人、依格弟尔人、阿巴 i 达尔人和阿拉巴奇人等。在萨雷卡梅什湖沿岸地区居住的阿里|’ 里等土库曼部落,以及在阿姆河、木尔加布河、捷詹河流域和 I: 伊朗北部的戈尔根河、阿特列克河流域居住的土库曼诸部族,^ 这时已开始从事定居牧业和灌溉农业生产。他们不仅利用湖泽f: 或河流、湖泊周围的肥沃土地和充沛的水源,而且他们在中游 和下游三角洲地区,在萨雷卡梅什湖与乌兹伯依河之间,在捷 詹河和木尔加布河流域建立了水利灌溉系统。②
三、16世纪末17世纪初土库曼人的迁徙
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许多居住在土库曼斯坦北 部的土库曼部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向南部迁徙。促使土庠曼诸部 族进行这次历史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的、社会的 和经济的原因。首先,中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各地区的封建社会 结构纷纷幵始解体,加之地理大发现使新的海上商路逐渐取代@
土库曼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历史考古民俗研究所编:《土库曼苏 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史》,第1卷,第I分册,213页,阿什哈巴德,土库曼科学出. 版社,1957。
参见阿加扎诺夫:《9一13世纪的乌古思人和中亚土库曼简史》,15页,阿 什哈巴德,土库曼科学出版社,1969。
了古老的陆路欧亚商路,里海周围许多作为这条商路重要环节 的城市网络也开始趋于衰落。在这些地区游牧的,以这些城市 为商业、手工业中心的土库曼人原有经济格局被打破,单一的 游牧生活已难以维持下去。其次,17世纪初阿姆河通往萨雷 卡梅什湖的达利雅雷克水渠的关闭以及由此开始的萨雷卡梅什 湖和乌孜伯依河的干涸。原以阿姆河、萨雷卡梅什湖、乌孜伯 依河为基本水源的灌溉系统不得不荒废。土库曼人在这一地区 经营了多年的绿洲开始被卡拉库姆大沙漠所吞噬。这就迫使长 年在这里从事绿洲农业经济的阿里里土库曼人,也不得不向南 去寻找和开发新得绿洲农业区。第三,此时土库曼人与乌兹别 克贵族统治者之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迫使大量的土库曼人 向南迁徙。在残酷的民族排斥政策下,土库曼诸部被迫远离希 瓦汗国的统治中心①。在同一时期,原游牧于伏尔加河下游的 卡尔梅克人经过里海北岸,沿东岸南下,趁土库曼人力量受到 削弱之机,时常掠夺和袭击居住在曼基什拉克原地和乌斯秋尔 特原地上的土库曼部落。由于以上民族、社会和经济的原因, 土库曼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
约于17至18世纪,除在里海东北岸曼基什拉克原地,乌 斯秋尔特原地游牧的乔夫都尔人和居住在阿特列克河与戈尔根
河流域的戈克连人以及其他小部落未做长途迁徙外,在土库曼 斯坦境内活动的主要土库曼部族都离开了原来多年游牧和耕作 的地区,去寻找一片适于自己的新的生存空间。土库曼人中最 ^大的一支——萨雷尔部落联盟在向南、向东迁徙过程中趋于分 化。原萨雷尔部落联盟中最主要的一支——萨雷尔人,这时离
开了曼甚什拉克原地和乌斯秋尔特原地,绕过卡拉库姆大沙 漠,在木尔加布河河捷詹河流域定居。萨雷克人则迁至木尔加 布河上游以麦尔夫为中心的灌溉农业地区。埃尔萨里人迁到了 以査尔朱为中心的阿姆河中游两岸和阿姆河与木尔加河之间的 广阔地区。约穆特人的一支沿里海东岸向南,直至阿特列克 河、戈尔根河人海处;另一支向东深入卡拉库姆沙漠。在这样 狭长的地带上,约穆特人仍以游牧生活作为基本的生存手段。 外萨雷尔的另一支土库曼人——捷克部由土库曼斯坦北部迁到 了科佩特山脉北麓的阿喀尔地区定居,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活动,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同时也使本部族 人口很快地增长。到19世纪初,阿喀尔地区已成为土库曼斯 坦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捷克部也成为土库曼诸部中人CI较多的 一个部族。阿里里人离开了萨雷卡梅什湖周围和乌兹伯依河流 域的灌溉农田,迁到了捷詹河上游西岸地区,开垦新的农丨11, 修建新的水利系统,继续从事灌溉农业生产。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过程漫长,从17世纪初开始,到19世 纪初期,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所有土库曼部族才基本定居在 现在的活动地区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多数的土库曼部族的迁徙, 都须绕过浩瀚的卡拉库姆大沙漠,或沿里海东岸南下,再沿科 佩特山向东;或沿阿姆河向东南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土库 曼部族的迁徙过程本身,仍是游牧生活的一部分,边迁徙,边 游牧,最终选择一个理想的地区站住脚,开始并不带有明确的 目的性。迁徙后的土库曼诸部族与当地土著的土库曼和非土库 曼中小部族、部落逐渐融合,才形成现代土库曼民族的主体, 更多的土库曼人口开始定居,从事农业和家庭畜牧业牧业生产。 土库曼的经济在迁徙后得到了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到19世 纪上半叶,土库曼人中约有20万帐,计100万人之多。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土库曼人在迁徙过程中,吸收和融
合了许多民族。从六七世纪突厥游牧部落开始向中亚迁徙,逐 渐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居民马萨该达塞人,和萨曼王朝时期形成 的塔吉克人,13世纪蒙古人进人中亚并逐渐转向定居生活,土 库曼人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达300年,这又融合了蒙古人, 所以今天的土库曼民族是历史上融合和同化了许多民族,包括 一部分非突厥的成分,才形成现代的土库曼民族的。随着土库 曼人的不断迁徙,土库曼人与最初的突厥游牧部落在政治、经 济、军事、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节 土库曼人政治、芊事、
社会、经沭及文化生活的史泛
土库曼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乌古思的突厥语族人。早在六 七世纪时,操突厥语的部落开始迁到中亚,到10世纪时,突厥 游牧部落已分布在南以咸海和锡尔河下游为界,西以M海和伏 尔加河下游为界,东北以额尔齐斯河为界的中亚地区。大约在 10世纪时,幵始了土库曼人的称呼。迁到中亚后的突厥人与迁 徙前的突厥人的明显不同之处表现为:第一,随着伊斯兰教在 中亚地区的迅速传布,突厥人信奉了伊斯兰教,同时,突厥人 与当地居民塔吉克人逐步融合,使当地的居民也逐渐突厥化。 同时他们接受了阿拉伯语文和波斯语文,形成了一种伊斯兰文 化。突厥人与当地民族逐步在民族、宗教、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等方面加速融合。因此,11—13世纪,是中亚历史一个十 分重要的时期,其显著特征是伊斯兰化和突厥化。①第二,突厥 部落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畜牧业和绿洲农业的生活。
①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6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0。



从13世纪蒙古人进人中亚,到16世纪帖木儿帝国瓦解, 近300年中,土库曼人一直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河中地区 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化都发生了S大变化。 伴随几次短暂的和平,河中经济几度兴衰,土库曼人的经济在 这一时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河中地区当时基本居民仍是塔吉 克人和突厥人。蒙古人进入中亚后逐步走向定居,同时这一地 区仍通行波斯文(东伊朗语)和阿拉伯文,在察合台汗国时期, .逐渐使用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被称之为察合台文。 下面将具体介绍15—18世纪土库曼人的社会生活。
15—18世纪大部分居住在里海东厣、巴尔罕山脉、曼基什 拉克原地和乌斯秋尔特原地的土库曼人一直从事着游牧生活, 而居住于萨雷卡梅什湖、达利雅雷克河、乌兹伯依河沿岸的土 库曼人则已将家庭畜牧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尤其是萨雷卡梅什 湖地区的土库曼人,已经较早地掌握了灌溉农业技术N建立了 具有相当规模的灌溉体系。居住在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土库曼人 也已经在北方土库曼人迁来之前,于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的阿 特列克河和戈尔根河一带开始从事农业活动了。除此之外,诸 如耶姆列尔、诸胡尔、穆尔恰尔等中小土库曼部族也在这一时 期开始了定居的农业和畜牧业生活。在土库曼民族大迁徙之后, 更多的人口转入农业生产。土库曼各部族之间的农、牧业分工 也日渐明确。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土库曼各部居民被划分 为“恰尔瓦”(意为畜牧者)和“乔穆尔”(意为耕种者)两大 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乔穆尔”的数量越来越多。到19 世纪末,土库曼并人俄罗斯之前,农业人口已开始超过牧业人 口®而且从事牧业活动的土库曼人页开始拥有固定的牧业区域,
①[苏联]卡类耶夫主编:《土库曼斯坦简史》,17页,土库曼科学出版社, 阿什哈巴德,1956。



“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基本结朿。
长期从事牧业生产的土库曼人培养了许多牲畜良种,例如 土库曼骆驼和卡拉库姆大尾细毛羊。有许多外来的商人,经常 深人到土库曼人的聚居区专门收购这些良畜和畜产品,然后以 \更髙的价格转卖到外国。尤其令土库曼人自豪的是一种被称作 I·“阿喀尔一揭克”的土库曼良种马。这种马身高适中,非常善 3 于快速地碎步小跑。这种马被马贩子们销往俄罗斯、西欧和印 ^度,在那里成为狩猎、赛马和客运的最佳马。在土库曼人从事 I 灌溉农业的绿洲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苜蓿、高梁、 I‘棉花、黍子、芝麻、绿豆和大米;阔林作物主要是葡萄和桑树。 I;这时土库曼人的农业技术水平依然很落后,有的地区甚至仍处 I 于十分原始的阶段。基本的工具有带铁铧的木犁“阿玛奇”,木 耙“玛拉”,铁锹“辟里”和铁镰“奥拉克”。粮食加工大多使 用手磨,少数的土库曼部族已建有水磨。榨取芝麻油所使用的 是笨重的木钵“索基”。就楚使用这些落后的劳动工具,土库曼 人民修建了无数的渠道堤坝、坎儿井、闸门等农田水利灌慨设 施。而且,为了使这些灌概系统随时可以给绿洲和农田送来不 尽的水流,土库曼农民每年还须付出许多艰辛的劳动來清理所 有的河渠、闸门和坎儿井,以保障灌渠畅通。大多数地区采用 的方式是自然灌溉,个别地势较高的地区采用扬水灌慨。最基 本的扬灌装置足水车(水动或人力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仍 使用最原始的扬灌手段一盆泼①。家庭手工业基本由土库曼妇女 囫承担着纺织、制毡、绣花劳动;由土库曼男人承担金属加工 (锻造铁质或铜质的工具、武器以及其他贵重金属材料的首饰 等)、皮革加工、木器加工、制作陶器、制鞋、制帽、造船等。
①土库曼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主编:《12—19世纪的土库曼人和土 库曼斯坦简史》,11页,阿什哈巴德,土库曼科学出版社,1954。



有些土库曼部落成为专门从事某种手工业加工的群体。例如, 穆尔恰尔人以生产生丝而著名;朱瓦奇人专门从事榨油业;雅 兹人以制作马鞍为业;什赫人专门缝制帐篷;布尔喀兹人生产 马鞭;雅累一格奥克奇人生产各类器皿和筛子。
16—18世纪的土库曼社会结构是封建宗法制和血亲氏族 制相结合的氏族部落社会。在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统治时 期,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同吋,处于定居和半定 居的土库曼人社会中的封建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土库曼的封 建氏族社会上层山土库曼汗王、诸部伯克、酋长和族长等组 成。他们拥有大ffl:的牧场、水源、土地和牲畜群。另外,在希 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土库曼地区,还葙一种特殊的贵族阶 爲一军事贵族。这些土库曼出身的职业军人一般都在统治国政 权中任职,并充当其在土库曼的军事代理人。这些军事贵族不 仅拥有显赫的权势,而且也拥有大盘的财富和份地“阿特雷 克”。居于土库曼封违血亲部族下层的是普通牧民和农民,他 们作为氏族部落的荇通成员,担负着各部内的畜牧、农耕和手 工业作坊的基本劳动。各部落的统治上层则通过贡赋、租税等 形式占有他们的劳动。在土库曼社会最下层的还有在与外族战 争中沦为战保的异族农奴。
土库曼封建血亲氏族社会在16—18世纪时还在一定程度 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度,军事和政治大事都由部落大会和部落 联盟大会商讨解决。汗王、族长等部落,部族的首领也要由大 会选举产生。这时的土库曼诸部虽然已经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但在其社会生活的ffi大事件中,宗教领袖的影响并不强烈。各 部的实权始终掌握在汗王、茜长、族长等各级军事首领中。这 一时期,土库曼人一直没有组成自己的国家。而土库曼斯坦周 围的国家希瓦、布哈拉、竦斯、阿富汗等曾企图并部分地控制 了土库曼斯坦的大片领土,但其·对土库逯人的控制却始终是十
分有限的。大多数土库曼部落总是处于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状 态。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前期,中亚土库曼主要部落的分布大致如下:艾尔萨 利部分布于阿姆河沿岸,其人数为4万帐户;萨利人居住在谋夫 \绿洲,有2万帐户;约穆德人游牧于希瓦城和奥斯特拉巴德之间 |·的地区,人数与萨利人相当;乔多尔人分布于里海和希瓦之间以 § 及曼格什拉克半岛;戈克兰人居住在阿特烈克河于古尔甘河流域, &这部分人承认伊朗的宗主权;萨鲁尔人则占据着帖振河上游谢腊 | 赫斯附近地区。在土库曼部落中,以帖克部人数较多,主要居住 |‘在阿喀尔绿洲和谋夫绿洲,其中一部分人转人农业定居。19世纪 艮土库曼人总计约有20万帐户,共100万人。
从19世纪初开始,沙俄势力开始向土库曼渗透。到19世 f:纪80年代,俄国对土库曼人的征服活动基本结束,除以詹捷、 麦尔夫两城为中心的捷詹河、木尔加布河流域外,土库曼斯坦 的西部、南部、北部等大部分地K成为俄国的领土。土库曼人 也沦为俄国的臣民。
到19世纪末,土库曼人常年居住的地区已开始形成了许 多稳定的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活动的中心。传统的俄阐地理学 以此为依据将土库曼斯坦划分为五个地区:(1)沿里海地区。 包括以克拉斯诺沃茨克和曼基什拉克原地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 内的土库曼斯坦西部地区。(2)科佩特山脉北麓地区。包栝 以阿什哈巴德为中心的阿喀尔绿洲的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 _ (3)科佩特山脉南麓地区(伊朗统治区)。以戈尔根河和阿特
列克河流域为中心的土库曼人聚居区。.多年处于伊朗沙赫政权 的统治下。(4)捷詹、木尔加布两河地区。包括以捷詹和麦 尔夫为中心的捷詹河、木尔加布两河上游农业绿洲的土庳曼斯 坦东南部地区。(5)阿姆河中下游地区(布哈拉、希瓦统治 区)。包括以查尔朱和塔沙乌斯为中心的阿姆河中、下游农业



绿洲的土库曼斯坦东北狭长地区。①沙俄兼并土库曼斯坦后, 使得刚进人封建社会不久的土库曼各部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原有的古老的自然经济在这种外来力量的作用下土崩 瓦解,并萌生出新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某些崎形的趋势,具有 明显的殖民掠夺性质。土库曼斯坦的这些社会变化是与俄国的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库曼人参加了屮亚各地爆发反对俄 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十月革命后,土库曼地区开始建立苏 维埃政权,1918年4月,土尔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 和国成立。部分土库曼地区属于该自治共和国。1924年,土 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于1925年加人苏维埃联 盟。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和建设,土库曼共和国有了 很大的发展。到今天,土库曼斯坦已经从苏联一个经济落后的 加盟共和国,发展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并于1992年被 联合国正式接纳为联合国新的成员国。
小结
通过以上三节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土库曼人起源 可以追溯到被称为乌古斯人的突厥语族。早在六七世纪时, 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开始迁到中亚,到10世纪时,突厥游 牧部落已分布在南以咸海和锡尔河下游为界,西以里海和伏 尔加河下游为界,东北以额尔齐斯河为界的中亚地区。大约 在10世纪末,开始有了土库曼人的称呼。乌古思突厥人进
土库曼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闻科学院历史考古民俗研究所编:《土库曼苏 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史》,第1卷第2分册,140页,阿什哈巴德,土库曼科学出 版社,1957。



人中亚之前,中亚主要是古老的土著居民塔吉克人,塔吉克 民族形成于萨曼王朝时期。而后乌古思突厥人逐渐信奉了伊 斯兰教,并融合和同化了当地居民。在11世纪中叶土库曼 人建立了塞尔柱王朝。塞尔柱人在河中的统治结束以后,13 世纪蒙古人进入中亚,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统治了中亚 地区,土库曼人也一直处于蒙古人统治之下近300年,蒙古 人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逐渐融人土库曼人当中。 这时期的土库曼人逐渐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畜牧业和绿洲农 业的转变。17 — 20世纪土库曼人仍然操突厥语,但足此时的 土库曼人已经是许多民族的混合体了。19世纪沙俄势力开始 向土库曼渗透,土库曼人也沦为俄国的臣民。因此今天的土 库曼民族是历史上融合和同化了许多民族,包括一部分非突 厥的成分,如当地一些马萨该达塞人的部落,塔吉克人、蒙 古人和俄国人,才形成现代的土库曼民族的。可见今天的土 库曼人可以说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碰撞、吸收、融合而形 成的。今天,土库曼族主要生活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土库曼 斯坦意为“突厥人的国家”,他位于屮亚西南部,西濒里海, 北邻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垃,南部与伊朗、阿富汗接 壤。今天的土库曼斯坦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有土库曼族、俄 罗斯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鞑靼族、乌克兰族、亚英 尼亚族以及其他民族,其中土库曼族约有338. 85万人,占 全国人口的75. 3%,①土库曼族信仰伊斯兰,使用土库曼 语,土库曼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①赵锦元、戴佩丽主编:《世界民族通览》,378页,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2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