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冷雨敲窗】
冷雨敲窗,寒霜拂菊,撩人酿就新愁。半裂蛮蕉,几番落木悲秋。
横塘早也随流水,雁长空、慌怕登楼。最凄然、扇底风凉,陌上荒丘。
更谁如我伤襟素,叹浮生易老,怎奈筹谋。独立苍茫,满腔心事盈头。
刘郎一去千山远,却不知、客梦归舟。愿从今、君返彭城,我往播州。
天涯兄的词一贯是潇洒蕴藉,挥洒自如,这一首也不例外,尤其在布局化典上多有妙思佳构。
天涯君的词律音律涉猎颇深,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高阳台这个词牌,只简单解析一下词的创作思路和构思。看看是否能窥探其中妙处。
这首词通读一遍,应该是临秋情,感怀之作。
起拍从冷雨,寒霜,菊花等意象入笔,句子里的两个动词,敲、拂让萧瑟的秋意呈现动态,营造出一幅寒秋的画面,而这寒秋的萧瑟却勾起了作者的愁绪。这里的新愁,其实是作者年年转季轮回的宿愁,只是埋藏在心底,被寒秋给“撩”拨了起来。
露洗蛮蕉,几番落木悲秋。----这个句子里的作者用的“蛮蕉”一词应该是化用“ 冯延巳《鹊踏枝》词: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里的意象,承接上拍的寒秋景色,也同时为下拍做了铺垫。“半裂蛮蕉”
也顺承几番落木悲秋的句子。
接下来“横塘早也随流水”,由于上拍的“蛮蕉”化用的“狼藉池塘”做铺垫,横塘也就有了来处,横塘里随流水而去的,正是“雨打疏荷折”。而随着流水去也的,是天空中大雁的踪迹,此时由景及人,一个“慌”字把人物牵引出来。这一拍景致由虚到实,为上片的结拍做了铺垫。
那么词人“慌”的是什么呢?是层楼入目,“扇底风凉,陌上荒丘”,一派凄然的景象。
整个上片,通过不断加深的寒秋萧瑟的景致描写,在结拍推出了词人的心绪变化。
“更谁如我伤襟素”转片用“更”字起笔,渲染了情绪的推进。
“形迹之外,不为远近隔情;襟素之中,岂以风霜改节。”这里反用其意,凄然如此,风霜更伤襟素。 “叹浮生易老,怎奈筹谋。”在浮生渐老,四季轮回的无奈中,怎样的筹谋也难以回转。
“独立苍茫,满腔心事盈头”这个句子是一个情绪的过渡,万般心事,一念伤怀,满腹心事,涌到眉头心上,必然会激发下面的感叹。
“刘郎一去千山远,却不知、客梦归舟。”这一拍是整首词的核心,所有的秋情,愁绪都落在了“客梦归舟”,年年撩就的新愁,也正是“客梦归舟”所致。在这里作者借用了“刘郎,”刘禹锡来做衬托共鸣,刘郎之所去,正也是作者之所感。
“愿从今、君返彭城,我往播州。”这里用了彭城,播州两个地名,细查之下,刘禹锡是彭城人,被贬播州。联系上拍就明白,一去千里的客梦,就是羁旅他乡的彭城,那么作者结拍让刘郎回家乡彭城,那作者的千山客梦,就是远离了自己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想要跟刘郎交换的地方,播州。
下片的结拍巧妙的用了刘禹锡的一个典故,把词人羁旅客愁,想念故乡的心情,通过彭城,播州的交换,引衬出来,构思非常巧妙,耐人寻味!
整首词由景及情,层层铺排,尤其典故悄然入词,不着痕迹,但又有穿针引线之功。结拍的构思尤其巧妙,把典故融入生活,时空、地点互换,仿佛有“风流犹拍古人肩”的潇洒,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