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虚火要降温、脚踏实地干) 这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社会十分关注职业教育,企业也开始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高职院校经过“九五”和“十五”的规模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示范校与骨干校的重点建设,实力与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我们业内人士都清楚,由于高职院校普遍起点低、底子薄、先天不足,所以高职院校内部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企业、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不顺,办学自主权远未全面落实,混合所有制无法落地,职教集团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难以突破,校企合作很难深化,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职业培训、社会服务难成气候,没有形成合力共赢的局面。 计划体制的东西仍然根深蒂固,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远未形成,行政权力远大于学术权力,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僵化缺乏柔性和弹性,以学生为本缺少动力。 一是数量严重短缺,生师比太高;二是无论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普遍不足;三是普遍上课多、压力过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我。 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普遍没有真正摆脱学科培养的体系,跨学科和综合性差,按照项目化实施的比例低,依然是在从“教”而不是“学”的角度在建设,重视建,轻视用。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一切围绕着“教”而不是“学”,传统的讲授式、演绎法大行其道,先教、再学、后做,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进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教学难成气候。 培养目标既泛又虚、培养规格单一、岗位定位低端,中高职衔接和高本衔接基本上是“两张皮”。教学目标还是侧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注重单一、静态、程序化的模仿技能训练,忽视学习能力和思维思辨的培养,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训练严重不足。 高职学生普遍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绝大多数是不愿意学习的,他们只是不会学习、不知道学习什么?他们还是期望能够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提升自己、有一份合适与体面的工作,甚至有超过10%的学生希望能够专升本或在读成人教育的专升本。可是,一些研究结果和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有30%左右的学生的感受和满意度是低于他们的期望值的,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就业方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在精准育人和使得人人成才方面差距巨大。 表面上许多学校都在抓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主要是侧重在硬件、设施方面,什么智慧校园、什么可视化,表面上看很是高大上,可是仍然是重建设、轻应用,尤其是没有普及移动学习的应用,更多的还是教师的个人行为。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好的慕课、好的移动课程教学云平台,可是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没有能够鼓励学生通过慕课借助社会资源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学校整体运用移动课程教学云平台开展教学也无法实施和操作。 其他问题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的比较好的也就是3-4百所,而这些问题,即使在我们公认的水平好、实力强的那几十所高职院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十三五”期间特别提出和强调了高职院校突出内涵建设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 可是这两年,不少高职院校却争相热衷于成立和参加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联盟、组织召开会议、论坛,许多会议、论坛的规模经常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这需要学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校级领导轮番参加会议、论坛或在上面发言,牵扯领导多少时间和精力?可这些会议、论坛绝大多数都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象征性的、宣传性的、号召性的,介绍性的。这类会议、论坛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太多;不是不需要宣传、不需要讲,但形式可以多样。这必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校的内涵建设工作的深度和有效开展。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这十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职院校的努力下,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这却助长了高职战线的好大喜功,喜欢开“大”会、热衷表“业绩”,虚火旺。其二,比较领先和实力强的高职院校,更加热衷于出名和互相攀比,你成立一个联盟,我也要成立一个联盟,你主办或承办一个大型会议,我也要主办或承办一个大规模论坛,图虚名,否则就没有面子、不好看。 可是看看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层面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总体来讲他们的实力与水平远高于我们高职院校,但是他们除了成立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以外,并没有成立那么多的联盟、举办那么多的大规模的会议和论坛。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他们是不是在实实在在的做好转型。再有我们高职院校中的民办院校有320余所,我们并没有拒绝他们的加入,可是很少在这些联盟、论坛里看到他们的身影,原因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民办院校的水平低、实力差吗?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在国际上有名、得到公认,高职院校真正在国际上知名,有大量的艰苦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去攻坚克难,真正把院校的内涵建设抓好、抓到位。高职院校应该按照“培养职业化、标准规范化、规格多样化、成才个性化、数量动态化、过程柔性化”的思路培养人,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采取“按需培养、依学设课、校企合作、扬长施教”的措施去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就业意愿;遵循“实践入手、多重循环、工学结合、基学适教”来实施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按照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去有效解决上述提到的各种存在的问题,我们才可能不断提升内涵建设的质量,开启高职教育新时代的航程。 来源丨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丨汪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