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品牌“用钱投票”,投出这样一个中国城市榜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8-17

城市的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

——刘易斯·芒福德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有一个话题,常在频道读者中引发讨论:

 

一二三四线城市的位次,坐定了吗?

 

正方说,当然没坐定,连上海、广州都经常被杭州、成都挤到某些榜单后面,其他城市的位次怎么可能尘埃落定?

 

反方说,当然坐定了,人口增速都这么慢了,后发城市还谈什么翻身机会?

 

正方说,高铁持续布局,能缩小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的距离。

 

反方说,醒醒,高铁只会扩大三四线和一二线的距离。

 

 

每次频道发布区域经济相关文章时,留言区里都分外热闹,而城市排名谁前谁后的争执,则是其中最“寸土不让”的主题。

 

要让小巴说,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地位,至今仍稳如磐石。那为什么新一线城市不时露出锋芒、隐隐有超车之势呢?只不过它们选择了单点突破,而非全面追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场。

 

城市群越来越大,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各个城市在标榜自己、期许未来时,却越来越务实。千篇一律的“国际化大都市”不多见了,你们北京、上海去当,我大郑州做一个“国际物流中心”行不行?我大贵阳做一个“全球大数据产业中心”行不行?

 

“线性城市的非线性发展”——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RET睿意德商业地产服务商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新商业城市研究》专门关注到这一现象,做出了一系列分析。



 

报告将在今天下午正式发布,吴晓波频道已预先得到。就让小巴为大家解读一番:一线城市在何处失其牛耳,新兴城市又在何处头角峥嵘。尤其是,商业品牌、地产商、人才与资本在选择城市时更看好谁?

 

 

总排名

强者恒强,但强不等于新

 

这份报告选取了240组、40000多个数据,旨在评选出孕育着新商业的城市。评价体系分为四大指标,一级指标下又有各自的二级指标,从不同角度评估城市的潜力。

 

最终,报告得出的一二线城市十强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广州、苏州、武汉、南京,其中京沪远超后者。




三四线城市十强则是:芜湖、扬州、珠海、呼和浩特、海口、盐城、湖州、桂林、洛阳、衢州。芜湖,后文还会提到它。




一二线城市十强里,每一个城市的上榜都不让人意外。虽然报告没有选择GDP之类的传统数据,但综合各项指标之后,前十名还是和中国城市GDP排名前十名极度重合,足见强者恒强。

 

除了……广州在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4,在这份榜单中却滑落到成都、杭州、重庆之后。天津在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6,却没有进入这份榜单的前十。

 

看来,GDP所描绘的“大”,和新商业城市榜单所描绘的“新”,也不能直接画等号。

 

至于什么是“新”,则是这份报告着力诠释的内容。

 

 

商业创新指数

杭州排名靠前,新零售却没加分

 

商业创新指数,主要通过零售创新品牌、联合办公设施、时尚商业、创新品牌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和第一家店的入驻城市选择,来考察品牌们对于一座城市商业潜力的判断。




毕竟,用脚投票乃至用钱投票才是最真实的。

 

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所在的城市,有多少盒马鲜生、小米之家、优客工场、喜茶、海马体照相馆、亚朵酒店、言几又书店……这些网红品牌的扩张线路,其实就反映着它们心中的城市地位轻重。

 

在这项指标中,除了北上深位列前三,互相争锋的成渝和宁杭都有不错的表现,而广州、天津、苏州的成绩相对平凡。


你或许会想,杭州是阿里大本营嘛,阿里主打“新零售”嘛,杭州肯定是靠“零售创新业态”这一项的加分,争取到了高排名。



还真不对。公司据点固然是开店选址的参考因素之一,但既然是做生意,“有钱景”肯定是最优先原则,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则是背后的核心因素。

 

以生鲜零售为例,盒马鲜生在京沪两地的门店,占到了全国的51.9%。而除了盒马,苏宁旗下的苏鲜生、永辉旗下的超级物种等,这些品牌更重视各自的根据地——江苏与福建。

 

于是杭州的零售创新业态,意外地仅排名第13,不仅没有成为新零售品牌的首进市场,现有门店数和多样性也有待提高。

 

但更夸张的是广州,零售创新业态居然没进前20,排在第21位。



 

兴盛强大的传统商业,反而影响了新商业发展的脚步——想想巨大的黄沙水产市场和多如繁星的粤菜馆,有多少生鲜零售敢随便踏入广州啊?福建品牌超级物种就更脚步踟蹰了。

 

 

商业基础设施指数

谁对外来开发商更开放?深圳你说呢

 

商业基础设施指数,主要考察城市的购物中心发展情况。




在这一指数的3项二级指标里,上海全部位居第一,商业之都,名不虚传。




与之相对的是深圳,3项二级指标都罕见地排名偏后。考虑到深圳是中国年轻人最多的城市,购物中心本应格外繁荣,不由让人奇怪。

 

例如购物中心多样性指数,原本是看一座城市对外来开发商的吸引能力,能否招来更多的非本土地产品牌。但这一点并不完全取决于一座城市的消费力,反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接纳意愿、土地政策。

 

地处西南的成都,在这一项排名中高居第3,也有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地产项目——如拍照必去的远洋太古里、三峡主题的来福士广场等。




究其原因,还是成都市政府较早向外来开发商表现出了包容态度,将一些市中心土地出让,才催生出后来的商业机会。

 

而深圳,购物中心多样性指数甚至跌出20名开外,排到了第21位,也就是说外来开发商相对不足,值得反思。

 

 

新消费人群指数

拼潜力的时候到了,苏州你清醒一点

 

新消费人群指数,主要是考察一座城市年轻消费者、高知消费者的比例,以及消费者价值观的多样性。


若说前文的商业创新指数,比拼的是城市5-10年的未来;年轻消费者、高知消费者的比例,则决定了一座城市更长远的商业未来。




二级指标分为三项,年轻人群指数参考了QQ大数据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其中深圳、贵阳、苏州、郑州名列前茅,不难理解,都是制造业汇聚之处。




值得关注的是高知人才指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排名靠前,因为都是高校集中的城市。那么谁在这一项里吃亏呢?不由让人想到了一些产业发达、教育相对薄弱的地方。

 

深圳、苏州。

 

但是深圳的虹吸效应太强大了,虽然没有211高校,却凭借一众科技公司的人才吸附能力,仍然在高知人才指数上排名第3。

 

相比之下,苏州惨淡一些,虽然制造业发达,但高知人才指数仅为第25名。

 

随着城市“抢人大战”逐渐演变成“抢人才大战”,我们有必要提醒苏州清醒一点。

 

 

新商业资源指数

你看,芜湖可以靠单点出彩

 

最后一项,新商业指数,旨在描述城市在政策理念、技术、文化资源等方面给商业创新提供的支持,看谁更积极地投资未来。




在众多神仙打架的场景里,意外闯入一个三线城市——芜湖。技术资源指数这一项,它高居第8名。




不难看出,技术资源排名靠前的都是制造业大城市,不过仍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地方,重庆排在第27名,西安排在第37名,这就让芜湖的第8显得含金量格外足。

 

这一指标,意味着在研发支出占城市GDP的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等数据上,芜湖表现出众。而这些数字背后,都是长期投入。

 

于是,你或许会想到芜湖的奇瑞汽车、三只松鼠、海螺水泥,这座长三角地区不那么出名的城市,其实诞生了不少知名品牌。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芜湖市GDP增速8.9%,放在全国都是前列。

 

功不唐捐。




报告很长,本文很短,更多内容,大家可以关注今天下午《2018中国新商业城市研究》的正式发布会。

 

但小巴想说的核心理念,也是报告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城市,正在从高大全式的全方位发展,走向各有特色非线性模式。


没有哪座城市能门门优秀,上海在城市年轻指数上排到第20名,北京在购物中心或活跃指数上排到第13名,遑论其他城市。


不如像芜湖一样,先做好一件事,先做出一种特色,那么无论一二三四线城市,谁都掩盖不了你的光彩。

 

化能量为文化,一座城市才能拥有长久的商业吸引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