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昆仑寻踪 2018-08-17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产生于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叫作楔形文字,因为笔画像尖尖的木楔,故有此称。

不过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最初也是一种图形表意文字,后来笔画才趋于统一,变成一些尖头符号的组合,以此来表示一个读音,从而变成纯粹的拼读文字,如图: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6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是象形会意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3000年前楔形文字石板,此时已演变成尖头笔画的排列组合

 

楔形文字在流变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分支和变种,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流行过很长时期,有的流传到了欧亚广大地区。

那么众多的楔形文字在先秦时代的中国是否也流行过呢?对此中国历史学家是持否定态度的,基于传统文明起源观,他们甚至连些微的怀疑也不曾提出过!

但笔者以为,先秦时代活动于川渝地区的巴人是使用楔形文字的,或者说巴人最先使用的是楔形文字。以出土文物为证: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四川博物馆藏重庆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刻有奇怪字符的青铜戈

 

上图这个青铜戈2001年出土于乌江边小田溪巴王墓中,年代约为战国早期,此墓中还出土了许多精美青铜礼器,并且刻有这种字符的青铜戈不止一个。古籍《华阳国志》称其地为“枳”(zhi),曰:“巴国王陵多在枳”,考古学家由此推测小田溪曾为巴国王陵所在。

细看青铜戈,首先可以肯定,上面的刻符是一种文字,且不是汉字,那它是什么文字呢?笔者以为,它是楔形文字的一个分支,古代西亚广泛流行过的“佉卢文”。这种又楔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古文字曾长期流行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即犍陀罗地区),遍及新疆和甘青地区。有图为证: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新疆和田博物馆藏汉代纸质佉卢文文书残片

 

上图佉卢文残片1988年出土于新疆和田的尼雅古城遗址中。佉卢文(kharosthi)拉丁文注音读作“哈喇·字”,古代回鹘语意为“黑字”,西方学者又称“犍陀罗文”,因为它主要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一般以为佉卢文是由汉代居于甘青地区的大月氏人开始使用的,后来大月氏国被匈奴击败而被迫西迁。奇怪的是,败逃而去的大月氏人在中亚所向披靡,竟建立起一个巨大的贵霜帝国。由此佉卢文得以在中亚广泛传播,最后成了丝绸之路上的国际通用文字。20世纪初新疆地区出土过许多古代佉卢文简牍,可惜大多已被斯坦因带走国外。

对照上图尼雅佉卢文,我们不难发现,巴人青铜戈上的刻符与这种文字非常相似。笔者以为,断其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佉卢文是没有问题的。刻在青铜戈上的应是一句完整的巴人话语。

考古学家说巴人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因此巴国王陵非只一处。2003年考古学家又对四川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遗址进行了挖掘,发现那里的文化层厚达两米,不但有大规模墓葬群,还有房屋和祭坛遗迹,根据出土文物档次,考古学家推测此地曾为巴国之王都。

不过笔者特别关注的是罗家坝出土的巴人印章和兵器上的刻符,如图: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这些圆形铜印章直径约8厘米。细看右面印章,中间是网格状字符,四角四个圆点,正是楔形文字的特征。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上面两个刻符明显是同一个字符,但雕刻得大不相同

 

中国考古学家是不会把巴人刻符与西亚古文字联系起来考察的,它们称之为“巴蜀图语”,意思是说这些还不是文字,只是一些图形符号。

但笔者以为,巴人的刻符首先是文字,其次才是族徽,原本是可以读出声来的。它们是佉卢文的美术字写法,刻写时糅合进了巴人的图腾符号,于是抽象文字被图案化了,但本质上仍是佉卢文。例如上图两件兵器上是同一字符,但雕刻者对此作了一些不同发挥。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种网格状文字,如图: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美国芝加哥东方研究所藏网格状楔形文字石板

 

这种楔形文字的特点是以网格为主,再加一些圆点或小符号作辅助,每个单词上下用横线分隔,自上而下地书写。

笔者吃惊地发现,如此形状的楔形文字巴人也使用过,如图: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青铜戈上的网格状楔形文字

 

上图青铜戈1980年出土于四川新都县(现成都北郊新都区)马家,这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巴人王墓,共出土青铜器188件,大多是武器,有铜剑,铜矛,铜斤,铜凿,铜削,铜锯,铜匕,铜锥等。为四川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层次最高、品种最多的青铜器群。随葬许多武器反映出巴人是一个尚武好战的民族。

考古学家说,巴人在四川境内活动历时800余年,最后被秦惠文王消灭了。大约在战国中期,渝地巴人由于受到东方楚国的逼迫,迁徙到了四川盆地西部立国。新都马家巴王墓年代晚于宣汉罗家坝巴王墓,应是巴国西迁的结果。

众多兵器是以五件一组随葬于大墓腰坑中的,这反映出巴人有“尚五”习俗。如此葬制与周礼完全不同,显示这个巴人王国并非周天子任命,也不在周天子势力范围之内,他们是独立存在的。笔者从此墓墓门向西开推测,墓主人祖先应是从西而来,并非从东迁徙而来。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马家巴王墓中出土的印章,上有网格和小圆点,正是网格状楔形文字的特征。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流行杀牲殉葬,显示巴人确是游牧民族出身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新都马家巴王墓青铜兵器以五个一组随葬,且刻有同一个字符

 

关于这个网状字符,笔者特意查阅了维基百科楔形文字资料,对照西方学者破译出来的楔形文字音节表,笔者猜测它可能读作“噶尔”(ger)。

 

在先秦时代,中国范围内除了汉字,还有没有其他文字流行过?对此儒家观念是彻底否定的。儒家认定汉字是黄帝命令仓颉依照鸟兽形迹创造,是鬼使神差、撼天动地之举,故“天雨粟,鬼夜哭”,英明的黄帝不可能一觉醒来又命仓颉去造出另一种文字。

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儒家的这种文字起源观是错误的,远古时代中国并非只有古汉字一种。对此其实《史记》已经有透露,司马迁就看到过用另一种文字写成的古籍,其曰: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

由此可知,司马迁看到过用奇特文字写成的,记载黄帝事迹的《百家》,其时,即使是最博学的荐绅先生也完全看不懂了。

笔者以为,用“不雅训”文字写成的古籍,可能并非《百家》一部,可能还有楚国的古史《祷杌》。这“祷杌”后来被儒家说成一个狂暴乖戾的怪人,他虽是颛顼后裔,拥有高贵血统,但已经不说人话,已经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了。这说明这部古史不是用汉字写成的,由于无人能识了,也就是无法听懂“祷杌”在说什么了,很容易会被讹传成不说人话。且楚国不是周天子所封,历史上楚国总与周天子为敌,以周天子为正统的儒家很自然会把它看成一个狂徒。

由于四川巴人墓中的青铜器与楚国青铜器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巴人文化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但笔者对此有另外的推测:巴人和楚人可能原本来自同一个地方,可能只是同类异支。楚人祖先可能先于巴人祖先来到长江流域建国。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扩大,巴人青铜器与江西新干商墓出入的青铜器也有许多共同性,新干商墓主人可能是比楚人更早侵入中国南方水网地区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巴人”!因为相同的审美趣味归根结底是由相同的文化理念,相同的民族背景,相近的血缘关系决定的。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王墓中的青铜罐,巴人器物多以虎造型和装饰。

 

    (不过笔者还是要带便指出,上图出土时已经断掉的虎尾巴被接反了,原来是像猴子尾巴那样向上翘起的。况且这虎爪下面就刻有一个猴脸图案。)

 

那么巴人之“巴”本义如何?笔者推测,它是古代回鹘语“虎”的读音“吧儿”(bar)的汉字注音。巴人确有明显的尚虎习俗,而这也是楚人青铜器,新干商墓青铜器的共同特征。《汉书》作者班固说“楚人谓虎班”,意思是说楚人把虎读作“班”,不正是回鹘语“虎”的读音吗?

为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巴人原本是使用西亚楔形文字的,他们原本是说古代回鹘语的!

 

附图,罗家坝巴人文化刻符: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青铜剑上的文字是明白无误的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印章有类似古埃及文字的符号,也有类似早期楔形文字的符号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巴人兵器上的刻符,可能是族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