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阳气蒸化阴液从汗孔发于肌表,谓之汗 有汗无汗怎么辨?

 济蒼之梅兰竹菊 2018-08-17

汗 症

体内阳气蒸化阴液.从汗孔发于肌表,谓之汗。

适当的排汗是机体调节体温,维持津液输布正常的一种生理活动。心之液为汗,肾主五液,又肺合皮毛主行卫气,所以汗的排泄情况直接受内伤脏腑和外感邪气的影响。临证一般情况是内伤汗症多因正气不足,阳虚不能固表,或阴虚不能摄持。外感汗症则随邪气的阴阳不同性质,腠理疏密程度不同而表现汗之有无。

鉴别要点

首先辨有无汗?再是注意汗出时间、部位、温度及量之多少情况。

1、有汗无汗辨

(1)表证无汗:为寒束肌表之伤寒表实证,必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2)表证有汗自出:为风伤肌表之太阳中风证,当有恶风发热,脉浮缓。或风夹热邪证兼发热口渴,苔薄黄,脉浮数。虚人感冒表证有汗,有素日畏寒自汗等卫阳不足症可参鉴。

2、汗出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正常人体只有当外界温度上升至28~30℃时才有明显汗液分泌。病理性汗出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性,对辨证有很重要参考作用。

(1)日间汗出:即自汗。自汗者,不因劳动或经发散药而濈然汗自出,汗后常有形寒,乏力。由于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多见于内伤久病,气血虚损或产后血脱,阳虚无所依附。

(2)夜间汗出:即盗汗。盗汗者,寐中窃出,醒后倏收。由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多见于久病内伤阴虚证,汗后不恶寒,反觉五心烦热。

3、汗出部位

(1)头面汗出:仅头面汗出,兼有烦渴,苔黄,脉浮数,是上焦热郁。若兼身重,怠倦,苔黄腻,是湿热郁蒸中焦。若兼大便硬,但反易排出,色黑如柏油样,是阳明蓄血证。若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为血瘀膀胱。若伤寒胁痛,耳聋,口苦,头面汗出者,属少阳病。若兼畏寒,肤冷,苔白滑,脉沉迟,是病后或老年咳喘阳虚证。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而喘,是虚阳上越,阴津随气而脱危候。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如无其他症状,不属病态,俗称“蒸笼头”。

(2)手足心汗出:多是精血不足的阴虚内热证,常兼手足心汗,前胸汗出,咽干,尿赤,舌红,脉细致。手足不温而汗出的,是气虚证。经常多脚汗者,俗称“汗脚”。

(3)心胸汗出:心窝部常有津津汗出,又称“心汗”,是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二经所致。

(4)两腋汗出:亦称“漏腋”。因多汗两腋窝经常潮湿,为湿热流注所致。

(5)半身汗出: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半身汗自出,由气血不足,湿痰风邪阻滞经络所致,常为半身不遂先兆。

(6)阴部汗出:外生殖器、阴囊部位常汗出较多,为下焦湿热,肾气不足之征。

4、汗出量多少

(1)大汗蒸蒸,并见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是阳热内迫,阴津外迫的实热证。

(2)表证发汗太过,可见于汗液漏出不止,又称“漏汗”。常伴有小便短涩,四肢关节拘急屈伸不利等阳虚津伤症。

(3)当病情危重时,若见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是阴阳离绝,阳气奔散于外,名曰“绝汗”,又称“脱汗”。

5、汗出温度高低

(1)冷汗,见于阳虚,卫气不固久病。或大受惊恐,或精神过度紧张,阳气消耗,真气失守,可伴有神疲,面色苍白,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脉沉迟等阴寒证侯。

(2)热汗: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内热蒸迫所致,可伴见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性证候。

6、辨汗出兼症

(1)先见全身战栗,而后汗出的,名为“战汗”。多是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今一旦正气来复,邪正相搏,为疾病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安,病有向愈之机;若汗后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正不胜邪,主危候。

(2)汗出色黄,兼见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名为“黄汗”是水湿内停,营血为病之征。

更多中医学加微信 jaszs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