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不为人知的廊桥之路 | 方野下乡vol.1

 天然首选 2018-08-17

从福建省宁德市霍童溪溯源而上前往屏南,不多久就进入了高山峡谷地带。S303省道在悬崖绝壁中盘旋向上,单是探头看一眼车窗外,都有点让人胆战心惊。这里就是号称“万山之城”的屏南,你已进入了闽东北廊桥带的腹地了。


龙津桥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河纵横,山高水冷,出行艰辛,桥,成了这里的人们出行的必需。早在宋代,这里就有了廊桥了。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清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一共13座。


来自中原的屏南先民中的桥梁工匠,根据屏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林林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在屏南境内建起了50多座木拱廊桥,大大改善了古代屏南的交通状况。木拱桥跨度大、桥梁高度可以远高出水面,在溪流中可以不设桥墩,在春夏的山洪中,能有效的避免大水和流木的损毁,一座保养良好的木拱桥,能够跨越两三百年的风雨而屹立不倒。


到屏南,一定要看的廊桥,就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号称“百千万”三座桥了:百详桥、千乘桥、万安桥。这三座桥各具特色,是闽东北廊桥中的精品。


暮色中的万安桥


屏南县长桥镇,名字就来自于镇上的这座长长的廊桥。万安桥,全长98米,是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桥始建于北宋,明万历戊子年(1588年)毁坏,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取万民平安之意,取名万安桥。民国三十年(1932年)由村民集资,整修改建,历经三年竣工。全桥五个青石桥墩舟形列立于溪中,桥身南北走向横贯两岸青石带上,六门桥拱用千根大圆杉木构架,桥廊建37开间38隔扇,分列152柱。桥面以规格木板构成美丽图案;长廊两边木构栏杆,槛下设有板凳,供客歇坐;桥槛上方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青瓦。全桥巧夺天工,造型气势恢宏。


千乘桥至今还是乡民们来往两岸的交通要道


在屏南棠口镇千乘桥头,并排立着四块碑刻,最右边的是一尊道光年间的“千乘桥志”,大意是说古时候这里交通不便,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的廊桥历史上三建三毁于洪水和火灾。嘉庆年间重新修造,将廊桥设计成金鸡之形。“自此乘驷长卿、骑驴高客以及农工商贾,咸不必于棠溪岸上复须一苇之杭,是禳往熙来,依然有千乘桥济厥巨川也。”


桥名千乘,意思是指桥的宽广足以容纳上千辆一车四马的兵车,“往来之通衙”的记载则见证着古桥在交通不便的岁月里起到的重要作用。千乘桥面由数十根原木纵列交叉和横木直角相叠架设,榫卯结构的衔接不费寸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虽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倒,至今仍耸立在棠溪岸上。


百详桥横跨山涧,坐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沟通了古时屏南与宁德的交通,


百祥桥号称“东南绝险”,这座深山老林中人迹罕至的廊桥,好像一个遗世独立的隐者,又是另外一种风格。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全长三十八米,宽四点五米,单孔跨度三十五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二米半,桥面至谷底高度达二十七,单孔跨于地势险要的大峡谷之间。百详桥曾经四度毁坏,又四次重新修建。


古往今来,廊桥不但是交通的枢纽,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见证。廊桥之美,在于适应天时地理的变化,用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形式来建造,因此流传千年。


木拱桥被誉为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桥梁样式。同样,木拱桥营造技艺也是木构桥梁营造技艺里最富创造性、技艺最先进的一种营造技艺。


这项源于宋代的技艺,是如何产生的,到现在还没有定论。唐末至五代的战乱,大量中原移民流入闽浙,为躲避战乱归隐此地,其中不乏中原望族和贤人志士。移民们沿着闽江、瓯江、飞云江、霍童溪向上游寻找新的开发地,但河流阻隔交通,成为山区开发的障碍,建造更安全、坚固的桥梁,是当时出行沟通的迫切需要。


从中原迁来的造桥工匠们,结合地利,利用优质南方杉木,到了明末清初,慢慢发展出了成熟的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逐步形成了以福建省宁德市的屏南县、周宁县、寿宁县的木拱廊桥建造工匠为主的技艺传承群体,且一直沿用第一组三节苗和第二组五节苗系统相互“编织”、木杆件之间用榫卯连接、在木拱架之上加盖桥屋、能建造30米以上大跨度木拱桥的成熟营造技艺,他们的技艺实践区覆盖了闽江以北、瓯江以南的广大山区,父子、师徒相承,至今未曾改变。


万安桥边的生活节奏缓慢悠闲


百详桥连接闽东闽北的古道交通


廊桥上设有神龛,也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载体


历代桥梁建造者在造桥时,都要考虑在支撑负荷的情况下,尽量延长跨度。这样,方能有利于桥下的通航、通水。但是,建造大跨度桥梁的难度极大,技术复杂,而木拱桥的架构是一项天才创造。


屏南万安桥桥墩上镶嵌着宋代石碑


每到农历7月15立秋那几天,百祥桥附近的村民会义务维护古道,清理路面的杂草


中国木拱桥使用原木,由“主墨”主持,众多工匠密切配合,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其手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成了及其稳固的架桥技术体系。


水火无情,木拱桥虽然结实耐用,但也总有寿命。日常使用中,最大的损毁因素就是火灾,其次是山洪。为了后代们维护和重修方便,“缘首”们造桥时往往在桥的附近买下一片山林,蓄积木材,留作日后修缮之用,称之为“桥山”


在屏南县棠口乡与寿山乡交界处的百祥桥桥头西面,还有一座“桥山”尚存。百祥桥始建于宋代,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百祥桥后,旺坑、祭头村的张永衢等16人捐资买来桥西一片山坡,栽种杉木,以作修桥专用林,并在桥头立碑一通。清光绪年间桥毁于火患。光绪二十年(1894年),祭头张传陛为首募捐重建以及2002年秋百祥桥修缮所用木料都取于这片山林。2006年,百详桥被一场大火焚毁,重建百详桥时,又用去了两百多根大杉木。目前,山上还有大杉木几十株。村民们又陆续在山坡上种植了新树以备后用。


几百年来,附近的乡民们谨尊祖先的约定,不在这片山林中盗取片木,也保证了古桥的世代永存。


百详桥,山水之间超和谐超优美的有木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