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记》,以学入道指南(上)

 为什么73 2018-08-17

《学记》,以学入道指南(上)

原创: 夏蝉笔记 夏蝉笔记 今天

前言


《学记》,论学之记,儒家,人伦之学的经典文章,相传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收录在《礼记》当中。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际,零散地反应在《论语》中,但他本人对教育学习没有做过系统的论述,或者说在孔子看来根本不需要做专门的论述。

 

但是,在经过了孔子所处的春秋,到战国,到了孟子的时代,到了孟子学生的时代,世道沦丧,礼崩乐坏,每况愈下。求学之法也渐渐偏离大道,为学者失道,学不得法、学不得要领以至学无所成,圣学难继。《学记》一文便应时而出,来指导为学者学习,教教学者教学。

 

学记中的“学”就包含着学习、教学、教育的涵义和内容,《学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浓缩着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一篇伟大的教育学专著,是后世为学者、教育者以学入道的指路牌、说明书。

 

比起《学记》,西方蛮夷的那些教育学论著如同小孩子过家家,装模作样,刻舟求剑。那些所谓的教育学家如同蜩与学鸠,趴在低矮的灌木上数着叶子有多少条纹路,他们沉湎于各种效应、模型、数据当中而不能自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专注于皮毛而背离大道,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把实际的问题讲抽象。成千上万的教育学专注大多都是自说自话,同语反复,从事教育的人都读不懂,也不读教育学专著,这就是对当下教育学的最大讽刺。

 

所谓大道至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学记》全篇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义理明晰,把如何学习、如何教学、如何办好教育的途径、方法讲得清除明白,易于操作,是学生读书学习,老师教书育人,家长教育子女,政府兴办教育的必学文章。重拾经典,照亮人间。


原文讲解 (上)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虑(慮),谋思也。宪(憲),敏也,博文多能。发虑宪,意思是主动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开动脑筋,谋划思考做到了博文多能;求善良,意思是心中有了美好的追求,并努力去奋斗,这样做取得一些成就,那么自己就能够有小的名声了,謏,小的意思。但是这样的学习只是关乎一己之身的学习,为名声而学,浮光掠影,是不足以动众的,不足以成为一个君子,去影响更多的人。

 

就贤体远,就,靠近。謏闻,自学的成果,小有名声,这是为学的初级目标,段位还很低,若想迈向中级段位,那就要向圣贤看齐,扩大认知范围,突破思维边界,体察大道辽远深邃,突破一己之身,影响力足够大,这时就能为师从教,带动更多的人去学习。动众,为学的中级目标。

 

为学最高目标呢?化民成俗,这不仅是教学的目标,更是教育的目的。儒家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教育?儒家,乃人伦之学,人从大道出离后,天伦不复,人的版本开始衰退,圣王循天伦而定人伦,儒家思想所论述的就是人伦之序,就是人间秩序,就是礼,《论语》反复讲到,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等等。如果我们把“礼”比喻为交通规则的话,那么儒家教育,即化民,强调的就是要把每一个人培养成遵守交规的“君子”,成俗,就能自觉地遵守礼,上路就不会闯红灯,不会出现交通事故。

 

学习,关乎一己;教学,关乎众人;教育,关乎国家。儒家教育思想也是从一已上升至国家,从个体上升到族群,整体去思考规划。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璞玉不经过雕琢就难以成为有用之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通晓大道。璞玉自然而生,依天伦来看其本身即是完美的,人不需要玉,玉也需要人。而人伦建立后,自然之物的玉就必须被雕琢成各式各样的器物,才能为人所用。

 

《论语》中讲,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生而知之者,上一个天文周期的人类,乃真人,与天地为一,与万物并生,能感知周遭万物,自然是生而知之,对真人来讲,为学即是多余的,是没必要的。而本届人类,明显劣化了,为了适配版本,苟活下去,只能是学而知之。所以说,人不学,不知道。

 

文明延续,教育为先。人伦定立后,教育就成为关系家国命运的重要事业,成为传习圣王典籍的重要手段,因为人伦,道德仁义礼,都需要后天习得,都在圣王典籍之中。这就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缘由,这也是《尚书·兑命》讲的,要始终把传承学习圣王之道作为重要事业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至道经典,不学就不知道道的美好。所以,学是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讲,就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对于君子来讲,就是通向大道途径。《学记》一文讲的就是,以学入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教学方法,实用性极强。

 

同样,学习本身就是要不断去实践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都是实践的结果。不足而自反,困然后自强。

 

学是自己学,教是教别人,所以教的实践性更强,操作性更难,要求也更高。但我们可以通过学来积累教的能力,通过教来检验学的成果,教与学相互促进,这就是教学相长。《尚书·兑命》中讲:教是学的一部分。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周礼》记载,百里之内,25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同闾之民,就学于塾;500家为一党,党的学校名庠;12500家为一遂(术通遂),遂的学校叫序;国,指的是国都,国都的学校叫学。战国之前的中国就十分重视教育,教育体系完备,四个层级设置,与当今教育并无二致。

 

比年入学,每年都有学生入学,每隔一年都要进行一次考核。这种考核类似于今天学校的期末考试,但是考核的标准却不同,不是简单打个分数。今天我们习惯了学校的考试,试卷打分,看成绩。


成绩只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本身是客观公正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成绩,这个数字的本身会遮蔽很多信息,是无法反应出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甚至会让家长忽略很多信息。以至于很多学生刑事犯罪,家长会很纳闷说,我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的呀。以至于一些学生轻生自杀,让人难以理解,学生中有心理疾病的,有承受校园暴力的等等,很多事情家长老师也都不易察觉,而尽被成绩这组数字吸引了注意力,被屏蔽了思维的能力。

 

《学记》中是如何教我们来评价一个学生,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的这些内容,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来借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还不算完,只能说是高中毕业了,完成了小学,打好了基础。接着就是大学之道: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之前的论学之记中讲:蛾子时术之。


蛾,蚂蚁。小蚂蚁向大蚂蚁学习衔泥,循序渐进,慢慢的就能积土成堆。学习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捷径,不能偷懒,不能一步到位,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小学阶段完成之后,接着要步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小学相比,大学所追求的更高,要求也更多,小学强调的基本功;离经辨志;强调与人相处:敬业乐群;强调尊敬师长:博习亲师;强调知识活用:知类通达等。而大学致力于追求大道、至道,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的。

 

所以,大学之始,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就是说学生要穿上正规的衣服,用芹藻等物品来祭祀先圣先师,表达对先圣先师的尊敬。这是尊师重道,如果不敬先师,不尊圣道,那么求学者心中没有方向,没有圣人指引,为学就有偏离大道的危险,甚至走向邪路。

 

我们今天教育,从学记的角度看,大多是走邪路的一曲之学。求学者心中既无圣也无道,更有甚者以奸为师,以钱为道,这样学出来的学生,不祸害社会算是万幸的了,偷税漏税呀,制造个假疫苗的都不算啥了,比这丑恶的还会有。因为从求学,从师道这里的根子上就出了大问题。不知道尊什么师,不知道重什么道,大学之始,始乱。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祭祀的时候,学生要演唱诗经小雅中的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此三篇借讲为政之道,使知学为国用。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入学后,由官员来击鼓把学生召集到一起,发放书籍,培养学生恭敬的学习态度,守秩序的学习习惯。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指的是用榎、荆条制作的两种皮鞭,让偷懒和违纪的学生心存畏惧,类似于后世的戒尺,今天,我们过分地溺爱孩子,如履薄冰,因噎废食,基本把戒尺教育给抛弃掉了,老师还敢批评学生吗,孩子们在家长的无理由保护下,越来越无法无天了,或者是越来越脆弱任性,越来越熊了。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没有按照占卜日子举行举行祭祀之前,领导人是不能到学校视察的,请勿打扰,保证学生有一个轻松安静的学习环境。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老师要经常地观察学生,但不要每次每次观察后都唠唠叨叨教育一番,为何?第一观察学生要全面,不以一时一刻的观察下定论,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会有失偏颇,形成错误的指导意见;第二,看到学生做的不好,就教育,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要做到存其心也,就是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学之心。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刚入学者,学问浅的人要多听老师的讲解而不要随意发问,这里讲的弗问不是不问,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后问,问出水平。随意发问,学之惰者。躐:超越。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讲求循序渐进。以上七点即为学从教的大道、至道。


前人的论学之记中讲: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是说有志从事专职官员的学生,要先教会他专业知识;而有志于做治国栋梁的学生,要让先养好他的志。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