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第一课时情境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 诗歌史上的最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王绩作者档案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 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生难字词【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徙倚(xǐyǐ)】徘徊,彷徨。【落晖】落日的余光。【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 兽,这里指猎物。【相顾】相视;互看。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课文解析整体感知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请从“景” 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 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 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 为神交密友。课文解析精研细读主题概括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 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结构图示百无聊赖的心情——情薄暮中所见——景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情野望惆怅、孤寂的情怀昔人已乘 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 鹤楼崔颢作者档案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 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 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生难字词【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乘】驾。【去】离开。 【空】只。【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川】平野、平地。【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课文解析整体感知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 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 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 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课文解析精研细读2.想象“晴川 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 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课文解析精研细读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 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 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漂泊异地的伤感,思念故乡的情怀。主题概括结构图示思乡之情吊古伤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 鹤楼远古传说白云与楼相伴登楼所见感叹人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作者档案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 ),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 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写作背 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 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 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生难字词【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 慰问边关守军。【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征蓬】飘飞的 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生难字词【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 人居住的地方。【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长河】即黄河。【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 骑兵。【都护】唐代边陲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参考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 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课文解析整体感知课文解析整体感 知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燕然”二字。课文解析精研细 读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 ,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课文解析精研细读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