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从成立以来在屋顶设计上历经了漫长的演变,今天我想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也许对同行有点用。 普通平屋顶: 最早的屋顶设计是平屋顶,有女儿墙,有泛水,这是我在设计院学到的,现在仍然在绝大多数房地产项目里面普遍使用。这种屋顶比较成熟,屋顶的面积可以利用(晒衣服、乘凉),做法也很简单。 缺点是外观比较平直、死板、无趣,对立面效果没有太大帮助,防水压力也不小,如果排水口堵塞容易导致积水和渗漏,保温效果不太好,夏天的时候整个混凝土屋顶会被晒透,并且在夜间持续散热直到后半夜。 架空隔热屋面: 在八十年代之前曾经被普遍使用的一种屋顶形式,我小时候在成都住的老单元楼就是这样的,我经常通过检修口爬上去玩,很刺激的。 隔热板大约30mm厚,是预制的,下面垫了砖,里面有很细的钢筋,时间久了会变脆,有时候一脚踩下去混凝土就碎了,质量很差,显然不是上人屋面,但是隔热效果比平屋顶要好一些,因为热量被空气带走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这是一种很先进的做法。 后来新民居把这个做法进行了革新,增加了隔热板的厚度,从30提高到80,加大了隔热层的高度,从原来的300mm提高到900左右,然后在立面上留出散热口,作为立面设计的元素之一,更好看,更现代,这是我们当年引以为傲的做法,的确是动了脑筋的。 下图为新民居2014年攸县项目建成图片: 上图的项目就采用了经过改进的架空隔热层,当时的理念还是采用单坡屋顶,是平屋顶的架空隔热层的一个变异。 再后来,我们开始专注于中式四合院项目,平屋顶和单坡屋顶就变得不合时宜,我们不可避免地转向了双坡屋顶。 25度刚刚好: 坡屋顶也有很多种,首先是坡度。我们发现25度刚刚好,各方面性能比较均衡,大家可以参考。坡度太陡会导致施工和维修的时候工人容易发生危险,另外坡度太陡会导致室内空间太高、太尖,不好用,外观上也不好看,像教堂,像北欧的建筑。。。。中国人不喜欢。 下图为新民居汉阴的建成项目,屋顶坡度25度: 坡度太缓会导致风大的时候雨水倒流,从瓦缝流进里面去,如果是以前的木结构,雨水就直接进入室内了,好在我们现在都使用混凝土现浇屋顶,瓦屋面只是装饰作用,但是进水也不好,雨水沿着瓦底流淌,最终会从檐口流到外墙上,破坏外墙的清洁。而且坡度太缓的话外观看上去矮趴趴的,不好看。 筒瓦和板瓦的区别: 至于瓦材我们一直青睐小青瓦,而且是板瓦,不是筒瓦,板瓦多用于居住建筑,即使是江南巨富的豪宅,也基本上清一色地使用板瓦,显然要高雅一些,而筒瓦大多用于公共建筑,比如祠堂、寺庙、衙门、亭子等等吧,显得贵气,不符合民居的气质。但全国各地都有大量使用筒瓦的现象,南方北方都有,其实问题都不大,只是我们从纯粹美学上主张用板瓦。 下图为板瓦,适合民居: 下图为筒瓦,适合公共建筑: 小青瓦货源的变化: 早几年还不容易买到,就在大约4、5年前吧,有人发现这个商机了,市场上的小青瓦、青砖一下子多起来,现在很容易买了,只是价格挺高,一块像样的青砖连运费会达到2.5-3.0元一个,小青瓦也要0.7-1.0元一片,不过质量比90年代以前的好了很多很多,外观更加规则、整齐,可能都是用机器生产的,而以前我估计是手工做的。 但是现在又因为环保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小厂被关闭了,可能因为这些砖瓦是需要黏土的,要占用耕地吧,我也不清楚,反正货源变得紧缺,价格有点上涨,像河北这样的北京周边省份已经不允许生产了,只能从河南和山东进货。 小青瓦装饰屋面: 在混凝土现浇坡屋顶上做好了防水、保温之后,再铺一层小青瓦用于装饰,这种做法我们做了好几年,这种做法逐渐变得成熟和普遍,我们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采用这种屋面做法,好像不会再有什么进步了,直到上个月。 架空隔热原理的转世轮回 我忽然灵光闪现,发现可以在小青瓦下面垫上一层木质龙骨,把小青瓦和混凝土屋面隔离开来,这样就让架空隔热原理实现了转世轮回,应用在了坡屋顶上,隔热效果大大改进,而且外观上也更好看了,解决了小青瓦屋顶的檐口看上去有点太单薄、缺乏细节的问题。 这样的话,夏天屋面保温层不至于升温到七、八十度,另外由于瓦片的阻挡,雨水也很少能够接触到防水层,于是坡屋顶的隔热和防水层都会更加耐用。 好了,这就是目前新民居能够想得出来的最先进的屋顶做法了,也许将来还会有进步,但现在只能这样了。 至于木龙骨的防腐问题也很重要,最好采用防腐木,或者刷上桐油,采用防白蚁的樟木等等,但最终还是要认识到,木材毕竟有使用寿命,就像保温层里面的保温材料一样,十几二十年后几乎都失去了作用,需要重新来过了,防水材料也是一样,最多管二十年。没有任何建筑是竣工以后就不用维护的。 今天就写这么多,不知道各位看官看懂了没有,亲们下周再聊! 鲁仲鹏 2018年8月14日 09:26:58 深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