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必读古诗《登岳阳楼》全景赏析

 昵称32901809 2018-08-18

登岳阳楼

陈与义(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作品简介】

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注释】

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⒋徙倚:徘徊。

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⒍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初中语文必读古诗《登岳阳楼》全景赏析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写文作诗绘画。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

再读这首诗,它创作于山河破碎、家国离乱时期,诗人经历了飘摇的三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国之愁无处宣泄,文人的良心无以寄托,登临高楼,远眺山水,天地之大,湖面之阔,很难不使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很难不让诗人产生悲慨孤寂之情。洞庭的湖光山色,是历史古今的大场面,波澜壮阔,吞吐大荒,诗人已然老去,凭吊古事,那些承载着诗人郁结悲情的山水草木,却在天地间生生不息。

首联写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起句一“东”一“西”,既形象地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又将高楼摆放在开阔的洞庭湖背景之上,扩大的背景与宏伟的高楼相辉映。高楼远观,帘旌不动,夕阳西下,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夕阳满天是白天将要结束的时候了,“夕阳”又多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象征性意象,而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漂泊的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将岳阳楼置于历史之中,让人想起动荡飘摇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思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身居高楼,面对胜境,诗人不写眼见之美景,却想到三国,徘徊徙倚,满腔愁绪溢于言外。

有资料说本诗的颈联是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诗人虽未有杜甫沉郁顿挫之功力,但也写出了沉郁顿挫之感。诗读至此,不具体说家国之愁,但已然能使人感知到作者排解不去的忧虑与愁情。

尾联“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诗人直写自己一个白发老者凭吊古事,内心沧桑沉重。“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景中有情,情中含景。尾联气韵苍凉,雄阔慷慨。

诗人徘徊于岳阳楼上,看夕阳下的苍茫远山,含悲古木,听湖水滔滔,想自己年事渐高,山河颓危,百姓多难,个人漂泊,满怀愁绪,无限悲凉的情意自然也在这渺渺苍波中倾注。

有后世评论家说,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深闳意境,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飘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

诗题为“登岳阳楼”,却不细致描摹所见之景,更是明写个人之愁,寄予诗人对天下的悲慨牵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寄情山水传达自己的思考与牵挂,袒露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