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干货!说明文阅读技巧(备战2019中考)

 昵称32937624 2018-08-18

说明文文体知识(2018年)

1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体裁上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类: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3说明对象:

(1)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点精】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2)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4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或程序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整体→部分、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概括→具体、现象→本质)

5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6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举了……的事例,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列举了……等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特点。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9)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神话,传说,典故等,①突出了说明对象……特点(历史悠久),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增添文章神秘色彩。

开头引用诗歌,电影,新闻,话题,现象等,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点精】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仅仅要求完整地解释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解释,而且也不仅仅是解释本质特征,对事物或事理的各方面特征都可以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而且可以颠倒位置。A=B,B=A(下定义);A=B,B≠A(作诠释)

如:人是会制造并使用劳动工具的高等动物。(下定义)

人是会笑的动物。(作诠释)

7说明文语言的特征: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8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

(1)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联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

(2)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3)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查对指代成分的分析,分析时要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考法点精】说明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内容更多关注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和科学方法的目的。主要题型为填写题、简答题和概括题,为增大信息覆盖面,在考查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上,通常会使用客观题。下面是几个常见考点角度和解题方法:

1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

解题方法点精:

(1)找准说明对象的途径:一看题目,说明文的标题有较强的提示性:物名性的标题,文章一般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动词性的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深层海水的利用》;带有疑问性、方法性字眼的标题,往往解释原因,说明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二看首括句和中心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另外必须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至影响内容的理解。

(2)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①生物: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②制品:原料、形状、构造、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③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等;④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2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的分析与理解。

解题方法点精:

(1)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重要途径。介绍某类事物的发展历程的,往往运用时间顺序,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时间顺序具体地可分为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等,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具体分别有: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

注意: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以便清楚地说明事物。

(2)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与顺序不同,顺序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但理解顺序对理解结构有帮助。说明事物按空间顺序,通常用并列式结构;文章各部分关系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常采用递进式;而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常使用总分式,它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注意:全文与文章局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未必是统一的。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识与理解。

解题方法点精: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应记住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答案组合——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例: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

答题步骤:首先回想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作用是'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答案组合:通过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进行比较,构成比较说明,从而达到更加突出和强调只有人类吃熟食的特征。

4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步骤:××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步骤: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步骤:

①表态(删还是不删)。

②定性或释义。

如:'比较'、'几乎'、'相当''很'、'最'、'非常'等词表程度修饰;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约数);

'经常'、'常常'、'有时'、'总是'、'从不'、'很少'、'通常'等词表频率;

'很多'、'不多'、'大量'、'少量'、 '多'、'有余'等词表限制数量;

'……区域内'、' ……界'' ……内'等词限制范围;

'在……下'限制条件;

'据……报道' 、'据说'、'传说' 、' ……指出'等词表消息来源。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结合原文),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或排除了什么的特殊性(偶然性)。

④××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5阐述说明思路

首先,其次,接着,最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