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双修”思考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昵称58718250 2018-08-18


1.“城市双修”的概念

1.1“城市双修”的背景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只用了英国、法国和美国一半或者更少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同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使得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城市病”集中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爆发。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来不及思考和化解,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等日益突出。在国家又好又快的发展倡导下,城市建设开始逐渐反思,放慢脚步解决多年的“欠账”,修复生态、修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城市双修”即是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城市转型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

 

1.2什么是“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的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和重建。城市修补指运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通过空间肌理梳理、功能再造、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城市功能缺陷得到织补、城市有机更新。简而言之“生态修复”重点是针对自然环境,“城市修补”重点是针对建成环境。

 

1.3“城市双修”的内涵

“城市双修”是探寻生态健全和形态优美之间的联系,在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和修复的良性循环下实现城市功能完善、结构均衡,城市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功能和文化有序的发展。


2.“城市双修”背景下的规划体系构建

2.1“双修”在规划体系的控制结构

“双修”的要求在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体现,实际是“双修”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

2.2“双修”在不同层面的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层面:生态修复方面主要有城市生态格局的确定和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修复,以及生态景观的修复和引导建设。城市修补方面主要针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梳理、城市服务功能补充、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更新改造方式、人居环境的改善、历史人文及时代精神的塑造等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生态修复方面有生态环境评估和修复,生态景观引导,绿化环境指标控制等内容。城市修补方面有开发模式控制、用地弹性控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棚户区改造更新、文化传承建设等内容。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生态修复方面要评估生态环境、保留现有生态景观、修复现有生态、增加绿化景观,营造公共空间。城市修补方面有用地梳理和植入缺失的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确定更新改造方案、创造建筑空间环境、塑造城市风貌、复兴文化内涵等内容。


3.“双修”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3.1“双修”背景下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路

1、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充分保留现有自然植被,合理规划设计绿化景观,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利于提高居住区的舒适度和环境品质。

2、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设计。规划设计中应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资源,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传统风貌等特点设计居住区内各类空间,为居民创造安全、方便、有活力的居住空间环境。

3、以城市功能织补为前提下的多元化功能植入。结合城市功能修补的指导,在居住区内植入缺失的城市功能。为居民提供生活必要功能的同时增加生活服务等功能,营造具有生活气息、有活力的生活单元。

4、以城市文化为积淀的邻里氛围的营造。探索城市文化,重温城市历史记忆,利用历史文化信息要素融入居住区空间和景观中,展现城市特色和文化积淀。

 

3.2“双修”背景下居住区规划的技术路线

1、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塑造

在用地规划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树木、水系、草地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对现有建设中不能保留的植被和水系进行数据统计,作为规划绿地指标的附加指标用以生态补偿,以最大化保留居住区内的原有生态环境总量。景观塑造精心做好硬软质场地、水体和建筑景观、植物群落、色彩配置、灯光照明等设计,实现整体环境的舒适优美。实现生态环境和景观设计、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互相渗透、和谐共生。

2、修补城市功能,植入多元居住功能

根据“城市双修”规划或相关的专项规划,在居住区规划时补充城市缺失的功能。并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和功能,协调和互补居住区自身功能,植入娱乐、教育、文化、科普、健身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打造具有生活气息和活力的居住环境。

3、创造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以动静分离、人车分流为目标,通过对不同车辆的流线规划和停车场的合理设置,避免车辆和行人相互干扰。地下车库出入口尽量设置在小区出入口附近,地面停车尽量设置在小区主干路中部或社区入口,避免车辆对交通过多的干扰。消防通道、消防登高面与居住区干道结合成环状,便于救护、消防车的顺利通行。

4、营造有文化氛围的有序空间

居住区内空间根据人的习惯大致可分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空间。根据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习俗将各类空间有机组合,让居民在有序的空间环境中产生归属感,有助于邻里关系的融洽和睦。设置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半公共空间,创造居民个体的交往空间。利用公共活动空间提供居民集会、聊天、晒太阳等生活场所,通过集会、展览、节庆等的活动策划,弘扬传统的文化、节庆和民间习俗,通过再现这些非物质的文化载体,延续城市历史和文化。

5、重视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据人的活动行为和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设计户型,同时合理做好户型面积比例搭配。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考虑建筑外在形式及内在功能空间等因素,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和规划设计理念实现建筑形态的外在表现与景观环境的和谐统一。

                地下为停车库,地上为绿植游园

6、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

居住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信、消防、垃圾处理等设施。它们是保障居住区生活运行和环境整洁的坚实基础。依据国家规范设置消防、环卫等基础设施,完善居住区内各项基础设施。

7、依托城市监管控制居住区环境情况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效监管规划的实施情况,保障居住区建设按规划实施,监督城市功能修补和环境修补的项目落实,确保生态环境和环境容量的最大化。

4、结语

“城市双修”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大范围的研究指导便于开展,但对于居住区类的基本城市单元指导力度还较弱,指导内容也不尽完善。本文结合规划技术手段对居住区规划中“城市双修”的思路和要求进行一定研究,以便更好的归纳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技术手段便于实践,并预防和治理城市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