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强盛时为什么不吞并秦国?

 恶猪王520 2018-08-18

晋国强盛时期当从晋文公开始,后经过晋襄公、成公、景公、厉公,到晋悼公时期,九合诸侯,霸业达到顶峰,也是晋最强盛的时期。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抗衡。

但是晋国为何不吞并秦国?原因众多,总结来无非 1、有心无力;2、尚有其他开拓空间;3、夺秦地无益。

1、有心无力

先从国家实力上来说

春秋四大强国,晋、秦、齐、楚。四大强国,纵然一时有强有弱,但是也不是轻易就能灭国。

崤之战前秦晋接好,殽之战后两国联盟破裂。秦穆公在殽之战,彭衙之战失败后,在王官之战获胜,动摇了晋国的霸权,但是实际利益未有,随后秦穆公转向西拓地千里,灭国十二称霸西戎。

秦晋争霸中虽然晋国胜多败少,但是从战争行为上看,秦国主动挑起的频率更高,可见秦国实力没有衰弱到一蹶不振地步。晋国的战略是阻止秦国东进争霸。

国际关系上

晋楚争霸,耗费晋国大量精力,而且晋国与楚国势力均衡,作为第三方的国家就是制约对方实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秦齐这种大国。

所以麻隧之战后,尽管秦国累世不振,但是在晋楚长达百年的争霸中,秦国为楚国盟友,齐国为晋国盟友。互有支持,如果晋国一意孤行要灭秦,元气大伤不说,楚、齐必然不同意。

毕竟晋国已经如此强大,如果再收纳秦国领土,将成为春秋时期领土独一无二的大国,其他国家岂能不惧?

所以,即便即便晋强秦弱,顶多夺取部分土地。

2、春秋多小型兼并战争的原因在于,可开拓的空间比较充足

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主要针对小国。春秋初年见诸经传的诸侯国有100多个,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30个左右,可见被灭国之多。

假道伐虢的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有这么多可以开拓的空间,晋国没有必要非要去做吃力不讨好而且未必能成功的灭秦。

所以说晋不灭秦的原因是因为春秋多为争霸,而不是灭国的理由是个伪命题,真实原因是不是不想灭,而是不能灭。

3、夺秦地无益

秦国处于中原与西戎的交接出,国内民风彪悍不说,还要面临西戎的威胁。晋如果灭秦之后,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治理秦地,还要抵御西戎。

春秋时期的国家形态还不成熟,主要是都城-邑(原始自然状态形成的县邑),与战国时期郡县制为主流的统治方式不同,这个时期的国家对于领土的统治力度不够强大,对于小国来说可以形成比较有利的控制,但是对于秦这种大国来说就比较困难。

晋占据中原地带,经济发达,而秦国却处于蛮夷之地,经济情况自然也比不上中原。而且占据秦国土地之后,晋就要担负起抵御北方、西方戎狄的责任,压力山大。

再加上秦人的内乱以及与楚国的争霸,晋国恐怕要先衰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