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自古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苏东坡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道出了对“竹”的痴心偏爱。日前,一场以竹器为主线的“雅竹共赏——竹友·汇”展览在长沙举行
湘竹藏匠心 犹识此君面
-
竹器 均由大涤艺术空间提供
-
竹簧花瓶 制作:上世纪70年代 尺寸:27cmx12cm
长沙晚报实习生 李瑾
一千多年前,《诗经》便有言竹“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句,至宋朝,竹子在文人骚客心中的地位似乎更显重要,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君子之居,竹器也成为文房清供的首选之物,这些竹器镌刻十分讲究,往往题材趣旨深远,其刀刻无夸饰之风,有幽雅之韵。竹刻艺术发展至明朝中叶,形成了以上海嘉定、金陵(今南京)、湖南邵阳宝庆为中心的竹刻派别。
此次由长沙大涤艺术空间与长沙市收藏协会合作展出的展品当中,以宝庆竹刻为主。宝庆竹刻主要有竹根雕刻、竹青雕刻和竹簧雕刻三种类型,其中竹簧雕刻为宝庆竹刻首创,集竹根雕刻与竹青雕刻的特点于一身,是宝庆竹刻的精华。“雅竹共赏——竹友·汇”以竹会友,开幕当日,集聚了诸多宝庆竹刻艺术大师、竹器收藏家以及竹器爱好者。此次展览策展人、画家董博为说,这是一次竹友聚会,不论学术,没有鉴定,目的是提供一次交流机会,让大家体会竹文化所带来的启示。据悉,明天是展览的最后一天,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去免费观赏。
一根竹簧 一个世界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民间工艺,流传于湖南邵阳市(旧称宝庆府)一带。宝庆竹刻种类齐全、题材丰富,仅刀法就有20余种,其兼具嘉定竹刻和金陵竹刻的优点,尤其可贵的是,在浅浮雕与高浮雕之间,它发明了一种新的竹刻工艺——竹簧。竹簧的工艺复杂且精细,需要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压平整,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经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纪晓岚曾赋诗:“瘦骨碧檀奕,颇识此君面。谁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凭君熨帖平,展出分明看。”夸赞的就是宝庆竹刻的竹簧艺术。2006年,宝庆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涤艺术空间展览厅,展柜内的竹簧《二龙戏珠双耳将军罐》,是上世纪50年代制成的,它线条流畅,极为美观。细观,竹器腹部缠枝纹十分精美,刀工极佳。宝庆竹刻的发展历经坎坷,据介绍,该器保存至今,实属珍贵。
在诸多展品中,三把极其精美的文人扇骨吸引了众多竹友。其中一把为浅刻扇骨,其落款为“白下文龙”,“白下”曾是南京的古称之一,这把扇骨应为金陵竹刻。扇骨所刻刀浅且线条圆转,刀痕呈书画之笔墨。大涤艺术空间文物保护人肖叶珍说,在对该品研究时,因为扇骨竹刻的部分比拓纸还要薄,所以不能把它拓下来观看。若论往昔中国文人之风范,莫过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语最为恰当,一把竹扇在手,举手投足间拥清风入怀,曾是士大夫们的标配。
那么,如何品鉴竹刻艺术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所长张宗凡说,竹器制作工艺材料不同表现手法上也各不相同,题材也分山水、人物、花鸟等,品鉴时要看竹艺人的整体水平,例如刀工、构图、结构、题材、表现手法等。一把刻刀,一根竹簧,刻出的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此次展品中,如“刘海戏金蟾”这一题材,便有两种表现不同的竹根雕艺术品。
古今合璧 传承湘韵
“竹之十德”曰:“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竹所承载的气韵影响了无数文人骚客,同样,竹之气韵也会影响一片地域。为了竹刻的传承,竹之气韵正在潇湘大地上演。
邵阳市特殊教育职校是宝庆竹刻人才培训基地。这里招收的孩子,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患有自闭症。但目前,这些孩子中已培养出了30多个竹刻艺人。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得了一技之长,还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更是竹刻技艺的传承者。做出这一举动的正是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宗凡。
宝庆竹簧雕刻从竹簧的器形设计到刻簧,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面对繁琐的工艺,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为此,竹刻艺术家们积极探索,力求工艺突破,寻求产业创新。湘竹工艺大师李胜得认为,竹雕艺术与现当代艺术融合主要体现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出,这些产品会融入一些创意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相对来说叙事感较强。在竹刻的现代作品中,要即能体会到旧时文人雅士之风韵,又可兼顾粗放简约的现代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心生向往,所见不唯有竹雕之源流法脉,更见其继往开来,势不可挡。
在此次展品中,还有来自中国台湾与日本的竹器文创产品,这些作品线条简练、造型美观,极具现代感和异域风情,与传统的宝庆竹雕产生了明显的风格对比。在这样的配合展览当中,可以深感竹文化之包容,更可以体验古今之合璧,湖湘之竹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