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漂母如弦,韩信是歌

 天高云淡zcg 2018-08-18
 

漂母如弦,韩信是歌


​ 

韩信,军事上的旷世奇才,名镌于史。据人统计,刘邦的汉室天下十之八九是韩信打下来的,因此韩信影响着历史。关于他幼时的种种,少年的点滴,更成为人们不断寻找真正韩信的源头。越来越多的故事将他的形象雕刻得越来越饱满与鲜明,而他在故里的几个故事更是点石成金地书写了他不朽的人格魄力。

淮阴古河,潺潺流淌,绵延千载。午后的阳光,照在每一朵跳动的浪花上,犹如母亲的慈爱,闪烁着温柔的光芒。人类从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漂洗着发自内心的情感,大浪淘沙,传诵着民族前行所需的精神力量,而漂母从韩信那颗感恩的心中走了出来,我们见到的竟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浣衣洗纱的妇人。

两千二百多年前,一个中午的淮阴河畔,人已不多,除一群浣衣洗纱的妇女,还有一个看似垂钓而实际没有去处的韩信。饥肠辘辘的韩信,近日四处碰壁。做生意不擅谋划,亏损得一踏糊涂,衣食住行已到了举步维艰的份上。本寄宿于朋友之家,可朋友之妻脸色却日渐难看,今晨不但冰锅冷灶,而且面对面地骂他是个吃白饭的。想一个学富五车的血性男儿,怎受得了别人的如此奚落。为了从他人摔摔打打的烦燥、指桑骂槐的脸色中逃避出来,他来到了淮阴河畔,图个心静。钓鱼只是一种对尴尬的掩饰.人在内心脆弱时,就需要一种伪饰。少时父丧,母亲未能等得他衣食无忧,竟也撒手人寰。他阔地葬母,周围的人都嘲笑他是一个把牛吹上天的人。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摆什么谱?!生活的周围,不是冷漠、嘲讽,就是怀疑、否定。韩信在他人的眼中,是一个不务实的呆子。一天不想着谋份家业、自力更生,竟在那兵书、兵法上耗费时日,是个军事幻想狂,是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废物。想着母死家亡,想着他人的冷言恶语,韩信内心自恃的才能与清高有些动摇。前不久,一群市井无赖当街拦住了他,说他既然熟读兵法,就应懂得打杀,如不然,就从那无赖头的胯下爬过去。兵法是用来当街打斗的吗?可韩信自知势单力薄,壮志未酬总不能死在一群无赖手中,他含悲忍辱穿过了侮辱者的胯下,尽管他内心无比愤怒,却对现实无力改变什么。人在倒霉处,不能想倒霉事,否则脑子里全被种种否定的苦恼深深占据。韩信不由得泪湿衣襟,自己在军事上超强的天赋感难道是错误的吗?!

想过去,苦闷;看前程,渺茫。想自幼苦学,竟全成他人眼中讥讽的靶子。望着汩汩流逝的淮阴河水,身心交瘁的韩信真正是悲从心生。鱼钓得更是有一打没一打了。自己会烧锅起灶,天天以煮鱼为炊吗?亦或以卖鱼为生?浮想联翩的韩信,这时已困厄得掩饰不住面容上的厌倦与疲惫,肠胃叽哩咕噜,饿已成了这时最为窘迫的现实问题!

命运中有许多巧合,是否留存于记忆全在于你的心是否感触、感念、感激、感怀、感恩。河边那些漂纱洗衣的妇女中,都逐渐停了自己手中的活计,吃着自带的午饭。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漂妇走向了饥饿难耐的韩信。她确信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韩信午饭没有着落,于是把自己的午饭递到了韩信的手中。韩信本欲推辞,却看到一张类似母亲的笑脸,并从她眼中看到了慈爱与关怀。韩信不再推辞,就着眼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漂母看着韩信感激的神情与信任的泪水,她明白这个年轻人需要这样的帮助,她心里充盈着宽慰。既为漂洗之妇,也足见并不富裕,但一餐一饭的赠予还是能够做到。漂母的善良伴衬着善解人意,她没说什么,也没有问什么,再深、再多的问题她也解决不了。

第二天,没有去处的韩信依然来到河边,依然垂钓,依然是为了平抚内心的伤痛,依然是为了未来与前程而苦思冥想。对于昨日漂母舍饭之事,他虽然心存感激,却也真的没有想着要给漂母再添麻烦。到了中午,漂母又来到了韩信的身边。韩信有些愧意了,漂母示意韩信不必在意,今天她特意多带来些,两人都有的吃。漂母依然没有问韩信什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足矣。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直至第十天,同来的漂妇们都怀疑漂母是否遇见了一个混吃混喝的主。古人说,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漂母做到了,没有抱怨、没有怀疑。到了第十天,韩信受不了了,在漂母身上,他看到了人的神性。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漂母是博爱的母亲。漂母对他没有蔑视与不屑,没有用是否有用、是否能还得起饭钱来权衡称量过他。在韩信心中,已视这慈祥的漂妇为母亲。他发自肺腑地对漂母说,等我日后有出息了,我一定厚报您老人家。此言一出,反倒把漂母吓了一跳,何出此言啊?我帮你,只觉得到吃饭的时候孩子要吃饭,你没有,我有,力所能及、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要是好孩子,还是赶紧把自己养活起来就好,天天在河边发呆也不是办法呀!

就是这极其普通的一个妇人,与韩信素不相识,萍水相逢于淮阴河畔,没有那种“识英雄于草莽而救之”的精明眼和功利心,只因天生的怜悯之情、恻隐之爱,对韩信连续舍饭十天。人言,大慈大悲的人什么也不会失掉,助人只能使自己的内民里更为富有。漂母的形象在助人中逐渐丰满、高大起来。她没把随便带点吃的给韩信当成什么大事,她没把生于内、长于心,对千生万物的仁爱、慈爱与关爱而自生、自发的善意行为当成施恩。她待人如己,尊人如自身,不会因施赠就对人像待阿猫、阿狗一样强势与呵责,她尊重着生命的平等并在无形中维护着生命的尊严。而且我相信,漂母这样的人,一生不会只帮助过韩信一个人,她一定力所能及、快乐地帮助过每一个她见到需要帮助的人。当年的淮阴河边无论坐着的是哪一个潦倒之人,漂母都会给予帮助。

华夏文明,爱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明确,春秋后仁爱思想更是漫卷为思潮。敦厚纯朴的漂母,血液里流淌、滋养的是宽仁厚意,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传承,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受益,漂母让韩信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接受了赠饭,亦让他没有什么心理包袱地把她忘记。她施赠的不仅仅是饭,而是韩信在前行路中所需的关爱与温暖,是因爱而强化的勇气与胆量。而正因她的平常心、平淡心、自然心,却将一颗激发有为的种子、感恩的种子、爱的种子牢牢地种在了韩信的心里。坚强活下去的韩信,坚定了希望的曙光终会来临的信念。

一个行大为、做大事人的丰富情感中,绝对有着感恩、回赠的情怀。韩信“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对于淮阴市井的胯下之辱,他功成名就后不报复、不避谈,足见其气量;漂母舍饭回赠千金更使得韩信的精神世界更为瑰丽与丰富。功成名就后的韩信,对于自己当年不成气候时的煎熬,自有着“陷于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的感慨、感悟。最难能可贵的是,生活的一切艰难困苦没有磨钝韩信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大的伤害他努力淡化,而小的恩情他始终铭记,他始终用感恩惜恩的慧眼、慧心对待着生活、包容着世界、追逐着希望。

漂母,一个普通、善良、宽厚、仁爱的女性,从芸芸众生中走出,因施恩不图报的故事使得精神家园光芒四射。而从故事的另一方面,我们亦看到了对韩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博胸厚怀的颂扬。一饭千金的故事千古不朽、万代传扬,因为“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留有余香”,而接过玫瑰的手,同样接过了流溢的芳香。

后世文豪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却是漂母舍饭、韩信回赠千金故事最好的注解。漂母美若琴弦的心,让韩信知恩图报的演奏,弹得最为动听。一饭千金的故事,缺了这两个人物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不会使漂母与韩信的人格魅力在奇彩中互为辉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漂母不多,也不是韩信太少。多与少之间,均在漂母的施恩不图报与韩信知恩图报连成的桥梁与纽带所成就的佳话。施恩不图报与感恩图报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同时提倡的。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情感,使得那施以帮助和被帮助的人传接了一份爱、一份责任、一份力量,像在内心擎着光明的火种,在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中用感恩的心更多地施恩惠泽着更多的人,影响着更多的生活。

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因着博大仁爱的情怀遍撒着感激、感恩的种子,生成温暖而又温柔的力量,支撑着前行的人、进取的人用一颗勇敢且感恩的心拥抱世界、开创明天。淮阴候的故里,过了2200多年,在古旧中添了古色;在韩信与漂母一饭千金的故事下,更添了古香。一个故事,如果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还不见老去,可见这里总会有一种情愫汇聚成了一种精神,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中有了越来越厚重的传承。淮阴古地,韩信依在,漂母永存,且他们所传扬的精神生生不息。

论语言,“仁者寿”,漂母活着,久远地在每一个感恩的生命中,故曰:漂母如弦,韩信是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