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纸币,竟比A4纸还大?

 cxag 2018-08-18

敬请收听

“我在博物馆讲故事——走进高校博物馆”系列,将在本周六18:30首播、21:30重播的《十万个为什么》节目中继续带您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为大家讲述馆内的馆藏精品故事。


我在华师大博物馆讲故事(下) 来自上海新闻广播 15:22


华东师范大学共有6个博物群


地理学博物馆——

古钱币博物馆——

海上民俗博物馆——

生物博物馆——

中国历史文物博物馆——

教育博物馆(筹)——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建设办主任汤涛在上期节目中,为我们介绍了六大博物馆的特色。

1

899都市广播的主持人雯文将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的001号志愿讲解员,继续带领大家领略华师大博物馆的精品馆藏。

2


镇馆之宝 甲骨

河南安阳甲骨,与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以及居延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档案界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甲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是因为甲骨上的刻划符号,也就是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殷王室后期,也就是公元前十四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当时的人们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甲骨文内容丰富、数量繁多。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博物馆里珍藏了136片甲骨,陈列的83片甲骨与故宫博物院1957年在上海富晋书社收购的谢氏旧藏甲骨应为同源。这些甲骨从字体看,涵盖了宾组、出组、历组、无名组等组类,这里的宾、出、历为商代官名;从内容看,主要有祭祀、出行、天气、田猎、军事、卜法等,其中,较重要的有“家”字刻辞、田猎刻辞、钻孔甲骨、填墨甲骨、“小臣”刻辞、“夒”字刻辞等。这个“夒”,是商代帝王的祖先帝喾的别称。而其中的钻孔甲骨,则是殷代极为罕见的卜甲修治样式;从材质看,龟甲、兽骨各占一半。对于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建窑兔毫盏

建窑是宋代著名的黑瓷产地。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里陈列的一樽兔毫盏,就是建窑的黑釉瓷器精品。它是由上海博物馆赠送的珍贵文物,口沿直径12厘米,圈足——也就底部的圆形圈托——直径4.1厘米,高6.6厘米。



喝茶为什么非得用黑釉瓷作为容器呢?这与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关。宋代的斗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宋徽宗斗茶的标准来看,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汤花则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由此看来,拥有一件黑釉质地的瓷盏就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珍藏的这一兔毫盏,就是斗茶文化的历史见证。

 

大明通行宝钞

华东师范大学的古钱币博物馆中有一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它长22.2厘米、宽34.1厘米,比我们现在熟知的A4纸还要大一点,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

大明通行宝钞又称洪武宝钞,是明初流通货币,桑穰纸印刷,呈浅青色。这枚钞票的边框为龙纹花栏,横标“大明通行宝钞”,两端护以火焰纹。花栏内上框印面额“壹贯”二字,中下印有十串钱贯图案,左右篆写了“大明宝钞、天下通行”8字;龙纹花栏内下框印有“户部奏准印造”及“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某年某月某日”。四边框内印缠枝海水,每边印龙一条。



为什么会发行这么大面积和大面额的纸币呢?


明代纸币流通和元朝不同,元代以银、丝为本,由各地方分散发行纸币。明代则完全依靠国家政权,强迫民间使用。同时,南宋、金和元代的纸币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元明之际,元代纸币制度渐趋瓦解。各地都开始恢复使用铜钱。而在明代,是一种全国通行的货币。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开始铸“大中通宝”。洪武建元后又铸行“洪武通宝”,以此恢复铜钱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但由于明初铜资源供应不足,铜钱铸造数量有限,出现供给困难,同时官府为得到足够的铜,命令人民以私铸钱,同时将铜器上交给官方。这些做法,引起了民间的抱怨与不安。


(二百文宝钞,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商人们又习惯用旧钞,认为铜钱使用不便。于是,洪武七年,也就是1374年,朱元璋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两局及宝钞、行用二库。第二年开始印制宝钞。明政府规定:宝钞共分六等: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相当于宝钞一千文,或者白银一两,每四贯相当于黄金一两。明朝由于政府禁止用银,而大量发行宝钞,导致宝钞很快贬值,流通受阻。到公元15世纪中期时,市面上已很少使用宝钞;到嘉靖元年,也就是公元1522年,则正式停用。


祺祥通宝

华东师范大学古钱币博物馆展厅中,有一枚被古钱界誉为清钱第一大珍的钱币——祺祥通宝。这枚钱币外径2.6厘米,内径0.6厘米,正面写有楷书“祺祥通宝”四个字,背面为满文“宝源”,宝源是清朝工部所属的钱局的简称。



为什么这枚钱币如此珍贵呢?这与钱币正面的“祺祥”二字有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清代的钱币通常为年号钱,祺祥通宝也不例外。清朝的皇帝算上清太祖努尔哈赤、宣统帝溥仪,一共只有十二个皇帝,通常每个皇帝有一个年号,分别是天命、天聪、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而清穆宗载淳有过两个年号,除了耳熟能详的同治之外,另一个被废弃的年号就是“祺祥”。


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清文宗奕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在他临终之际,留下两条遗诏,一是立当时年仅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重臣尽心辅弼载淳,赞襄一切政务。同时规定,“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为日后下达诏谕的凭信。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用“御赏”印,载淳用“同道堂”印。两枚印章在起草和颁行指令中,起决定作用。这看起来和慈禧并无关系,但是作为小皇帝的生母,慈禧代替自己的儿子保存和使用“同道堂”印章的权力是完全合理的。顾命大臣见此情形,当然极力反对,于是,引发了慈禧与八大顾名大臣的较量,也就是“祺祥政变”,最后以慈禧、慈安两宫垂帘听政为结局。


祺祥通宝背面


年号的更换要从第二年开始,而钱币的铸造则是从确定年号就开始的。起初,载淳即位后的年号是祺祥,大学士周祖培在这场宫廷斗争中,倡议使用“同治”为年号,以象征两宫皇太后共同治理之意,而废止了“祺祥”这个年号。祺祥通宝也多被回炉重铸成同治钱,目前流通的祺祥通宝非常稀少。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中的祺祥通宝没有使用痕迹,应该是祺祥通宝的母钱,也就是样钱。这枚寿命最短的钱币成为收藏家们眼中的珍宝,也成为了辛酉政变的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