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饶故事|听爸妈说抗战的故事(一)

 唯我英才 2018-08-18

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是中华民族纪念抗日战争的日子。“七七”事变纪念日、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纪念日、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等,这些铭刻着国恨家仇的岁月标记,令人无法忘怀。

我的老家河北省沧州市泊镇,是冀中大平原上著名的地道战之乡。抗日名将吕正操曾有这样的评价:“抗日战争期间,冀中人民流血牺牲,所受灾难极其深重。广大群众经受了战火的严峻考验,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我从记事时起,就在长辈们断断续续的叙述中,认识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日寇的暴虐。

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家乡沦陷八年,长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与日寇抗战八年。期间,祖父为保护县委干部转移到地道口,被鬼子和汉奸杀害;外祖父侥幸从鬼子大屠杀的枪口下逃脱;母亲为掩护县委干训班的突围,腿部负伤;父亲商振江因为是抗日干部,名字上了鬼子的黑名单,改名换姓为李明,历经险境,凭借着机智勇敢和地道的掩护才屡脱险境……每年的抗战纪念日,对我们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父母总不禁要说起抗战中的亲身经历和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悲壮惨烈的故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李明(1914—2004),原名商振江,河北省泊头市人。1937年起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立下战功。

1949年,李明随军南下,率领第一批南下干部进驻德兴县。担任德兴建国后的首任县委书记。领导全县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使德兴县由边远落后脱颖而出,“各项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基础”。1952年李明调省军区。1958年转业,本已安排在省工业厅任厅长,听说上饶新区急需干部,毅然选择奔赴上饶。1958年底,任上饶行署副专员。1983年正厅级离休。2004年因病逝世,享年91岁。

1953年父亲李明任江西志愿军第三康复医院政委时与母亲合影(商建榕提供)



NO.1   地道游击战


抗战之初,善良的中国百姓还不懂如何保护自己,而日寇所到之处,除肆意的烧杀抢掠、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外,撤退时还要将所有的水井投毒,往锅灶里浇粪便;把带不走的粮食,全部泼洒在地,拌上大粪和秽土;将幼童盖在锅里煮死,奸杀妇女割去器官曝尸村道,其暴行虐施令人发指。为躲避鬼子的杀戮,乡亲们开始在地窖和炕洞下挖掩体,储粮藏身。母亲说:起先是各家挖各家的,因房屋相近,左邻右舍的掩体常在无意间挖通,无形中扩大了人们在地下活动的范围。

1938年至1939年起,家乡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始有组织的挖掘地道,由起初的单个地窖掩体,逐渐发展为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联村联户的地道网络。而家乡特殊的地质结构——地表干燥的盐碱地,也为挖地道提供了有利条件。乡亲们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储粮藏身的仓储式地道改成了可攻可守的战斗工事,牲口槽、磨盘碾台、立柜、炕洞、墙角、锅台,甚至水井里,到处都是地道口和瞭望口,能打能躲,而且具备防水防火防毒的多种功能,人们凭借地道与日寇展开了有效的游击战。听母亲说:地道战运用最好的,便是母亲的老家高庄和赵庄、冉庄、刘下码头一带。从王官屯——刘下码头——千里屯——郝村镇——泊镇的地道,当时已成为中共抗日政府的地下交通干线,人称地下长城。父亲说他有一次在地道中断断续续行走了七天七夜,出洞口时,竟不知身在何处,几乎村村的地下都挖通了。这大概便是电影《地道战》的编剧导演,将家乡选为电影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的原因。

前几年看到一篇考证文章,说在河北一带发现了三国时期的古地道,可见家乡人民早在千年前,就已经知道利用地道进行实战了。



NO.2   英勇的民兵连长


那时许多抗日干部,为避免日寇的残害,连家都搬进了地道。父亲说老家有个民兵连长,妻子生孩子,做月子都在地道里。有一天,那民兵连长从地道回到家中,给妻子熬好一锅粥,刚想端回地道,恰逢鬼子进村,不幸被捉。那时的青壮年是鬼子的主要捕杀对象,民兵连长自知无法生还,便赤手空拳与鬼子展开搏斗。鬼子一拥而上,先用刀砍去他的双臂,逼问地道口;勇敢的民兵连长便用腿去踢鬼子,鬼子又砍去了他的双腿;他用尽最后的气力,大骂鬼子,鬼子又将他的舌头割掉。这位可歌可泣的民兵连长,双目圆瞪,用仇恨的目光,一直怒视着鬼子,直到壮烈牺牲。

他的妻子在地道瞭望孔里,目睹着这惨烈的搏斗,几度昏厥,却只能咬碎牙关眼睁睁的看着丈夫被害。那种任人宰割的撕心裂肺的悲愤,或许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抗日战争后来演变为全民战争,势在必然。



NO.3   外祖父枪口逃生


为破坏地道,鬼子隔三岔五的前来偷袭围剿,母亲说:就像电影上演的那样,鬼子每次一进村,总先耀武扬威地放上一通枪,再驱赶村民集中一处,四周架以机枪,接着拷打村民逼问“八路”和粮食的下落、地道口的位置。乡亲们不说,鬼子就用机枪扫射屠杀。有时因群众人数太多,而鬼子人少,这边一扫射,那边就炸了窝,人们不顾一切四面奔逃。有一次,鬼子把高庄村民驱赶一处,逼问地道口在哪,谁是抗日分子,没人答话,鬼子便开始架机枪屠杀。外祖父高维春是个血性汉子,一声高呼“和鬼子拼了!”乡人群起与鬼子扭打,抢夺武器,趁乱四散逃离。参加了“抗日老年团”的外祖父,仗着身材魁梧,打倒身边的鬼子,钻进高粱地,头上不断有子弹嗖嗖飞过,靠着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掩护,在庄稼地里爬了七八里地,才侥幸从鬼子的枪口下逃脱。

外祖父向我讲述这段经历时,我才十岁,记得那是一个除夕夜,有人说我的新年衣着很像北方的小姑娘,外祖父忽然有感而发,回忆起抗日的艰难岁月,想起某个与我相像、被鬼子杀害的乡亲。那次大屠杀,高庄有不少乡亲惨死鬼子枪下。在一阵阵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外祖父那低沉感叹的声调,与新年的欢乐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令人终生难忘。


荐      稿:徐协国

责任编辑:黄   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