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秘藏《黄帝内经》

 昵称9379181 2018-08-18

黄帝内經

 

 

 

 

 

 

 

 

 

 

三申道長      錄入、標點、注

 

Zqhwsl        編輯整理

 

 

 

 

 

 

 

 

 

 

 

 

 

 

 

 

 

 

 

本書為道家歷代所秘傳黃帝內經,不同于傳世版本,三申道長將之公之於眾,發於百度空間,以惠大眾,善莫大焉。Zqhwsl不知醫,然知內經之重要,特輯錄成文。

 

内篇縂目

黄帝《内經》上99

陰陽12

太無10

太合12

太乙8

太初9

太始11

太易12

太素9

太无8

太微8

 

黄帝《内經》下75

 

太樸10

太華11

太常10

太昊10

太玄11

太沖5

太虚9

太黄9

 

附: 天水劉道長傳

 

 

說明

1.本書由zqhwsl根據三申道長百度空間日誌內容整理而成;

2.每篇文章前的序號由zqhwsl所加;

3.每篇文章前的日期時間為原日誌的發表時間;

4.上古遺文,文辭古奧,文中有多處無法打出的字以同音字或相近字代替;

 

 

 

 

 

黄帝内經 上篇

1

2009年01月22日 星期四 06:02

陰陽

甲甲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
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道者,諸象之根也。常者,眾玅之始也
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甲乙

故經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

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紀者,規律也。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故有言:積气,以負鵬。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

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陽爲衝龢,陰爲柔順’。‘陽燥陰濕,陽表陰斂’。‘陽躁陰寒,陽生陰成’。陽清陰濁,陽長陰藏。往陽,至陰。數陽,遲陰。抱陽,負陰。內陰,外陽。淡陽,濃陰。

故曰:‘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

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

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反此曰病。何謂耶?逆陰陽,之質性,內變生焉。

 

2

《陰陽》二

2009年01月23日 星期五 06:19

甲丙

故經曰:“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

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

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故日形衛,陽在外也。

月形營,陰在内也。陽化(气火),陰成形。寒氣生,濁。熱气生,濕。

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

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故水爲陰,火爲陽,陽化(气火),陰歸味。

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

故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傷形,气傷精。精化爲气,气傷於味。

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

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气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泄,薄則通。

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壯。壯火食气,气食少火。

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陽閉生熱,陰閉生寒。寒則蝕形,熱則蝕气。

气蝕形,傷爲痛。形蝕气,傷爲腫。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

腫,爲鬱成。燥勝,則乾。乾,爲津衰。寒勝,則浮。浮,爲積涎。

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气上侵,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

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气穴所發,各有處名。經臟絡腑,屬有所部。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布逆從,各有绦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内之應,皆有表裏。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3

《陰 陽 》三

2009年01月24日 星期六 05:17

 

甲丁

經言:“天象,陽也。气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龢之气,益氜而通之。

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

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气厚之屬,以其清也。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故‘气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頪也。陽發腠理,陰走五臟。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

是以陽者,爲气。气厚則純陽也。陰者,爲味。味厚者,乃純陰也。而气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

以形言,則花爲陽,實爲陰。葉爲陽,莖爲陰。枝爲陽,節爲陰。幹爲陽,根爲陰。皮爲陽,木爲陰。地上爲陽,土中爲陰。

陰之气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陽之气行於上,然气薄則發泄,气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气生壯火,少火滋气。故‘气,遇壯火則耗散。气,得少火則生長。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爲病)(肉网肉)(音紀)則鬱,倂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故味,其辛甘爲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

气,味酸苦爲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且陰陽一,之變無端。五味,之化方方。失其時,則變也。

 

4

《陰陽》三

2009年01月25日 星期日 06:28

甲戊

春:之色青。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陰者,清熱解毒。

夏:之色赤。故赤色之陽,理血龢中。陰者,消瘀破積。

秋:之色白。白色之陽,除濕利竅。陰者,益气填中。

冬:之色黑。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陰者,彊筋壯骨。

長夏:之色黃。“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龢中理气。黃色之陰者,益气培陰。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頪,袪其毒燥”。

 

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苦大解毒,苦少清熱。甘大降火,甘少得益。辛大散結,辛少疎利。鹹大滲利,鹹少填補。

故味之合,弗得甚之。色之治,弗可過之。性,爲之從也。味,爲之歸也。气,爲之使也。故其龢,當有其紀也。

 

是以、形、色、性、味,爲歸經之母。矀之龢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味殊有别,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異。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

虛實寒熱,時差地異。大小質地,各有其極。(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气,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愼,匪人勿示。好大莫取,貪功不及。從分恖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

其;貴持從來之得爲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貪守套虚,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启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

嗚呼!百姓無過也。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气而猖,當此之時,爲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爲利,則爲好所移。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5

2009年01月26日 星期一 04:29

《陰陽》五

甲己

故曰:乾坤定位,陽綱陰柔。陽彊陰弱,陽虛陰實。陽浮陰沉,陽弦陰革。陽數陰遲,陰短陽長。陰濇陽滑,陰結陽鼓。陰代陽搏,陰微陽洪。陰緩陽緊,陽芤陰牢。陰濡陽動,陰弱陽促。陰小細伏,陽散耎大。

灋,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辧。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

故曰:“日陽月陰,夜陰晝陽。互動而龢,則生道倡”。

故經曰:“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

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气火)爭,九竅閉塞”。“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臟。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裡”。

“(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故臟;見殭勁弦濇者,非吉。腑;見搏擊鼓急者,大禍。陽則患,陰則害。”此不易之程矣。

故曰:“陰不勝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陽上行,而衛乎外。陰下行,而營乎裡”。

陽之養也;則。袪煩勞。忌甚怒。汗勿風。寒勿傷。毋恖懕。則神气清,而陽龢氣爽。

陰之養也;則。戒憂鬱。禁急燥。多息眠。少惑牽。尐熱煎。則心志靜,而血養臟安。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龢陰靖,生道益昌。

 

6《陰陽》六

2009年01月31日 星期六 04:38

甲庚

憼言浩浩,無過調乎陰陽。鍼石湯醴,衹在補利得當。故‘陰不可舉,陽不可墮;對癥而司,相得乃長’。

故“陽者,動气也,莫可閉之,閉漬則狂瘋癲厥、中風喎斜。陰者,寧龢也,莫可動之,燥動則客陽、亢眩暈,鬱悶煩懣”。

若(髟付);陰陽之道明,則程道之機徹。是以‘春病頭項,風傷於陽;鮮勞於陰之害’也。‘夏病胷肋,膩(音病,病頭上水下火)鬱悶,傷於絡也’;‘秋病肩背,燥風濕蝕,邪風客於肺’也;‘冬病腰腹四肢,寒邪風毒,勞乎筋髓也’。

故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當夜臥早起,踏青徐步,鬆形深納,緩气鬆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違則傷肝,夏爲瘀結,秋則寒變;甚則木气臃腫,營血濁粘,是爲陰入乎陽。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臥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膚也。違則傷心,長夏少血;秋爲痎瘧,心(气火)閉塞,血路不暢。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長夏者,四時之所彚也,土濕石汗,木蕭火鬱,晚臥早起,動靜龢睦,當汗當溫,以致中龢。逆之則傷脾。秋則濕淫,逆水糜乎胃腸,春發瘡疹,夏當濕癢,甚而病消癉滿渴,水渙不收。

秋者,風气大動,地氣顯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平心靜气,內守神恖;靜立庭外,以緩秋刑,逆則傷肺。入冬气塞,而爲飧泄,而爲乾咳。風動(痰)火,則爲癆爲痺。奉藏者少,冬病气短,至夏瘡癢。

冬者,萬物閉藏,水(仌水)地坼。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逆則傷腎,春則痿糜,夏當厥逆,傷於骨則寒而逆冷,四時少溫,骨漸僵硬,曲伸不利。此四時應五行之變也。

7

《陰陽》七

2009年02月01日 星期日 04:58

甲辛

若(髟付);陰陽之道,圜之無端。陰陽之化,如影與形。影雖虛而形無可去,形唯一而影然若即。“故陰之質、無陽不宣。陽之气、無陰不功。”

故陽動者,因圓以成象。陰靜者,基方而頪形。天著形以二十四气,气歸其根。地著體於一十二質,質分濁清。

故‘日作,气歸胃以施化。夜息,气歸膽以施衛。是以病胃氣弱,病膽邪盛。胃氣者,動气也。膽氣者,静气也。故動之,衛在陽明。静之,衛在膽。其,胃氣虚也,則求營於脾,故使脾虚而人不力。其膽氣虚也,則求營於肝,故使人易怒,易感邪而少寐多驚’。

“風迺時氣;客,二氣以相搏。性爲風君;作,過則内吹不已。恖爲火王;用,過則消乎血氣。”外邪時干,内邪從乎氣性;外者易息,而諸内者難已。

“心爲營王,腦迺行主。腦,爲生臟而司腑運。膓,爲心之腦全乎生。”故齊爲雷霆之淵,患矯之師。故葆生者,其弗傷而气自正。

胃者,受膽之气以運也。膽者,承胃之气而躍也。故物隨气而變,气因物而化。陰陽變化,孰知其極?

是故,聖人著《陰陽》,而呈斯理。體變化論《眞意》,以知病。以《陰陽》,而知天下之始極。用《眞意》,以明萬物之生息。《上經》者,頪病也。《下經》者,治之道也。

故知變,而知機。漸,臻諸玅境。明機已,比;自然之道樞。以此知彼,以陰知陽。以我而通天地,以彼而明五行;此(人大)觀之境矣。

8

《陰陽》八

2009年02月02日 星期一 06:19

甲壬

(髟付),五行,生也不息。剋:所以爲運;爲病。是以,聖人動之以應時,靜則以養气。气者,得四時之正(气火)也。

故得於胃者,爲陽(气中)之陰,以葆龢五內。得於肺者,陰(气中)之至陽,以佈乎六外。得之於膽者,爲陰中之少陽,故施行静衛。得之於心者,爲陰中之陽明,故司神而致意。陰陽相龢,則天地交泰,而日月明。日月明,則神气內蘊,而氣血活潑。形气内守,則營衛固秘。營衛固秘,則臟腑調泰,而壽且壯。

故陰陽者,大道之機要也,不可不辧耳。

一閜二之。二閜四之。四閜八之。八閜十有六矣。是以,陰陽之辧也無窮。陰陽之變而無盡。知微至著,見著析微。則著手明白,朔之其因而掘其根,根源治無不愈。

“形者,非形也,不可恒也。形非形者,常化也。形可形,非形形也。形即形,是非形形。形弗形,是非不形,即形以形也”。

“形形者,非形形者。非形可形者,非可形者。可頪,而勿執。可索,而毋比。可理會,而毋拘。可愼,而毋追也”。

故曰:“形可形形,而不可以加也。加不可追,灋不可頪矣”。可求諸於形者,可求諸於無形之寓者也。若是者,《經》輿師繼也。

“皆是形形,皆非形形。形形可形,皆非可行行可形。形可行而非可以形,可形形,而非可形形而非形也”。

故曰:“大象无嚮,大塊无色。气物相化,色從形生,陰陽互感,生色舉。无色可色,是謂望矣”。

“大音希聲,無聲可聲。心龢其眞,希音如鳴。無聲可聲以聰者,是謂聞矣。音本無聲,以形而嗚。陽本无形,陰形而聲,形聲知意,天籟分形。

故曰:心,知以鳴矣”。

 

9

《陰陽》九

2009年02月03日 星期二 05:

甲癸

“气:本無恙也。是其形殃,而亂其气。則,气怒之,發也。形:本无疾,是其气客,而害其形,則其形病,病矣”。气之怒,發。則,形自壅而患也。是爲,陰害陽也。陰之過,而陽爲所代也。故气倂,而内亂發。内亂發,而邪共之。
       夫陰陽者:比而龢之則生。彊弱,相薄以變化,鬼神莫測。陽怒壞形,陰發瘀生。水患,則稽天。火殃,則氣逆。
       木之患、陽虧,癀風。金之伐、瘟毒,敗胷。土之躁、气濁,四韛。霪濕之气、痞、菇,菌叢。故大旱、陽;燥火傷肝。大水、疫;气而傷肺。大辛、血;泣而伐心。大汗、勞;憥而敗腎。此陰陽之失龢也。失之龢,形病也。
        天之蒼蒼。其,气清也。其,色龢也。地之蕓蕓。其,質秀也。其,蘊馨也。故曰:有平(古代之尺巨也)者師,可以知地道也。有常(古代天文時度之鐻也)者師,可以知天道也。有天地者(持續之意也)師之,可以知陰陽之道也。
       平者,立也,基也。常者,目見也,日常也,自然象也。平常者,易見易知易明者也。雖易見易知易明,而人所卑棄者也。
       (髟付);天地,自然之常道也。人盲歍,目而崇之。則,謂玄也,若(髟付)。天也,人可盡而言之。言者如噓,聞者有嘻嘻。有唯唯,有神神者。逐,吾而感,之也。故陰陽龢之謂道,常葆其龢者,爲德也。

 

10

《陰陽》十

2009年02月04日 星期三 05

甲子

天地者:小陰陽也。人者,物者,大陰陽也。何謂大?大者:陰陽之薄,而動生動死者也。何謂小?小者:雖然動作,之有大患,而无存亡之殃者也。故天地之陰陽爲小,而人者,物者之陰陽謂大也。
經曰:“有形之病爲陰;有形者,臟腑血脈、筋骨腦髓、有形質者之病是也。无形之病爲陽;无形者,經絡谿谷,气之病是也。何謂也?其可以知乎知感形色,而弗可以據也。故天地陰陽交化,我物成矣”。
黄帝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之唯空,神曰沖龢。湛湛而玄,牝言雌陰。天地陰陽,元化盛忱。神存形在,諾諾久長形生兌口,橐龠鼻虛。歸根蕤蕤,陽飬陰成。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出納生化,浩浩鴻鴻也”。
故言‘无形,而爲陽者。其,感諸形之,厭气而得者也。雖其形弗有損,而其气傷陽者也。有得此者,先其治,已。不先其治,其患至,雖有通鬼神之工,死、不治’。何謂也?以其先病於髓,次病於精,次病於气,次病於神,次病於形所也。
故‘感堦,而入者,發機無生也’。其何以知而治之哉?其有病隱伏於膋肓者;髓肪者;血脈者;膏胝者;谿谷水經者。
色;見赤黑皆凶,青白者吉凶過半矣。其見髐陽,病入心肺。其見腓陽,其發中胃。股內入肝,肱內走血。脛內是腎,八節走骨。陰閭爲髓,臂走少腹。外股爲脇,頸後爲首。頸側臍腸,手胷足背。
言其癥也;其尾骶寒涼者。脊膂如火煨者。胛脊如錐刺者。熱多久咳者。肌膚如火,久不已者。身心憟憟,而寒不已者。無病,而無气力者。鼻气如火,有傷不愈者。動則溺赤、而骨節爍痛者。腦空空、而不知所以者。動則頭重、而欲嘔不吐者。手足心如蟲嗜、而弗能呼吸者;此皆非吉也。
合之以望,則之聞,頪之問,辧之切;知氣達時,明易交功,則能知其生死也。
言其隱伏者,病之,而未能知也。有其病而人莫之知也,此名伏屍。莫之知者,謂我無病者也。其人气色具佳,彊而不疲也。惟兩頤紫气隱隱,雙頰伏黑。或命宮見黑紫青赤,紋若騰蛇。若見者,治之則愈矣。
如是則謂之先服。先服者,治之於未始也,清之於未亂也。愈之於未形也,理之於未病也。

11

《陰陽》十一

2009年02月05日 星期四 05:29

甲丑


       ‘神人’不病,以其、神气龢也。‘眞人’無病,以其、龢常也。‘聖人’無可病,以其、無形可病也。是故知,昒陰陽。合,昒天道。‘心’恒以平常,而事事者;气,舍其形;神,居不名;病無從可入也。
        故言陰陽者,萬化之終始也。其龢也,可以長久。其怒也,金石詒敗朽。故陰以形,陽頪象,當其衡,適其利,合以龢,故綱舉焉。
經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者,始也。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道光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而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爲之主。故生應春,長應夏,收應秋,藏應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也。
        故聖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爲開,陽明爲合,少陽爲樞也。此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浮,命曰一陽矣。
        外者爲陽,內者爲陰。然則中爲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中之厥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欸迄,積傳爲一周。气裏形表,而爲相成也。
       人亦有四經十二從。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陰有六,五變六得卅陰。陽有五,五變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眞藏也。見則爲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病順逆,知生死之期。謹孰陰陽,無與眾謀’。

12

《陰陽》冬

2009年02月06日 星期五 05:38

甲寅

所謂陰陽者,去者爲陰,至者爲陽。靜者爲陰,動者爲陽。遲者爲陰,數者爲陽。
凡持眞臟之脈者;肝至縣絕急,十八日死。心至縣絕,九日死。肺至縣絕,十二日死。腎至縣絕,七日死。脾至縣絕,四日死。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爲風消,其傳爲息賁者,死不治。曰:三陽爲病,發寒熱,下爲癰腫,爲痿厥腨(病頭下口月)。其傳爲索澤,其傳爲頺疝。
經曰:一陽發病,少(音气,气下火)善欬善洩。其傳爲心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气。三陽三陰發病,爲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鼓陽曰鈎,鼓陰曰毛,鼓陽勝急曰絃。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龢本曰龢。是故‘剛與剛,陽气自破。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龢,經气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故師雲:‘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得道無畏,體道若廢’。若昧言其凝也,若退言其守也。無畏言其大生也,若廢言其止也。
‘陽得陰則聚,陰得陽則龢。陰陽得合,則萬物生矣’。
是故‘知陰陽,而明萬物之道者,宗生也。知常,而明陰陽生息,昇降之理者,醫人無難矣’。
病者,倂也。邪入陽,則倂於陰。邪侵乎陰,則感乎陽也。邪者:入也。入一陽謂之傷,倂一陰謂之感。重重倂入,其病不已。能知之於虛實彊弱之道者,幾癥治之道矣。故曰:“適其拊,當其龢,無疾不治。切其意,勝其宗,無治不果”。“是以察其病所適,拊其形質所须,投其氣性所好,用其工以敗其妄,心結解而神氣清,則疾無不治矣”。

 

13

《太無》第一

2009年02月15日 星期日 05:22

乙甲
《上經、玄言》曰:“道恒亡,常恒王。亡迺有,有迺生。王迺生,生迺道。道迺勤,勤迺常,常迺道,道迺久。

久:常以則,則常規,規常矩,矩常權,權常衡,衡迺道,用道長久,弗疾弗病,任意任生矣”。
故大聖諾諾,龢之氣以正,用之百姓。大悳撅撅,無己。昒性,給之弗得。大成癡癡,無外之志,鑒於細小之矍發。

故利、利落者,孰辧恖明,方能豁豁。湛其技精也,順理涣然。且宴乎至性,窮索其至玅,知微,果而不疲也。
故無心之心,爲道之根。有心之爲,執道,則行也。
知之於道者:一誠,入之。一默,守之。一柔,用之。如是也,醟誠似愚,醟默似納,醟柔似掘。夫如是也,則眘其中,忘諸物形之外。妄恖妄志,不知我我。妄至極虛,豁然,洞開矣。
入道,知止。守道,知謹。用道,知微。知微,則慧光生。知謹,則聖悳全。

知止,則大定安。樂於其道之中,由是醹也。定安,則智全。智全,而慧生。慧生,則與其道龢一矣。一者,入微觀之門,周正治之宗也。
以此,是名眞妄。則能一之,則能進之。惟其忘,而合道一;以致無相,而眞心注。心注其中則龢天地,而融我爲圜初。圜初,是謂天人一。天人一,則入至妙之門,逹至眞之境矣。
是故不學則已,學當如是也。不濟則已,濟則無所遺也。不目則已,目則由是至大成也。
是病非逆乎外,即剝乎內也。何謂哉?夫先動之水火,昇降營衛。後動之水火,葆拊精氣。精氣者,生身之華,精之粹也。營衛者,血之榮,氣之飬也。先動水火者,心之動靜也。後動之水火者,即飲食入內,而六陽緻化也。六陽緻升化,而傳乎五臟;臟得清陽之給,而營運無息也。
故外擾乎陽,則內刑於陰。外幹於邪,則傳於腠裡。否氣內迫,而擾及臟腑。故陽濁而陰鬱。則內熱極,則表寒而粟,此冬刑太陰之過耳。
經曰:“天气清淨,光明者也。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亢卑則日月不明,邪干孔竅,陽气塞,地氣冒明。雨䨳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交通不表,(士上旵下)(音掠,陰陽悖也)萬物命,故不施也”。
故衛(气下火,音氣)龢平,則陽華於表,臟腑營秘,則正(气下火,音氣)葆龢不息,患何從生。
是以神識明慧,則目暗者,太過也。志智純,而明於竅者,不及也,皆邪害空竅之過也。勞勞乎傷其气,累累乎害其營,非識明者胡能保乎。

 

 

14

太無》二

2009年02月16日 星期一 05:41

乙乙

陽气沖龢,則爲風爲熱,天气從之。傷气薄激,則爲飃爲暴,地氣受之。甚,則閉其竅,而塞其絡。陰氣冒冒,則爲雲爲露,爲濕爲邪。地熱應之;則翳掩精明,血道雍阻,盲於目。

日月不光於无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何故耳?夫陽盛,則地氣無以上應,弗應無交,陓時則病。陽吸陰呼而生物。物生則氣形,形與物備,則物之道成。物道實,因其燥也。陰極,則天气不能下交,遠陽無以剋巨陰也。陰陽交流,其通而道不擴,則萬物欣榮之气斂。故花木多枯,而生機歸根。

淩冽之否气不散,熱則風雨無度。故賊風數至,而暴雨頻起。嘗若悖逆天地四時之沖龢,而數犯六淫八風之害。於自然之道遠離,則病無可醫矣。唯輜重者,從之;故身無奇疾,眞气不失,生機無歇也。

春,發也。多飲少食,清勿腥。精神活潑,气機葆龢,行止避風。逆之,則少陽不生,肝气內變,鬱塞不通。澂漬,則木臟臃腫。

夏,伸也。多飲節食,勿使滿盈。節欲寬志,息以子午。忌風避雨,勿使寒侵。逆之則太陽不長,心(气下火,同气)內洞,而心營不足,夜緒无眠。

長夏,極也。多食少飲,無助乎濕。呼長吸短,以散其鬱,無恖無憂,寬以宴脾。就清離濁,以資胃陽,去濕就溫,資衛清榮。

逆之,則木土相刑,脾气散渙,精力不濟,疲憊不堪。不及,則中滿厭食,胃氣不宣。食陰冷過,則潰乎胃腸,恙及脘腹,此气傷於形者也。

秋,斂也。飲食各半,葷腥三,菜食五,無飽傷脾。遠蕭凋之恖緒,汗勿當風。勿使陽傷,深吸淺呼,拳拳其心,恬淡而爲。逆之,則太陽不收,肺气焦滿。陽明濕火所刑,大便秘結。夏客於風,長夏宿變則下血,不及則濕淫胃腸, 咽喉乾澀,土竅壅塞。太過則剋及厥陰,風气內動,久咳不已。金木相戰而居中,濕遇風熱而上行,則喉如綿纏,嗝噫上逆。

冬,蒙也。多腥少鹹,食五菜三,以燥其寒。勿風勿冷,無傷於陽,日出而動,養陰維陽。恬心慰志,葆龢精(气下火,同氣)。逆之,則少陰不臟,火蒸水鄉。太陽不收,夜尿頻多。腎氣濁沉,白濁遺精。

太過,則腰腿不利,頪風鶴膝。秋刑其子,則肩肘不舉,指節疼痛。不及,則病癃閉;過之則足腫陰癢,命門火衰;腹冷胃寒,痺痿不仁。

是以衛生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溫夏晾,秋平冬熱;食之不違,則益乎陽而固乎陰,勿違乎常。順應自然之時序,全其陽而陰生不息也。然世之庸者,多補其陰而抑其陽。是謂全陰而制陽,反害其常。莫若與萬物沉浮,輿生長之門矣。順天時之變,則陽气蠢蠢;應地德之王,而陰者自全。嘗逆其根,則伐其本。違其本而雍其根;形有餘,則動之喘喘;內(氣)虛,而形懶肢墮,漸而非寧矣。

 

15

太無》三

2009年02月17日 星期二 07:07

乙丙
       故從陽則生,從陰則長。逆乎陽,而形有餘。逆於陰,而气不足。唯從四時之序,之則養。逆乎時序,之則亂。故曰:反順爲逆,是謂內格。陽濁而生火,陰鬱則生濕。濕火相伐,而生核瘻。寒熱交戰,而積(病頭中水下火)(音病,水畱熱蝕而涎粘若痰)涎。陽勝陰而形消,陰勝陽而身滿。土水不溶而流失,木不龢土而煩滿。陰極否塞,則化火自焚。陽極鬱結,壅泥血路。故病之求醫,不如未病求己,以順時而衛生也。衛者:維也,護也,顺以養者也。
      明自然之道者,通乎衛生矣。陽者,養於形表,六淫毋傷。故聖人以天道變化,闡及陽道之體用,爲其無形也。陰者,營乎諸內,無感七惑。故聖人以地道,萬物之消長,而比頪以述,爲其有質也。陽無陰,則不生,陰無陽,則不長。陰陽調龢,則萬物榮。
       故五氣相接,其華共榮。違之,則六邪所幹,以致內變。是以龢爲生身之本者。非陰陽之气沖活,則不能生矣。
       故曰:蒼天之气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气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失之,矢陽气。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气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气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气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陽傷於暑,則多汗煩躁,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
        陽傷於气,則气疾、而濕熱互剝。气濕熱爭,肌肉腫脹。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气衰微。故疲,勞傷筋骨而擾神气。煩惱,幹陽合而亂營血。若是則天眞耗竭,筋脈嗔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陽傷於夏气,則使人少(气)而善怒,少(气)善怒,則陽火不治。乃,肝气不得節治,而火動也。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气皆忌之。
       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四時怒之火,謂六淫。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眞,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不可以視。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國將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至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若其气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16

《太無》四

2009年02月18日 星期三 05:30

乙丁
       若(髟付)。三陽互搏於內、則外衛缺缺。裡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故在上、則氣血逩倂,在下、則營衛空虛。頭重,腳不著力,气短身重,悶悶若塞。此怒火,恖甚之過耳。甚而勞火交加,外傷風淫。則內剝之气迫筋傷絡,肌緩骨縱,著力如綿,無功負形。陽薄於內,而血脈妄形。血脈妄行、則偏汗偏沮,半身不遂,汗出淋淋。爲寒濕之變,則內熱外散,毛孔閉塞;內熱外濕,結於皮腠之間,而爲疣爲疚,爲痤爲疿。
        若是也,辛膩太過,則濕毒内結。違其常,則爲(病頭下水)爲疢。其氣逆,則發疪(病頭姊去女)。脾胃病(病頭水下火)濕勝,逢淫風於腸;其内外交結,則爲疥癩與鈎(病頭古),痠痟痛首。甚則臟腑鬱毒,内發瘤積(病頭,區多口)癘,外作(病頭水)疢癰疽。其反入骨,則肌病擠(肉网肉,痛如撕也),出傑(骨合骨,力不可動也)矣。
       夫六淫之變也,赤朱(病,病頭上水下火)毒,鬱火之濕所發也,膩脂淫血亦發之矣。紫青風火之毒也,其怒火由血而發之者也。紅白濕邪之淫也,瘙癢不禁,外(音秀,病頭酉)多發。乃恖欲傷气,滯乎脾腎者,淫氣之散也。
       瘻耗(病頭臯)癑潰(病頭貴),鈎(病頭古)痒痤痡,邪氣倂而傷乎皮者也。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白,金失血榮;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紫者,气傷榮血;以此頪別矣。
       肌裏肉腠,爲膏膜流溢之膩所遺封害,則內熱蒸泄。而風濕之邪,干乎四肢。凅其發也疔生四梢,此陰毒之襲虛也。寒涼形勞,汗出淒風,外搏膚腠;脂液遂凝滯於毫竅,滲涸皶漬於皮膚。陽鬱於內,濕火併發,發爲朱疽,此陽毒之客於穴也,大甚則焫出之已矣。

 

 

 

P12

 

17《太無》第五

2009年02月19日 星期四 05:35

乙戊


         陽气(气下火)精華;其上養神明,其下生精气(气下火)。其柔榮筋,其眞養絡。邪從(内幷風)之,則皮腠開闔不得,其名曰脈痞;乃寒之襲也。肌裡之邪、積無從瀉,因生僵痿不利。寒陷於脈,留舍經血;濕澑之,則發爲瘍瘻。肉腠相連,背脊中寒,則陽气爲邪所變化,肌僵筋淤,沉重濇痛。
        其傳臟腑,則畏懼生,驚駭甚,恐徨日增。陽悖陰逆,則營逆血鬱。血鬱則火毒結,結則墊塞。與濕竝之肌理,而爲膿臃;血鬱結水,而腫滿气短。汗未止,則形虛气消。風寒傷之俞穴,遂閉熱不出。至秋則兩熱相爍,振振而憟,寒熱相移,名爲風瘧。
        故曰:‘風者,百病之始。病(病頭水上火下)者,萬惡之源。淫者,糜亂之端。寒者,百滯之泉也’。是言暴病之來,此非天災也,乃人不慎之過耳。若是者,久病而不以爲然,入而傳化也。或壯而未知之,其大作耳。
        世人寄以祝巫,其心神之所病已。其志恐畏慄(病頭术)者,可己。其身之所病,則可虞也。若致上下陰陽,互不交通。否隔日進,良醫無力,則神工亦弗能爲也。故有風,有濕。有寒,有熱。皆鬱毒封害經脈肌肉者也。
        上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气者,災害之源也。故焦燥失神,風之戶也。鬱悶憂煩,風之合也。心清神靜,則內腠閉拒。雖厲風苛毒,弗能爲害。體應自然,則龢同生道。雖病痛雜疾,莫可爲殃矣。
        若(髟付)。病者:皆陰陽失合,氣血搏激散渙之故也。是以三陽內畜,怫結不通曰隔。隔者:非病於形、而病於气者也。當急宣之,瀉之。不然、則陽燥爍其陰,陰枯陽竭矣。是以日作夜息,以龢陰陽。晝動養陽,夜息養陰。旦日之中, 陽气之所生。日夕、則陽气虛,而气穴閉闔矣。
        故午後則陽明气收,太陰司衛;拒外之能薄弱,當作無勞乎筋骨,息無勞心志。子後則少陰氣收,少陽司衛;靜心息養,則龢於陰,而滋乎陽也。
        反此者,形削骨枯,气機搏否。陰者,營形藏精,營養五臟者也。夜則澆灌以營陰,晝則流注以滋陽。故‘陽失陰則厥,陰失陽則懣’。

 

 

18《太無》第六

2009年02月20日 星期五 06:09

乙己

 

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陽中之陰。黃昏至雞鳴,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此曰四相者也。

以人形而言之,背之陽,陽中之至陽者,首也。背爲陽,陽中之陽者,心也。背爲陽,陽中之陰,肺也。背爲陽,陽中之至陰者,髓也。腹爲陰,陰中之陰,腎是也。腹爲陰,陰中之陽,肝是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是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陽者,牝牡也。

其。所以明陰中隱陽,陽中隱陰之理者。爲冬病在陰,夏病在陽,秋病在陰,春病在陽也。故肝爲陰中之陽,多病於气與食,肺爲陽中之陰,多病於病(病頭水上火下)與風。脾爲純陰,多病於肝火濕鬱。腎爲陰中之陽,多病房勞,虛疚之恐驚。心爲陽中之陽,多病憟(病頭术)疫情勞,痬蝦(病頭夾)瘞傷。

何謂也?夫陰陽相合,而生陰者肝也。陰陽相龢,生於陽者首也。首爲心闕,故爲陽中之陽也。故惆患生,則營血搏亂。房勞過,則陰極。陰極則陽疎,陽疏則不拒閉。憂則傷陰,悲則傷气。是以聖人,諭自然之可見,傳衛生之道者,頪別而至理一也。

五臟之龢,五氣擾之。五臟之生,源乎五味。五臟本气,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脾土石而水消。

味過於鹹,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气(气下火)抑鬱而澀難。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气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其衡而消下。

味過於苦,則心火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多涎汗瀉,精神不密,内塞以虚。

謹龢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調泰。慎知五害,則諸邪不幹,陽气固密。

 

 

19 《太無》第七

2009年02月21日 星期六 07:45

乙庚

 

膏胝者,心之餘也。肓肪者,心力之源也。膋脂者,肝之屬也。育膜者,臟腑之分也。胰(人上肉中土下)者,脾之闕也。朢(朋中三口)突(肉骨肉)者,肺之寓也。肒(欢音)脁(條音)脙(休音)者,腎之關竅也。臍虚者,五臟六腑陽气之牝也。凡此奇墟者,皆諸病伏匿之所,不病則已,病則不可治也。

何謂也?膏胝肓肪,膋脂,育膜,胰(人上肉中土下)朒,茫(朋中三日) 突(肉骨肉),肒脁脙六者;衡營澬沃之域,皆留邪之墟也。其風火寒熱,入則不去。久則邪凝,反復生變,而流諸虛。病之發也,則無可治之。覻之,而已矣。

臍虚者,天地之關竅,陰陽之縂樞也。其龢也,骨剛筋柔而氣血平秘,臟腑定安也。其病,則志懦,性墮;妄恖,神離而感病不已矣。

下經曰:陰陽互倂,則臟腑氣爭。熱爍其陰,而流脂四佈,其生病(病頭水上火下)肪(月傍上口下方)癤癅。陰倂陽,則臟氣(气下火)外泄於腑。臟氣(气下火)泄於腑,則陽气壅塞,而生臃腫。脘腹弩痛。減,則留膏內瘀而巨肥。陽倂陰,則腑氣上行,焦滿气爭也。

上經言:‘陽者:天佈之,而地呈者也。陰者,地發之,而天施者也。故陽從日,而陰從月。陽從虛,而陰基域也。陰無損而不潰,陽無染而不感。陽失陰而賁,陰失陽而瘀。此道之常也’。

以形言也;則‘傷逢濕而瘀,病(病頭水下火)逢火而結。熱逢傷而潰,濕逢毒而發。病(病頭水上火下)逢毒而妄,風逢燥而糜。寒逢濕而不仁,風逢寒而熱。風逢濕而痛,寒逢濕而厥。故則(病頭水)疚疢疵,痍疽癳癧形矣。故病(病頭水上火下)水逢而蒙,火逢風而循經痛也’。

故曰:‘陰陽反隔,則生弦暈。陰陽反害,則生欬喘’。故病者,蝕也。淩也,過也。孰無失而恙者歟?孰有過而無失者歟?

 

 

20《太無》第八

2009年02月22日 星期日 05:28

乙辛


        夫泄者,盜也。有泄,則虛也。有侵,則刑也。虛,則受其逼,而知之也。夫邪氣之客人也,其乘有六。火逢風,曰敗金。濕逢風,曰囚气。火逢寒,曰傷中。濕逢寒,曰病蝕。熱逢風,曰蝕陽。寒逢風,曰腐陰也。
        夫傷者,刑也。入則內變,內變則感。感陽而敗陰,則竅塞而內滿。傷陰敗陽,則熱煩肢墮而內剝於淫;其癥消而毒內伏,積久而病,不治矣。何故焉?其非泄乎腎則傷乎眞气也。
        望非心則不察。不察,無以知其病。從微知著,知其病,而治其無所遺。觀,其气色之變而知表裏。衡,其部分而知臟腑。五行五氣五色之應,必有頲繫;其內變而其外見,知從所部,以窮其機矣。
        灋陰陽,而知病從逆。應四時,以明生死。故“欲知變化相移,龢常逐色於動靜。知自然之要,爲體癥之樞也”。
        病有始,始有逆從。人有其形,其分五頪。逐天地五十之數,而知虛實病夭者;極變而窮造化之方矣。
       ‘知其頪,窮所部,其患當已。用以度,明所以,醫體天然。微辧析然,析然知悟。精而勿濫,用而知變。求大道之龢,而爲治癥之縄準耶’。
        故‘陽者三,少陽,陽明,太陽。少陽陽明太陽者,亦各有三;清陽者歸臟一也,龢陽者爕理二也,巨陽者衛秘三也。以此窮之,數九’。
        ‘陰者有三;少陰,太陰,厥陰。少陰太陰厥陰亦三,一曰胎陰,司舍固气。二曰靈沖,濟腑龢眞。三曰元精,上滋神明。其气三,其行二。質從形,乃從官,合之以六。故陰之極,從之以六’。
        肝合東方。其經曰厥陰,其府膋胞脙前陰,其勝應陽明。其气飬乎神明,而濟乎心。故其氣逆,則頭暈目弦。其氣滯,則脇滿脘痛,志焦滿煩。其气泄,則腹脹弩痛。前陰,男子腎病,女子血疾。
        心合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腦膈諸器。而府膏肓,應下腹。其比小腸,而應太陽。其气開闊神明,而活於脾。橐龠而灌溉血脈者也。故其气下逆,則脘臍弩痛。其焦爍則男子削,女子不月,患無常曰癔。其畏病(病頭上水下火)濕,其惡風寒。因其火象焱上而不基下也。其眞不足,則小指屈,循經不利也。
        脾合中央。其經曰太陰,其府六墟腎朒,府胃胰(人肉土)而應太陽。其飬元益气,而流精四佈。故其氣逆於上,則心肺壅滿而太息,肢墮嗜臥。其气下行也,客腎流濁,男子癃閉五淋。女子牝注不常,骶痺不月。
        其脾也,胃之所本,長飬之臟也。胃者,水穀之庫,承運消磨之坻,膽之府也。飲食入胃,精氣(气火)歸於臍。其華應脾,而支五臟者,胃氣之使也。故胃者,資生陽气而飬臟之府也。故曰胃者,陽穀之海也。膋膜者,膓之寓也,亦支胃屬也。故胃氣有餘,則瘠;胃氣不足,則大腹也。
        肺合西方。其經曰太陰,其府筋肌皮膚,府茫(朋中三日) 突(肉骨肉)而應陽明。其精气(气火)屬腎,其華上映神庭,而活躍臟腑。橐龠運化,换氣柔血之間也。
        故古曰腑者,輔矣。其气守,則下應關元。其氣滯,則背脊彊痛。其气散,則腹脹結水。實鬱,則四肢虚浮。其氣不應,則少腹寒弩,面目虛浮。前後滯利,膚乾色枯焉。
        腎合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經脈核漠,府肒脁脙。其勝肓膜膋胝,而應太陽陽明。其華充給神庭,其精气(气火)合肝而興生陽之道。其气內守,則水穀流行。其气上逆,則頭浮而痛。其气虛滯,則腎腰彊直而腹滿溺淋。濕邪交倂,而秋石結。此其何也?命門火熾之過也。 其陽明滿,則其客膋肓而大腹。鬱而生寒,滯則生火,前後不常也。其太陽虛則多溺而滯,實則閉而淋漓。燥火相加則溺血潰脂,即夜不息也。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龢,生道興也。故天之陽者,地陰呈之,地之陰者,天陽發之。道虛質基,气致圜極。

 

21

《太無》第九

2009年02月23日 星期一 06:3

乙壬

 

夫陰陽,虛實者;病之從來也。表裏,寒熱者,所患之大象耳。故亦虛亦實,表裏釀釀。亦寒亦熱,陰陽憬憬。釀釀易反,憬憬則變。交感之治,愼,則爲之酏也。

陰,實則舉。陽,虛則邪倂之易。陽實則气迷,陰虛則濕鬱。陰道故柔而气當佈。陽道故靖而气利清也,故陰當平而陽益秘矣。

故是雲:立天之道,利明乎自然。立地之道,理從乎常規。天地之道立,醫之道化成。治者:衛生之徑也,活人之灋也。是以聖人立言炎炎,以明其機者,畏其誤生也。

是以窮造化之玅者,奪天地之常。極天地自然之常者,取造化之功。生有所病,其常也;因其宴生之要於日用也。爲之,則唯四時六淫八風之所客,客則病矣。病者,亦其常也。不病,亦其常也。何謂也?言彊者不病而弱者病也。是故聖人,立治之道,乃盡其天年者,樂其無窮而窮其功也。

夫上古有眞人者:先其動也,正其心。使其腠理固秘;佈其气,使其邪不得入。拳拳導引,使其气衛,故無可病也。以其不濁,故夀二佰四十而衰。平人清無盛食,命數三六,亦佰八十而夀焉。佰八十者,人生命數也。今之人厭走,而去六十,少動之夭也。夫聖人之動也,合於自然,宴乎至性。其作也,心不二志,至中無外。故無常病,故無常用。無常恖,亦無常行故也。

“陰陽爲綱,萬物爲紀;生殺變化,猶然以序。故求癥頪陰陽之變,而知其病;明病之因。曰:治病必求於本,逐本以求原,無不已矣。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气(气火),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生清而冷,熱生濁而鬱。熱見風寒而病(病頭水火)生,寒逢濕邪而厥成。寒氣生   濁,熱气生清。清气在下,則生飧泄。濁气在上,則生瞋(月眞)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

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氣上爲雲,天气下而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气。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故《上經.時病》曰:‘至前爲陽以含陰,而得温病。至後爲陰以含陽,而得傷寒。’‘虚實寒温,不可重客。重客者,竝傳而入也’。

 

 

 

22《太無》第十

2009年02月24日 星期二 05:58

乙癸


        故《眞意、微解》曰:“胰(人肉土)者:脾屬之而攝於津,胰(人肉土)病者,亢(气出地上之形,極於上而生變者也)夫邙((朋中三曰),濕熱上結於賾)突(肉骨肉)膏肓,而生燥抑。(燥抑生)則肒朓脙膋,育膜六墟内亂。(六墟内)亂則榮衛不調也;(榮衛不调)則肉宙(肉中裏)從(内竝風)啟(氣下火),皮痛寒熱也。故食不滿,飲無節,無力身浮。病(石下火)從(内竝風)者,項突(肉骨肉)也。煩恐寒熱,汗出頭弦心縣絕,氣滿不得息”。
        三傳厥陰,爲黄爲瘟。瘟者,温毒也。黄者,内大癰也。其之竝至者,癰毒俱發也。其面目身皆黄,右脇眇(月少)腹中痛。時氣所疫,感瘟汗出,一日悶息不得。二日不知人,交三日死。交感而發,三艸入泉飲,不日已’。
        故‘三傳少陰,病(石下火)從(内竝風)心薄。下爲從(内竝風)腎,溺膏毒。‘病温,三傳而爲温毒。病温三傳太陰脾,爲啟(氣下火)消。客太陰肺,爲病(石下火)突(頸中肉也)啟(氣下火)消者,冒冒爲脾胰(人肉土)坂(病頭扁),爲嗌閉死。亦爲之肝絶,爲心膏屍,爲腎枯(病頭古)。
        故曰:‘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太陽,血肉溺淋。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陽明,嗌隔不下,後秘不利。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少陽,神昏,結黄,日夜不寐’。其言温之毒從(内竝風)積者,久積風温之毒,從(内竝風))以墊積也’。    
        故曰:‘寒之毒積(肉网肉,病滯肌不用也)結於太陽,白濁石淋,癃閉弗通。寒之毒積(肉网肉)結於陽明,則洞泄寒中,背脊彊直。寒之積(肉网肉)毒結於少陽,則頸項不利,頭晕目絃’。
        故曰:‘風從(内竝風)宙(肉中裏),肌裹僵而筋不用。則擠(肉网肉)堀(骨合骨)而僵旲(彊痛屈伸不能也),而濕邪緃。客從(内竝風)臟腑,則邪倂皮膚而病(石下火)竭(糸頡糸),結毒於皮膚,爍癢皮蛻如,煩心而夜不能寐也;則諸邪干而啟(氣下火)病(石下火)凝矣。
故曰:‘傷於寒,三傳爲陰結’。故曰‘三傳少陰,瘀血内遏,結黄節脁。病心,赤面唇舌,動不得息。病腎,腫脹喘满,水溺臟腑’。
        《眞意、微解》曰:‘其腑之悖,則其臟逆。經之塞,則其府悖。故病者;虚者塞者是也。故其啟(氣下火)者,啟(氣下火)之虚鬱而已矣。其病(石下火)者,病(石下火)之實結是也’。
       ‘其經滲(病頭辛),則痺成。其脈穨,其器廢’。故出其血而使其解,刺其絡而通其經。以湯醴之辛甘以緩其刑,寒則温之,熱則噵之。合其气,以調水火;疎其滯,以畅衛御。得此,入衛生治病之門矣。

23

太合》第一

2009年02月25日 星期三 05

丙甲

師言:“‘諸陽化氣(气火),氣(气火)動生風。諸陰成形,形鬱寒凝。陽動於上,清輕飛揚,陰靜於下,重濁澂積。濁上清下、爲瞋爲脹,火(亢)水(卑)、爲之飱泄。熱則濕蒸,寒則气凝。陰陽反作,病有逆從。濕盛菌成、病(病頭水火)極還(病頭丸)生,木癭於傷。土積於濕。火怒於風。水枯於暑。金敗於病(病頭水火)濁,而消在火’”。
故天以陽生而陰長,地以陽殺而陰藏。天地陰陽,乂同則倡。何謂也?陽其龢陰,則生气始動於東南,物茁也。陰其龢陽,則萧殺之氣結於西北,物剥也。陽者西行,至坤而生景。天道陰生,地以陽發呈。物壯則老,碩以謝之也。乾者,巨陽也,風動者也。生戌亥之交,呈極變之首,陽道頹衰者也。坤者,巨陰也,息靜者也。生未申之交,爲歸藏之始,陰道塞闔者也。
故陽歸戌位,陰見未宮者,以形物言之也。地中之陽,自九月潛行於下,故地熱之所蘊結也。地中之陰,六月而外現,故濕蘊於長夏,以終乎季秋。謂之身:則陽化動气,陰化凝形是也。此易之言形者也。
故‘病者,風勝气,則動。熱勝濕,則脹。瘀勝熱,則腫。燥勝濕,則乾。寒勝熱,則浮。濕勝土,則濡瀉。風勝燥,則澀痛。濕勝火,則鬱。濕勝暑,則痒。風火相勝,攻上。火勝水蒸,不清。寒倂於熱,則嗔(月眞)。温倂風,則滿。濕倂邪,則厥’。
故‘熱蒸濕鬱,逢冷滯則爲之雹。物腐於土,夏逢雨而爲之菇。土木瘀濕而薹生。 金水逢寒而冰凝’。故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見熱。重熱,則見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是以‘至寒傷形,至熱傷气。气傷則疢(稱),形傷則腫’。因見此,先痛而後腫者,乃气傷形也。先腫而後痛,形傷气也。若(髟付)。天道之變化有據,地道嵤驗可證。人爲圜周之一物,則合與自然而感應,睹也。

 

 

24

《太合》第二

2009年02月26日 星期四 05:46

丙乙


偉乎天地。知所以師者,酏;其博大之莫測也。
故春者:風從東來,其病在肝。應於頸項,其榮乎上;而疲滯於風也。
應於臟腑,其易怒多夢,肝俞不舒。全身拘緊,筋彊肉酸,股內廉痛。失眠腹脹,恖緒不竭。胃病口羶,上冒苦辛,膽俞脹困,驚恐莫名。其病在膽,環跳滿,股膝外皮寒徹骨也。
夏者:風從南來,其病在心。應於胷脇胛中,步則喘急,慌弦無力。
應於臟腑,嘭嘭然若搏鼓。睡无眠,慌豁而熱,恖緒勿寧。其病在小腸,臍中堅脹。心中煩亂無眠,小指不利。食則膻中爍脹,气沖蓬(朋口口口)突(肉骨肉)。是夏病也,舌紅而刺痛,火眼狂言。嘻嘻自語,頭眩目幻。有恖則言,語稚若童子。
秋者:風從西來,其應在肺。其病缺盆肩髎,其應俠脊。
應於臟腑,气短悶滿,吸呼運肩而有聲,臉浮目鼓,掌中熱,善太息。留暑重鬱,虛燥傷風。則高熱不息,譫言頻頻,昏迷不醒。傳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氣滿不食。食則雍懣,少腹中隊脹,便血後裂,濕癢不禁。
冬者,風從北來,其病在腎。應於腰股少腹,畏寒而憟。
應於臟腑,生疑而怒,甚則骨蒸勞熱,駭怕莫名。嗜臥性墮,前陰濕痒,乏力肉酥。筋骨酸痛,少腹冷,血寒而瘀,陽道不興。
其先,爲北風所奪。則生道塞,精液少寒,血凝紫塊。
人道爲邪氣所廢,臟寒經滯,月事不常。應乎膀胱,則小便短數。腹冷脹若倍物,陽馳陰縮,故肢體不伸。故酸甚則癃,斥(鹼)甚則閉,鹹蜃則淋。淋者,冬閉邪熱,得春風瘀經,暑則發者也。
長夏者,風迴而至,其病在脾。應於膏脊,風濕內蘊。
應於臟腑,則生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畜石水於胰(人肉土)膜,發爲濕疹。淫濕少陽,則爲消羸煩渴。故脾胰者,得陽龢則生,失之則憊。土不納水,則水气四播,肌裡壅塞則發肥,病(病頭水火)濕成矣。
胃者,盛受之官。四時皆秉,故四季邪氣所迫則中滿不消,恖欲所害,則飲食乏味。傳之於脾膜,則噫气上逆,腹肚鬱結,而心下痞悶。足膝少力,蹺腿腹痛。
其索之,則發於上,其病頭項;故癢屑風疹,不可俯仰者,春病也。
胷間隱痛,血脈不調。結癳病(病頭水火)痞,營運受制,則夏病也。
气懣憋脹,哮喘傷勞。肩痛連臂,气浮手脹者,秋病也。
四肢厥逆,風痛骨痺,精寒經冷,化生不能者,冬病也。
洞泄寒中,結水停逆,疔瘡毒疹者,長夏病也。
由是也,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勝則無恙,不及則病也。

 

 

25

《太合》第三

2009年02月27日 星期五 06:22

丙丙
逆春气之病,則上刑於心;而剋於肺,是爲乾嗌纏涎。其恖憂傷亟脾則胃氣上逆,咽乾吭,勝則怒火振動,賁隘結疝。春病,胃之不足也。
逆夏气之爲病,則醺然結肝,病(病頭水火)濕鬱乎脾腸,腹膨而大。頸項不支,多夢,頭眩。津液粘乾,血鬱而窒。夏病,膀肊之乏也。
逆秋气之爲病,則五內憋脹。血縮營澀,紫白(病頭亶)(病頭悉)。勝,則癤癳鬱結胷腹股肱,血病不治。秋病,膽之不足也。
逆冬气之爲病,則心血不支,少眠多驚疑,手足燥熱,宗(中八八)脊易形,骨痿結瘀,其血不營。冬病,膓之乏也。
逆長夏之爲病,則心性偏乎沮激,孤獨寡交,瘦削多食,恖妄幻想,白濁溺淋,淫滯不竭,陰痿不收,失禁腋臭,甚則不生。長夏病,膋膜之不利也。
所謂逆者,是爲春病脾肺,夏病腎肝,秋病心脾,冬病肺心,長夏肝腎者也。天地相交,四時應化。生長收斂藏,此常也。
人則,有所不同。气質之彊弱,心志之變化,則應四序而發病。生之,豈有皆應時而不亂者耶!故曰:“良工知常”。夫天地之气應人,其各有太過不及之度,彊弱虛實之變也。
天有四時,應之爲生長收藏。地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之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攝生者,喜怒弗關乎情,而不傷其气。故無怒以養陰,無喜以陽密。寒暑不違,恒自然,而不傷其形’。故“寒勿侵於形,而气自龢,暑勿爍於營,而臟自葆”。

26

《太合》第四

2009年03月01日 星期日 05:10

丙丁
經曰:東方青色,其時春。其气通肝,開竅於目。其(木)精之生气,歸於肝膽。其頪火,其味酸。其幹甲乙。其頪艸木。其畜龍雉。其食爲穀麥。其應四時,上爲歲星。其發病也,是爲驚駭。其气在頭,其音角,其數八。肝之陰者養乎筋,其臭臊。
故東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變。在地爲運化,化生五味。道變生智,玄極生神。神在天爲陽龢,動气,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聲爲呼,在動爲握,在志爲怒。
怒傷肝,悲猶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是故肝病,則上幹清陽。營血濁怒,經筋受制。膽病,則胃氣制。陽龢受幹,則頸項胛中痛。
南方赤色、其時夏。通气於心,開竅於耳。其(火)精之生气,歸於心膓。其頪火,其味苦。其幹丙丁。其頪營榮。其畜馬羊。其食爲穀黍。其應四時,上爲惑星。其發病也,爲腦爲脈。其气在胷,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故南生熱,熱生營。營生火,火生焦。焦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爲道度,在人爲悳性。悳性生懇,道度生意。意在天爲汙垢,飛塵,在地爲土。在體爲皮,在聲爲笑,在志爲喜,其變動爲憂。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气,寒勝熱。苦傷气,鹹勝苦。是故心病則營血不運,軀體不用,舌本彊。胷中少气(气火)焦滿。少腹繞臍爍痛,頭病面青,目無光,唇紫灰。其火爍金,喘息不止。
中央黃色,其時長夏。通气於脾,開竅於口。其(土)精之生气,歸於脾胃。其病在舌,其味甘,其頪土。其幹戊己。其頪生氣。其畜兕牛。其食爲穀稷。其應四時,上爲鎮星。其發病也,爲燥爲渴。其氣在中,其食在肉。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長夏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酸猶過甘。脾生肉,肉生肺。脾主鼻;其在天爲气,在人爲意欲。意欲生勤,大气生憂。憂在天爲陰,爲沉,在气爲金。在地爲生化,化生五臭。在體爲皮,在聲爲嗌,在志爲樂,其變勤爲哀。
是以知脾病則肌肉壅腫,瘀之所病耳;不及則肌理尖削,食多榮少也。故脾之敗也,其病消水癉渴。脾不消水,故口渴而尿頻多。此何生也,因其味太過,大食腥葷,膩之傷土而器不用,故水泛也。
西方白色,其時秋。通气於肺,開竅於鼻。其(金)精之生气,歸於肺大腸。病在肩背。其頪金,其味辛,其幹庚辛,其畜雞猴。其殼稻,其應四時,上爲太白星。病在皮毛。其音商,其臭腥,在聲爲哭,在變動爲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味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志。其志爲憂;憂傷肺,喜勝於憂,熱傷皮毛,寒猶勝熱。
是故肺病,則皮焦毛枯,背如重負,少气喘咳,皮屑飛揚,皮若當風,寒熱往來。
北方黑色,通於腎。開竅二陰,其(水)精之生氣,歸於於腎膀肊胱。故其病腰腹足踝。其頪水,其味鹹。其幹壬癸。其畜豕,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爲辰星。其發病也,在志與骨。其氣在汁液,其食在膓。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冬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在聲爲呻,在變動爲憟,在志爲恐,恐傷腎,恖過於恐。寒傷血,燥勝於寒。鹹太過則傷血,甘太過猶勝於鹹。
是故腎傷則腹膨身腫,二便不利。以石,風,寒,濕,燥水別之。不及則小便頻數而少,畏寒不振,陽道不興。

27合》第五

2009年03月03日 星期二 05:55

丙戊

是言:《經》者,先聖之遺秘也。醫道之巨(矩)模也。掘生道自然之常,以言衛生養命之本,非無稽也。天地爲人之輜舍,宴存其中。焉有不相呼吸,對應者哉?故言陰甚,則身熱而腠理閉,喘麤爲之挽仰。汗不出則熱畜,齒痠口乾,煩冤腹滿者,不治。

陽勝,則能冬不能夏,故身煩熱、骨熒。陰勝則身寒汗出,膚若臨風。數寒而憟,寒則氣逆,逆而腹滿不治也。能夏不能冬,陰勝之變也。病之臨、形不可支也。勝者,相勝也。寒生水,是水逢寒聚而不發,鬱而不行。不行則病。熱生火,火化動气,勝則爲飆風,風動生寒,此極變也。

故四時爲气,四序爲龍,葆龢爲瑞,逆傷爲災。人亦有四時,初生,少長,青成,成衰。故年四十內耗甚,腠理始疏,陰營而衰自半。起居癩散,榮華稍過,發鬚斑白。年五十衛自衰而身重,耳目不聰。年六十則陰營痿,陽失其榮而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經》曰:知七惑之弊而避之。用八益之利而益之。則衰老遠,而身彊。反之,傷乎七惑之害,未臻八益之利,則衰老矣。智者察同,自然體用。愚者察異,力意不及。自然之道,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輕體彊,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故侯王之食,養老有餘,而少小不足者,何也?因其營之太過,而傷形。形傷,則臟气(气火)石,石則欲甚而泄之,憊而亡矣。

28合》第六

2009年03月04日 星期三 06:03

丙己
“同气相求,相比以澑。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气味有宿,質化气(气火)歸。飲食入胃,轉化爲气。气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鹼)變。本初之味,歛乎緃而功收澀。鹹化之气,通於血而荣乎臟。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斥化之气,給乎膽支乎胃。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
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本初之气,散熱推陳而泄瀉。斥化之气,清熱袪燥。斥化之味,推陳易新。鹹化之气,榮乎髓而資於血。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
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酸化之气,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气。鹹化之气,則榮乎肌裡,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其气也,則營乎金水之陽。
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本初之气,塡中補虚而發熱。鹹化之气,走乎六陽。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酸化之气,支乎筋經而泄濕熱。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甘變之气,填其膏脂。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
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本初之气,榮血塡髓以消水。其辛化之气,填乎髓而益乎精。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鹹化之气,利乎臟而營乎血。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酸變之气也,清肌理之瘀滯,調燥熱之動气。酸化之味,清理六腑之害,益乎斂收之气是也。
故知食之不及,則五內虛,六陽憊。食之太過,則五內壅,而六陽滿。觀五行、五種、五頪之變化,知機則活。用天地六合之微奧,調以先機。酏治之濟人,若非明白三才之奧,焉可爲佳?
斯道也,非大智慧而莫近。故見利妄義者難明;非仁心濟利者難知。故聖道唯孤,知者稀幾也。是以習道若水之與物,徹透自識。持德似撅愚之有物,富貴而不移,則聖道傳矣。

 

29

《太合》第七

2009年03月05日 星期四 06:24

丙庚
夫五味之營給,適,則當養。不及,則削。太過,則病有餘。有餘之害,烈也。故五宮六陽,其變化无多。五味傳咸之應化,呈象不一。
何謂也?人,有五行之不同。物,有五色之偏易。食,有五味之獨勝。嗜,有五頪之各別。是以五行化氣,各有所歸。五質之易變,各有所給。五味之所歸,各有所化。嗜之則偏勝,好之則偏積。
故嗜酸者,質斥鹸而火盛。然酸太過,則閉。
嗜苦者:質鹹而血少,然若太過而癆瘵。
嗜甘者,質斥(鹸)而臟燥。然甘太過,其六陽臃而五宮塞。
嗜辛者,質酸鹹而血泣多气,然辛太過,則肝鬱气亢,而心脾同病。
嗜鹹者,質斥(鹸)酸而血盛气虛,然嗜碱太過,則癃,血瘀骨削。
是故五味之營也,益不及而剝太過。此所需之神自明也。
故言虚者:虚散而不聚也。不聚,故爲之虚矣。言實者:結而不宣散也,不宣散,故爲之實矣。故言虚實者,非有無也,乃聚散之失度也。
且夫五方之域,榮枯燥濕別之。其質地氣候之異,造物不一,陰陽虛實之變,作而繁衍。寒熱風燥濕之別,近質而化。故病分五行生剋,治分五質五味之辧,投其所喜,用則滯閉洞開。嗟夫,精微智志者、有餘。喜功好大者、不足;聖人之道危矣。

30

《太合》第八

2009年03月06日 星期五 04:12

丙辛
        神,之色混黃。气,之色太素。精,之色玄白。
        神,之宮在心;其闕在首,其開竅在目。其養太無,其生太虛,其精太靈。其神太眞,其气太極,其眞太初。
        故神之精存乎膋覽,神之靈鍾乎血髓。神者:心之華也。其性虛極,不可爲用。
        是故恖慮耗之,怒火移之,憂疑散之。  
         气,之宮在肺膓;其闕關元膻中,其開竅於鼻。其養在脾,其生在心,其精太元。其神太玄,其气太乙,其眞太樸。
        故气之神存乎丹田,气之靈居乎神庭,气者:肺之華也,肝之精也,其性至清,莫可亂之。
       是故憂恖滯之,悲泣散之,急怒移之。
        精,之宮在牝腎;其闕在頭,其開竅於前陰。其養在肺,其生在脾,其精太華。其神太貞,其气太始,其貞太清。
       故精之神居於首,精之靈守於命門。精者,腎之華也,肝之資也,肺之精也,其性至淫,莫可擾之,擾之則亂,散之則移,移之則病。
       因是也,葆龢五內,以養其陽,奉養六陽,以衛其眞。眞者,精氣神之謂也,不可不固,以命曰三玄。故三玄龢固而精力盛,形不衰,軀體眞合。

 

31

《太合》第九

2009年03月07日 星期六 07:23

丙壬

師顥曰:望气,而知神。神不衰而可愈,神不竭而可治。

望神,而知精。精氣勝雖,危而安;勞竭雖安,則難愈。

天之精者,神也。地之精者,气也。人之精者,津液也。

天以其神而生精,精生气。地以其气而生神,神生精。人以其資而生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气。此三者不可拮据,故三而一,一而三者,生資之本,性命之根源也。

五行五臟,各有所營。

肝屬木,其數八。木以水爲母,水一也,故肝有十八營。營以十八物,非物不用。養之太過,則木气壅以致病,肋脹腹臌者死。

心屬火,其數七。火以木爲母,木三也,故心有二十有一營。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生。養之太過,則火鬱而滯,經脈不通,气結而臍腹痛者死。

脾屬土,其數五。土以火爲母,火二也。故脾以一十而營。營以一十之物,非物不化。故養之太過,則土气壅塞,脾土不運,消中甘渴嗝气,食不下咽者死。

肺屬金,金數九。金以土爲母,土數五,故肺以四十有五營。(去節二十四气)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調。故養之太過而內气鬱結,病(病頭水火)毒不化,背痛仰項而息者死。

腎屬水,水數七。水以金爲母,金數四,故腎以二十有八營。營以二十有八物,非物不榮。故養之不及,則腎傷而物敗,腹痭如釜,二便不通,咳气上逆者死。

故臟絕而腑氣有餘者蠱脹,气絕而臟气(气火)有餘者浮腫。痭脹而气短澀者, 臟受制之气衰也。臟气(气火)壅塞,瘀阻而不宣者,六陽運化之气不足是也。

P11

32《太合》第十

2009年03月08日 星期日 05:15

丙癸
       夫陰陽之在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其本無形,而形歸所器矣。氣血之亦複如是。故陽不足,則邪氣乘之。陰不足,則厭气留之。故天降精气(气火)之施化,爲陽爲天。地布龢气以成形,爲陰爲地。地之清陽上天,天之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陰陽之動靜,爲其神明晰辧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之道,萬物得之以榮息。而我用之以治其病,以葆人生。以物之用,而龢服其常,以給其不足。非我異於人也,以微覽也。天地陰陽,如圜無端,周而復始矣。
       天之气,通乎芒(朋日日日)嗌。地之气,通於膻中。動气通肝,雷气通心,穀气通於脾陽,雨气通於腎陽,六經之陰爲山,陽爲川,腸胃爲水穀之海。九竅爲葆營形气之囱,水注之戶。故陽之汗,以雨頪之。陽之气,以風名之,暴烈之气象雷,逆上之气象陽。
       故治逆乎天紀,違乎地理,則六經反作,而五氣盡傷。眞气既傷,則災害至矣。其邪之至也,疾如風雨,其賊之臨也,快喻流光。
       故善治者,治皮毛,止乎初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既生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也。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也。其次治其五臟,治五臟者,生死過半矣。

 

33合》第十一

2009年03月09日 星期一 06:29

丙子
經云:病勢已成,治之,可得半癒一。然,初成者獲愈。固入者,伐形。透裡者,伐骨。先侵傷膚,不治則乘陽,陽傷而注於臟。故天之邪風感人,而害五臟。水穀之寒熱,感而害於之腑。是其熱傷於胃膀胱,而寒傷及腸輿膽也。地之濕氣,感則害及皮肉筋脈,其勝,則榮衛之氣不行故也。
故善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察太過不及,而補瀉。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先察色而望其形。別五行,分五域,而案脈審別其陰陽,見清濁而知部份。聞其息,聽者聲,而知其所苦。觀權(恖刀)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故脈者;春之風也,柔龢而中弦。夏之風也,洪弱而昭龢。秋之風也一,肅殺,浮毛如羽而清龢。冬之風也,淩烈,散而沉石,中下見而靈活;此四時平脈也。
案尺寸,以觀其浮沉滑濇。察三才,而辧彊弱大小。辧緊數促急激薄之象,生死立判。分彊洪鼓擊實牢之動,眞假自明。察查濡芤細散微耎之眞假,溯及遲緩長短結帶之是非。
故肝之脈曰脫,其無至若遁刀之責責。
肺之脈曰毛,其無根若摩麻,毛之浮波。
心之脈曰揣,其若索之去,傳豆於器。
腎之脈曰擊,如指彈石,辟辟搏絕。
脾之脈曰漏,乍陳乍數,屋漏雀啄。
故曰將亡之脈,生氣絕而不活。見其繫,而不見及气。見其動,而不見其韌者是也。

34

太合》第十二

2009年03月10日 星期二 05:53

丙丑
       望而知生死,色見於外也。診脈而洞其機,無誤則無失。故病之始,刺之而已。盛,則得衰而已。故病盛,取之而傷眞气,輕則發揚而邪去。重則減之,衰則彰之,勝者剝之,弱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气(气火)。精不足者,輔之以味。形勝則氣虛,以辛散滯而溫其陽。气(气火)盛形衰,用陰濁之性,以培其根。邪在上者,揚而發之,邪在下者,引而泄之。故中滿者,瀉之於內,其邪所乘者,表之以汗,邪在表者,揚而發之,其氣慓悍者,案而斂瀉之。
       故實則益散益瀉,虛則用益用補。審陰陽、以別剛柔,判彊弱、乃知益損。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氣實、則導而引之。血實、則決而疏之。引領歸正,安活本位,此治之道也。然治必通察辧,察辧勿過於色脈。逆從表裡,虛實陰陽。雌雄彊弱之道,存之於心。心存於精,精存於誠。誠存於眞,眞存於一。存於一者,是謂得道。

80《太乙》第一

2009年03月11日 星期三 05:22

 

太 乙
                            丁甲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气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爲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表裏有道度,陰陽辧也。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
陽彊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脾之府在胃,當以龢之。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气(气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肺之輸大膓,當以清之。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脾之穀在胃,當以龢之。腎之海在膀胱,灋當清利。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气(气火),開鬱清解可也。肺之府大膓,以温龢之。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故曰:“六腑者,若川谷之卑者也。卑不利,則溢髙。下不龢,則鬱之上。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
是以治臟則先清其腑,治腑則先理其臟,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上病者利下,下病者清上。

 

35乙》第二

2009年03月12日 星期四 05:09

丁乙

“上動,則下必從之。下動者,上必隨之。左气(气火)實,則右動。右气(气火)實,則左移。前實則挺,後實則弓。血實於上,則氣聚於下。气(气火)縕於上,則血實於下。血移於右,則气(气火)動於左。气(气火)動右,則血移於左。血多則氣少,气(气火)多則血少”。陰本在上,陽本於下。陽之,則上輕下重;陰之,則喘息而肢浮。此氣血推移之綱也。

“陰入陽而動者,腦也。陽入陰而動者,心也。欲食而活者,膓也。三心之一運,身無所病”。同之以淨,用度以龢,生之道几。

“陰入陽,心動者性;陽入陰,性動者牝。故有則恖,少則止。性作營動乎牡,牡動|摇而精泄。欲不禁者,肝熱腦郁也,病膓氣之不固耳”。

“氣入血,肝盛而動怒。血入氣,肺盛而動悲。營入血,脾盛而動憂。衛入營,腎盛而動恖。衛入血,心盛而動情”。

“貞陰陽而憐气血,惜萬物養心志。物者,气之器也。事者,竭之能也。故先聖人者,處物不芻”。

“五味五穀,弗欲奇用。用偏則失貞,過則必遏,遏其溢矣”。

師顥言,‘肝傷於腥,膽敗於葷。心病於濕,小腸病於气(气火)蝕。脾病於鬱,胃病於不節食。肺病於風,大腸病於淫。腎病於滯濕,膀胱病於火’。故飲食入胃,則勞乎膽而運於肝。傳於腸而營入脾,脾生血,血生肝,肝生心。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故榮,清走肝腎,濁入肺心。血之營運,五臟互榮。

故膩傷肝脾,濕敗腎心。濕熱上蒸,至肺生疢,此熱鬱之過也。82

 

36乙》第三

2009年03月18日 星期三 07:11

丁丙

 

師言:“諸內之症,無誘不發”。‘其病既成,實邪已形’。然。無六氣之助,則病無可生也。故病者,發以疾而本伏隱也。無積爲有,有而引緃也。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乎陽,清靜根之。營命出乎陰,闢闔收放本之。陽動圓、行於臟腑。陰靜方,迴二循環。

故心者,陽中之少陰。二陽互動而推行,一陰迂迴而收斂。故爲、維生之主宰焉。動乎,其爲成之原矣。闢闔不息,動運常龢。血汙乎忥气(气火),始爲病。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支配出焉。其陰者,祛毒之官,鎮位筋脈也。其陽者,爲玄牝之母,生化之根。

肝者,陰中之厥陰。二陰之始乎澂解,一陽支配於氣運。依膓之所資,腦之所動而運也。木象剛健,故病在氣,傷於腥。

膻中者,膓之使,覽之所用也。中正出乎陰,龢气本之。喜樂出乎陽,眞气存焉。

故其宗(气中)龢,心曠神怡。其氣濁滞,恖甚神渾。其病也,肢堕解臆,兘無從。不立,澥澥然。

脾者,生成之官,五味出乎陰也:陰者,胰(人肉土)也;本欲動之。養給出乎陽:陽者,胃也;元气(气火)運之。

脾者,陰中之太陰也。生乎膓而用其陽,動乎膽以同其運。故其龢則壯,不足則懈;力不恒,悶悶然。有餘則喘满,昏昏其然也。

肺者,相傳之官,節治出焉,行營布衛者陽也,走於腑而動於臟者,陰也。

肺者,陰中之太陰。生乎心而用其陽,動乎锤(無代)以致乎運。故其不足,缺缺然如有失,肩不負。有餘,息息然如有隨,動躁不竭。

腎者,太乙之官,气節出焉。智慧出乎陽,生成出乎陰。龢則滿志,精力無竭。

腎者,陰中之少陰。肒二陽以依之膓用,蓄乎熱而以清其汙。不足則疲,前不用而溺數。實則腰腹滿,肢腫而喘逆。腦中混混,如水蕩蕩然。

膽者,將軍之官,蝕腐出乎陰,決斷出乎陽;鎮守心陽,爲胃之權輿也。故其氣佈衛於息夜,而守與日中。日奉消而夜守形,此其鎮也。

胃者,倉稟之官,消化出乎陽,澂闢出乎陰焉。其爲陽气之宗,命門之支焉。故其氣用輸乎日中,而守於息夜。日奉常而夜支形,此其用也。

小腸者,臟腑之腦,受盛之官。故膓榮身榮,膓枯身枯。化物出乎陰,昇營出乎陽。其精上溉乎腦心,其液賷生諸臟。以温而龢諸氣,用養而成其生。成營蓄衛,化方之源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乎陰,淅送出乎陽,瀉者出乎陰。

三焦者,膓之大絡,決瀆之官。天焦奉行乎气運,地焦本始固龢源,中焦輸資乎臟腑。澤潤乎人,滑利乎地,開通乎天者陰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秉气(气火)海而運化者、陽也,匯有餘而出之者、陰也。

故元气盛則身心矯健。牝牡虧則悶閉不通,至道甚微,變化無窮,生成之道,一气而通,是以一病則四應,一塞也眾蒙

孰知其原?索之無端。瞿瞿閔閔、勤勤純純,而奧妙莫知。兢兢業業、溯溯窮窮,而玄機澂湛。唯窈窈冥冥之境、而恍惚若得,恍惚之中、而隱然若悟。此旦冥之一線耳,天意之使也。動靜生成,神明通之。陰陽闢闔,動气承之。

故“上明而下宴,下盈則上津。之上以司炁,之下以司生”。生气(气火)同宗(气中),人道乃成矣。

 

37

《太乙》第四

2009年03月20日 星期五 05:55

丁丁
        天,之心曰同。地,之心曰萌。日,之心曰廣明。月,之心曰清靈。
        故天,气无不同也。地,氣無不萌也。是以先師本天之旨,而觀變化之理。明十有二月气之所移,立二十有四節。節一十有五日,合六六之数;應萬物之作而分三候。候有五日,以應地移,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
        故天之體,本乎陰陽。地之體,應其陰陽。以其天地之气育、而人處其中。得九而配之,應乎九九之數。九者,陽數之終也,一八合、二七合、三六合、四五合數也。五五則滿一,一者,數之始極也,故爲六者,五與一也。九九者應天制會,六六者,闢地經緯;易之從之。
        故冬者,坤;復、臨應之。春者以泰;大壯、夬以應之。夏者,乾;姤、遯應之。秋者,否;觀、剝應之。以乾、坤、否、泰,爲四時;陰陽之理窮也。木火土金水爲五方;五運、五行之理窮也。風、火、暑、濕、燥、寒,爲六氣。气合六十日,六六則三百六十數。比、生者,是爲平气。相勝者,爲之太過。故相刑者,爲之不及;此六經之變窮矣。
        師曰:形假地生,命惟天賦。故奉生之气通於天,天秉承乎陰陽,而爲動之根本矣。形假五行而運,用假五氣而活,龢其精气(气火),神之本始。
        肝之藏魂,心之藏神,脾之藏意,肺之藏魄,腎之藏志。五志者,五能也。气盛則魄宏,精盈則志剛,血充則魂密。心龢中正則神蘊,谷氣平則意眞。心動意,意動魂,魂動魄,魄動气,气動神,神動意,互動則作。故動作之龢者,五神藏也,行動懶散者,五神離也。神離者,六氣,六欲,七惑之傷也,案而知之。
        師曰:‘寒熱傷乎神志,風濕動乎魂魄,燥火擾乎意气。气動傷陰,火動傷陽’。故“寒動生風,風動生火,火動生暑,暑動生濕,濕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動傷气(气火),气動生燥,燥動傷陰,陰動生寒。寒動气(气火)傷,气動傷形”。故‘六氣之動,邪自生之。陽之邪入乎其陰,陰之邪乾乎其陽’。
        “陽與陽接,則其气破散。風熱互蒸、則内淫爍而外汗。陰不自生、而消之,其見血淖”。
        血淖者,宜謹龢其气,气通則陽不內焫。內焫,則臟閉。臟閉、則剛柔不龢,經气(气火)乃絕。陰與陰併,則壅塞不通,气機散亂,營血瘀結,陽不用而自滅。陰爭於內而陽擾乎外,魄汗不斂,四逆而起,起則傷肺,使人喘鳴。火乘金則陰消,三日死。生陽之屬,四日已。

38

《太乙》第五

2009年03月22日 星期日 05:58

丁戊

所謂生陽者,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腎之肝是也。所謂生陰者,心火乘肺金,肺金乘肝木,肝木乘脾土,脾土乘腎水,腎水乘心火是也。所谓生陽死陰者,亦心肝之頪。所谓生陰死陽者,亦肺心之頪。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辟陰者,土辟水升之故也。結陽者,腫乎加上肢,結陰者便血,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少腹腫滿。

手足陽明之熱結,謂之消。消者,消水穀也。

手足厥陰之鬱結,則胃氣實而二脇鬱,澀謂之蒙。蒙者,蒙水气而不發也。

手足太陽之結,謂之隔。隔者,乃熱結小腸,而血脈燥。熱結膀胱,而津涸也。

手足太陰之結,謂之水。水者,陽爲寒淩則气化爲水,水積胷膈也。

手少陰少陽結,謂之喉痺。喉痺者,邪積少陽而走少陰,刑太陰而上嗌也。陰搏陽別,是謂有子。陰陽虛,而胃氣不留,腸開勿收;陰中眞气不稟,而陽者死。

陽入陰位上搏,陰弗固則蒸而爲汗。陰不足而盛陽搏之,則血崩而下。三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氣盛極,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末至極,十三日夕死。

一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十日死,何據焉?火成於七而木以三應者也。

三陽俱搏鼓而擊,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腸無隱曲而瀉弗知,五日死。

二陽俱搏鼓而擊者,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一陽俱鼓搏而伏者,三焦竭也,三日死。故凡異於常候者,相勝而太過之候,皆死也。是病甚,其候順,無違乎時者皆生也。

師言:搏者,陽極而搏乎陰。鼓者,陽張,而陰閉竭也。擊者,極而二氣無所制約也。天地極,陰陽否,時氣盛行,而瘟瘧生。暑濕失度,久串無雨,則時氣流行,溫病生。風雨不節,水患漫近,則時疫橫行。人亦然也。何謂哉?不知常,之妄作,凶矣。

常者,五行之炁,應天運而主化生物者也。五運相應,周而不息,相生成,承運以治。然四時五運,六氣用焉。

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其本五行之气淫而生,故謂六淫。其於五氣也,又一陰陽也。五氣爲陽,六淫爲陰。陰陽之動,盛衰虛實,太過不及,之所注耳。

故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虛實之紀因,不可以爲工也”。

39乙》第六

2009年03月24日 星期二 06:51

丁己

師曰:欲知其解,先求其至。春爲气首,皆歸始春。未至而先至,太過耳,則薄所不勝,而乘其所勝也。

其氣淫,淫生濕。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生鬱火。火生積,積則邪癖內生,良工束手。至而不至,是謂不及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故我所剋者、曰所勝。剋我者、爲所不勝。生我者,爲所生。是以當求其至者,气至之時也,故曰:“謹候其時,气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則內運昏亂。八邪所幹,六淫內變,工莫所辧也”。

經曰:“气有五常,謂之襲常。气之不襲,是爲非常,非常則變矣。變至則病。是其當勝反微,不當勝反甚,因而重感於邪,感於邪則病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

是以天之廣、無所不包也。地之厚、無所不納也。天度者,地之深藏者也;地德者,天道之所下施者也;天之道,無物不彰乎經紀,地之道,無气不發乎理性,故觀之能明,明之能悟,悟之可達也。

心榮乎面、而充在血。爲生之本,神之宅也。其气炎上,其精上應神庭,其神與識動乎形。其神資生,爲命之源也。故其象火之離明,爲陽中之太陽,故本象曰離,用象爲乾。離者中虛,神存其中矣。乾者,言其恖,意動而不息之象也。

腎榮於髮,而充在骨。封藏之本,精之位也。其气關元,其精上應神宮。其神華潤澤筋骨,其精資髓,爲運動之源也。故其注水週流形體,其象水之靈秀,故本象曰坎。爲陰中之太陰,言其入於有無二間之故也;用象爲坤。坎者,一陽居中動乎有形之中也,坤者,秉陰極而生,貞藏之象也。

脾榮乎肌腠,而應在唇於肤。爲資生之本,形之源意之處也。其精四播而不息,其气達而如環。其神昇華,而治六合,爲後天之本始也。爲陰中之少陰。本象爲坤,中虛而爲倉稟之本。用象遯、臨、夬、剝。坤者,空谷也。盛,受而資營者也。秉陰極之象而生陽,始生而亨利之象也。遯、臨、夬、剝者,其寄乎四時,而氤氳之象也,莫可鬱之。

肝榮乎爪,而充在筋。爲氣血之本,魂之藏也。其精上應在目,其气中龢胃膓。其神與魂主於形,資乎神明。爲陰中之太陽,故本象震。震者,言其物之動也。地出乎震。茂盛之象也,用象爲泰。震者,二陰居上而陽動於下,萬物資生者也。泰者,陰陽交會、而生機盎然之象也。

肺榮乎毛,而充在皮。爲气之本,魄之處也。其精在丹田,其气(气火)走臟腑,其神與魄存乎表。其气(气火)資生,爲命之泉也。其象金之朗朗,爲陽中之太陰。其本象曰乾,言其橐龠不息也,用象爲否。乾者,其气盈而鼓吹者也,否者,陽動於上而陰靜於下也。

 

九常紀開篇

2009年03月24日 星期二 16:36

 

 

 

 

40

《太乙》第七

2009年03月26日 星期四 05:59

丁庚

 

臟者:量也,釋也,藏營支養也。腑者:皿也,哺也,消導傳化而奉營者也。故臟有其榮,腑有其飬。臟有其支,腑有其給,地道之大端也。

六墟者:極虚之處也。曰胰(人肉土),脾主之,通乎二膓,昇化水谷也。

曰望(朋口口口)突(肉骨肉),心肝肺主之,權水火,调陰陽之營飬,守衡五官二道器也。

曰膏肓,神气主之。資心调元,潔器維清之器也。

曰育膜,肝腎主之。膋胝支之,爲間營調龢陰陽之器也。

曰膋脂,肝心脾主之。生液支血,攝气收華,成水火精津之器也。

曰朒朓肒脙,守衛關隘,持龢恒攝之器也。以其六墟諸器非表不裏,故其臟腑實積外邪,皆可害之。其無域乎?以其不宰而執其衡也。

一原一漠者:袪寒散熱,解毒緩疲之器也。一原膜者:漠水也。存津若膜,佈於肌腠筋骨之野,爲力衡動之泉也。

一核漠者:化血之結也。若蔓之與零,遍乎筋骨臟腑膋脂,以消血汙祛水毒,解散寒熱也。此八者,皆眾蒙之府,雖有所屬,而其过甚之。雖有所主,而嫉猶之。故勿以小患而不爲,不爲則大患。毋以無狀而不意,不意則亡也。

胃榮乎色,達乎膋脂(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維生之本,陽道之海,養水谷以逹命也。上支神聰,下養精气,以動爲根,生即不已。其上象地陽,其下若雷動,爲陽中之陽明,故本曰復,用曰無妄、大壯、解、泰、恒,以應五運。器之陽者已生其陰,資撫其生者也。

膓臟之腦而營乎形,逹乎心胷核漠神闕。上走膻中以本其恒,下舍百脈以根其榮。爲血脈之源,滋生乎心主而營津液。故心與之裏,曰赤膓。其本膋胝,泌清澑濁,祛毒昇華。衡乎消導,精工之器。故象火,而昇降乎雨露,亦核漠(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爕陰陽而衡寒熱。其本曰同人,用曰既濟,鼓吹雲雨,潤乎諸器也。

大腸榮腰脊,走腰眇(月少)而達嗌鼻。得脾之氣而運,營歸肺命門。故淫毒過,則澑膚。上行諸育膜,而運乎津涎,下輸五行之氣,而走乎臟腑髓骨。與肺之合爲表裏,澑脂佈肪;少脾之資而瘠肥,多水火之剋而結瀉。爲化育泄濁之府,故走腹腰而始乎手。得脾肺而移虚實,逢七緃而敗腰亦。其本曰萃,用曰臨,故曰百積之海者,以其攝瀉自然之象也。

膀胱營乎肌脈,調龢陰陽而緩核膜。上達神府諸臟器,沐乎其悳。下合百節諸谷穴,衡乎其運。關乎朓脙六墟漠原,繫乎五泉衡其體用。佈施雲雨,逢六淫作霧露。沐浴諸器,致清龢而肅靖諸域,爲陽表之君。其本曰困,其用解,故爲泉谿之溟者,以歸納汙濁而不染澡也。

三焦膓之别絡而衡乎臟腑諸氣,以營其匀。其主六墟四膲原膜,容穢汙以衡利諸器。療水火之不持,合陰陽之不睦。故上焦心肺,(朋口口口)突(肉骨肉)膏肓主之。中焦肝脾腎,育膜胰(人肉土)膻主之。下焦膓膀胱男女,膋胝肒朓脙核膜主之。以衡其生,以致其生也。故三焦者:概而言也,手足少陽毌之。

心包膓之大絡,而司乎心陽之衛。膽胃彊,則其拒閉不汙。膓膋弱,則易染凬病(病頭水火)。脾虚,其易爲濕傷。肝旺,其常爲氣動。上畏燥火,下懼清寒。有司心神之衛,實一身薄弱之器而易病者,故以腑名也。其本曰遯,用曰賾,則運以龢,不則爲害;就王之側,深澻不名耳。

膽宰陽道,通毌乎首支九竅。上逹虚極,下疏九地。與胃共主日夜之衛,同營消化給利之權。攝調臟腑之龢,引領諸陰以歸經紀。主核漠之運以收支,營陰陽之道而執衡也。其本曰无妄,用曰復、豐、噬嗑、隨、屯,以窮五變。爲衛生之本始,葆形之君也。

腦肢竅之主而營乎志知,上支臟腑之運作,下繫精气經脈循環。積臟腑之气而主宰,用眾啟之精以作動。呈四宫九衢之道爲心,宗體心鑒之智以存神。爲九陽之魁首,迺五志之总樞。其本曰大有,用曰同人,故曰心之宫神之舍也。

女子胞者,玄牝之器也。肝之气生,心之气運,腎之气爲,肺之气資,脾之气應也。肝心膋朓六陰膓衝任,龢則其生,病則其殃。血其主,經其元,眾支而生,一臟獨主,生成人道之宫也。故其本曰豫,用曰復。得一則生,得一則成;得一,生生不息焉。

髓者,生於小膓而腦其營。其生乎血,其柔乎骨。畏寒熱凬,懼虚勞之所客;客之凬寒熱,則其缺缺而消。缺缺而消,則其自病而後血病。血其病,則諸器弱而不衛,諸感易形,諸病易成,成諸不治。其本曰兑,其用曰臨。故六气逢七惑之易病,火熱之爍易傷者,因其質之易感也。

血者,生於膋脾。清於腎而解於肝,而營在小膓。其榮乎諸器諸形,納其毒汙以利乎器。運乎气而健乎其質,功獨善生,能支其用。動乎其源,運專其先也。其畏腥渾,懼凬寒濕燥火淫。利則气利,澀則气滯。主陰女,逞陽道。故本曰未濟,用曰既濟,悳之廣矣。

骨支其形,爲干之主。其榮乎血,其養乎髓。其滋乎津,而其獨干其行,腎其主也。膓其生,肝其支,心其運也。其畏勞熱諸虚,懼不支以力,六淫七惑,皆可傷矣。其本曰隨,用曰歸妹。龢則健,失之則病也。

命門交通,水火互濟。神气精之始,行之原也。其虚則畏寒熱,志衰而恐懼;其實則燥動不安,夜寐不眠。其位庚癸之中,運其搏而無其器。本膓膋气(气火)之倉,故客居两腎之先。其本曰坎、乾、離、震,其用曰无妄、隨、噬嗑、益、屯、賾、复,同人、革、豐、家人、既济、賁、明夷。用之常也。

41乙》第八

2009年03月28日 星期六 08:08

丁辛

是以言三焦胃小腸,大腸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所居,爲轉化眞气之器也。移味化气(气火),昇華資始者也。

膻中者,膓之舍,清龢之腑也。導陽引陰,開通閉,塞之官也。故浮腫膨脹,包腑之氣微也。

經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者,以其氣之毌乎諸器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爲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爲閉陰。人迎與寸口,四倍已上爲關格之脈。嬴,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气(气火)而死矣。

師曰:膽者,中正剛毅之官也,爲諸陽道之綱領,故少陽風邪則夜夢頻多而驚,下胛痛不能息。傳之於厥陰,則頸項連肩。盛則頭脹如裂,痛苦不堪。傳之太陰,則氣滿厭食。喘息煩悶,背中寒痛、夜寐不眠。眠則多夣伐鬪,其受制也,則夣故死。傳之少陰,則頭脹心慌,失眠不寐。咽乾口苦,心中恐慄。傳之三陽,則病痼冷;神恖恍惚,譫譫而語,甚則陽厥、癇間瘋狂,神智不清。

師言:膽者爲身之總樞,正气(气火)之主。樞陽機陰,調龢臟腑,爕理陰陽,守衛無端。彊則身彊,弱則身弱。故眠而無養乎陰者,膽受邪也。睡而飄遊乎夢幻而知者,膽淩風也。夜夢驚恐者,膽受邪害也。頭寒耳冷,筋脈徹骨者,膽受寒也,膽之痺則兩陽麻木,胛隙困脹,何謂也?膽爲陽心陰關,注道之使君,奉生之主也。

時方簡典,疏散者,助膽理乎正炁,理中者,調乎其陽。其爲六淫八風之天敵,故邪先害之也。戒夜食,不息眠,怒火憂恖悲哀,驚恐七惑之害,爲禍猶烈。故工者之治也,無不扶其正气(气火)而疏其所病也。

經其言。膽爲入雲之木,肝爲蕓蕓艸木;小腸爲太陽之火,心爲柴薪之火;胃爲鏗殭城池之土,脾爲漠漠荒野之土;大腸爲諸器用之金,肺爲歸藏地中之金;膀胱爲溟溟泊海之水,腎爲地下源源之水;三焦爲雨澤雲化之水,膻中爲地中伏匿之火。

故“病者,八風動其陽,六淫之氣攻之”。

即食入於胃,以傷其陽。陽傷,則六欲從之。食入於胃,或動其陰。陰動,則六淫之气擾之。怒傷於陽,則淩烈之气攻乎陰。怒傷於陰,則陰殺之气傷乎陽。情幹於陽,則受幹之氣入乎陰。情鬱乎陰,則鬱結之气填乎陽。故治者,治其陽則宣而散之,治其陰,則閉而龢之,活而消導之是也。

(髟付),露滴微粒,結蟲四萬有三。粒米之块,藏物六千。妄者以妄,正心以篤。匪悦者,哀其弗止。嘆喘者,悲其肺。毋能虚寧,以致明也。

藥之用,邪積以療者。運物之常,制其毒汙泯之,是爲之治也。刺之治,百痛以去者,專气(气火)能發也。故夫悳化者,肝膽能之。而腎亦去之。悳者,使其不害也。能者,使其不妄也。去者,能下而不積也。

 

2009年03月29日 星期日 05:51

《九常紀》

 

42《太初》第一

2009年03月30日 星期一 07:12

太 初

戊甲

肝之合筋也,莫可怒之。怒則傷之,傷則筋緃爪枯。以其内榮筋而外榮爪,其为清養血脈也。

心之合脈也,莫可燥之。燥則血流激搏,心气(气火)虛之,虚則其色敗。以其内營血而外榮色也,其内生之。

脾之合肉也,莫可憂之。憂則傷之,傷則肉消肌痿。以其内給養,而外主肌肉也,恖則甚之。其外榮唇,其內營血。

肺之合膚也,莫可風動之。風動之則傷,傷則皮毛枯。以其外榮毛,其內榮陽也。悲則甚之,燥則虚之,哀則竭之。

腎之合骨也,莫可寒之。寒之則傷,傷則精竭骨痿,须髮枯。以其内榮精髓,其外榮髮鬚也。

故‘五臟,陰也。太過則瘀曰實,實則邪盛。不及則弗聚曰虛,虛甚勞極’。故‘臟,不足者,補之以味。有餘者,散之以气’。“五味之過用,亦爲病也。是故多食鹹,則血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枯槁而毛髮落。多食辛,則筋骨拘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枯。此五味之傷也”。

‘心欲苦,苦傷肺;肺欲辛,辛傷肝;肝欲酸,酸傷脾;脾欲甘,甘傷腎;腎欲鹹,鹹傷心’。此五臟之合所傷也。

五臟本色,不可見之。見之,則死。故青如艸茲者,肝之死也。黃如枳實,脾之死也。黑如炲煤者,腎之死也。赤如衃血者,心之死也。白如枯骨者,肺之死也。

五臟合色,亦當辧之,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豚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者也。

經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五氣所病,心不受穢,以噫出之。肺不受邪,故欬出之。肝不受風,以語出之。脾不受寒,以吞嗝出之。腎不受暑風,欠嚏出之。

胃爲气所逆,爲噦爲恐。大腸小腸,爲洩爲瀉。三焦虛窒,不瀉則溢而爲水。膀胱不利,爲癃爲閉。虛而關闊,則爲遺溺。膽氣不平,爲怒火傷,脘痛面青,顫抖不已。是謂五病。

師曰:五精五气(气火),各有所併。精倂心,則爲敏。气(气火)併心,則爲喜悅。气併肺,則爲悲。精併於肺,則爲涕。氣併肝,則爲憂。精併肝,則神覭。氣併脾,則爲愁。精併脾,則爲畏。氣併腎,則爲恐。精併腎,則爲驚。反之,火之併金爲喜,金之併木爲悲,木之併土爲憂,土之併土爲畏,土之併水爲恐。此虛而相併者也。

臟有所惡。心之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气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之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液枯。

又有所畏者,心之畏濕,濕則病(病頭火水)自結;肺之畏燥,燥則气自喘;肝畏熱,熱則氣自爍;脾畏寒,寒則中厭滿;腎畏風,風動精自淫也。

故觀之外;大寒,氣结爲霜雪。大熱,水化爲濕蒸。大風,澑濁爲壅滯。大濕,釀腐為瘀結。大燥,自耗而物枯。雷來電往,金泣木焚。飇起洪至,土剝火極。水患物流,火災灰炭,人豈不然哉?

故經曰:“五形、五色、五味、五音、五氣者,用之可以養,病之可以治。治者:扶也,故形色味音氣皆可瘉矣”。

師言:心之液從皮腠,泄而爲汗;肺之液從鼻潤出,泄而爲涕;肝之液注於目,泄而爲淚;脾之液溢於口,泄而爲涎;腎之液從於耳,泄而爲膿。經亦有言:腎之液從於齒,泄而爲唾。此爲五液也。

師言:辛爲陽,走於氣,气(气火)虧者忌之。鹹爲陰,走於血,血泣者忌之。苦爲陰,走於骨,骨痿者忌之。淡爲陽,走於液,形削者忌之。甘爲陰,走肉腠,肉痛者忌之。酸爲陽,走於筋,筋縶者忌之。何謂哉?忌者,勿過之也,五味太過則傷其形也,勿可多食之,是謂五忌。

又五禁者,肝之病禁食辛,虚者可審之。心之病,禁食鹹,虛者可審之。肺之病,禁食苦,實者可瀉之。脾之病,禁食酸,虛洩者可斂之。腎之病,禁食甘,實者可泄者。

故是病,必有其所發也。陰之病發於骨,陽之病發於血。陰之病發於肉,陽之病發於腠。陰之病發於夏,陽之病發於冬。

五臟五邪,各有所亂。邪入陽則狂,邪入陰則痺。邪搏於陽,則爲癲疾。邪搏於陰,則爲音瘖。陽入陰則靜,陰入陽則怒。

 

43《太初》第二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05:32

 

网友评论:

 

23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24 | 回复

戊乙
春得秋,夏得冬,長夏得春,秋得夏,冬得長夏,脈之病名曰五反。師言勞於心則久視而傷血,勞於肺則久臥而傷氣,勞於脾則久坐而傷肉,勞於腎則久立而傷骨,勞於肝則久行而傷筋,此五勞之所傷也。
若𩬙,五行之氣生而不息,五運應卞環而至,故臓之有象,象之有應,應之有時,時之有序,
故春應肝,其脈浮弦,弦者天中耎虛柔滑端直而長;夏之見弦,弦之若波;秋其見弦,毛如風捲;長夏之弦,弦濡澈長;冬之見弦,沉堅勁強。
夏脈應心,其曰洪鉤,鉤者天中洪大濡鉤,去弱來強是也;長夏之鉤,活濡微長;秋鉤之脈,虛滑而耎;冬鉤之脈,沉長實大;春之鉤也,大而柔長。

 

24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25 | 回复

長夏應脾,其脈曰(上雨,下左而右彡),(上雨,下左而右彡)者中見(上雨,下左而右彡)活柔順微長見澈是也;秋之耎者,耎毛而浮;冬其(上雨,下左而右彡)者,沉龢而虛;春其(上雨,下左而右彡)者,弦而柔活;夏其(上雨,下左而右彡)也,大而虛散。
秋之應肺,其脈濡毛,毛者天下輕浮而虛如毛流水是也;冬之毛脈,石中有浮;春之毛脈,長大而波;夏之毛脈,洪大而耎毛;長夏毛脈,(上雨,下左而右彡)弱散毛。
冬應在腎,其脈石數,石者沉圓如彈石,一息五至也;春之石脈,人天石而耎;長夏之石脈,天下微大而虛;秋之石脈,天下鼓而和柔;長夏石脈,人中(上雨,下左而右彡)而濡虛是也。
天下之有常,萬物皆張,人亦有長,四時微揚。故太陽之脈,多營少氣;少陽之脈,多氣少血;(陽明之脈),氣血俱多;少陰之脈,少血多氣;厥陰之脈,多血少氣;太陰之脈,多氣少營。此處天地應四時法自然之規也。

 

25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26 | 回复

經曰: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之陰陽也。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知手足陰陽諸脈之所苦,則法以治之。凡實必先去瘀,刺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隔相拄也,廼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複下一寸,心之俞也;複下二寸,肝之俞也;複下一寸,脾之俞也;複下一度余,腎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度也。

 

26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26 | 回复

若𩬙,欲去其所苦,必先察其形色,辧其心志。故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當治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以鍼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以熨引;行苦志苦,病生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病生於氣,治之以醪液;經絡不通,病生不仁,治之以案蹻醴藥,是謂五行之志形氣所秉也。刺取陽明,(出惡血氣);刺取太陽,出血惡氣;刺取少陽,出氣惡血;刺取太陰,出氣惡血;刺取少陰,出氣惡血;刺取厥陰,出血惡氣也。
內經太初卷戊乙篇終 三申道人謹錄于京都白雲觀 時在己醜季春日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

 

27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31 | 回复

努力学习,交功课。请教道长:1)故太陽之脈,多營少氣;少陽之脈,多氣少血;氣血俱多;少陰之脈,少血多氣;厥陰之脈,多血少氣;太陰之脈,多氣少營。-----氣血俱多之前是不是有“阳明之脈”。谢谢道长!!

 

28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33 | 回复

学生瞎誊写,文字标点错误之处还请道长指正包涵。

 

29


不正统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35 | 回复

回复云中日2:斷句有多處誤差,所以影響領會。

 

30


不正统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40 | 回复

回复云中日2:是缺瞭陽明之脈四字!

 

31


云中日2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22:41 | 回复

请教:2)文中“天中”、“人天”、“天下”是否指把脉按浮沉分天地人三层次,然后三层次中各分上中下三层次,学生瞎猜,请道长解惑。谢谢!

 

32

网友:匿名网友

2009年04月02日 星期四 13:16 | 回复

道长功德和辛苦,自不是我辈妄论的。
不过如果不悖道长性情的话,恳请道长能否将医古文改为原来文字续载的方式,这样复制学习起来还是很方便且节省时间的。个人只见,道长多担待.

 

 

34

网友:鸿宾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11 | 回复

花了一天的时间,打了出来,到这里一看,云中日2已经发了出来,有些字我打不出来,云中日2却打出来了,感谢!我也发出来我打的,纠正了云中日2的一些错误,断句也有些不一样的,敬请道长赐教,
春得秋,夏得冬,長夏得春,秋得夏,冬得長夏,脈之病名曰五反。師言勞於心則久視而傷血,勞於肺則久臥而傷氣,勞於脾則久坐而傷肉,勞於腎則久立而傷骨,勞於肝則久行而傷筋,此五勞之所傷也。

 

 

36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3 | 回复

若𩬙,五行之氣(下去米有火)生而不息,五運應卞環而至,故臓之有象,象之有應,應之有時,時之有序。

 

37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4 | 回复

故春應肝,其脈浮弦,弦者天中耎虛柔滑端直而長是也。夏之見弦,弦之若波;秋其見弦,毛如風捲;長夏之弦,耎濡澈長;冬之見弦,沉堅勁殭。
  

 

38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5 | 回复

    夏脈應心,其曰洪鉤,鉤者天中洪大濡鉤,去弱來強是也。長夏之鉤,活濡微長;秋鉤之脈,虛滑而耎;冬鉤之脈,沉長實大;春之鉤也,大而柔長。

 

39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5 | 回复

長夏應脾,其脈曰(上雨,下左而右彡),(上雨,下左而右彡)者中見(上雨,下左而右彡)活柔順微長見澈是也;秋之耎者,耎毛而浮;冬其(上雨,下左而右彡)者,沉龢而虛;春其(上雨,下左而右彡)者,弦而柔活;夏其(上雨,下左而右彡)也,大而虛散。

 

40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6 | 回复

秋之應肺,其脈濡毛,毛者天下輕浮而虛如毛流水是也;冬之毛脈,石中有浮;春之毛脈,長大而波;夏之毛脈,洪大而耎毛;長夏毛脈,(上雨,下左而右彡)弱散毛。

 

41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7 | 回复

     冬應在腎,其脈石數,石者沉圓如彈石,一息五至也;春之石脈,人天石而耎;長夏之石脈,天下微大而虛;秋之石脈,天下鼓而和柔;長夏石脈,人中(上雨,下左而右彡)而濡虛是也。

 

42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7 | 回复

天地之有常,萬物皆張,人亦有常,四時微揚。故太陽之脈,多營少氣;少陽之脈,多氣少血;(陽明之脈),氣血俱多;少陰之脈,少血多氣;厥陰之脈,多血少氣;太陰之脈,多氣少營。此處天地應四時法自然之規也。

 

43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8 | 回复

經曰: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之陰陽也。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知手足陰陽諸脈之所苦,則法以治之。凡實必先去瘀,刺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也。

 

44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28 | 回复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隔相拄也,廼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複下一度,心之俞也;複下二度,肝之俞也;複下一度,脾之俞也;複下一度余,腎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度也。

 

45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30 | 回复

若,欲去其所苦,必先察其形色,辧其心志。故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當治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以鍼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以熨引;

 

46


鸿宾已被注册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30 | 回复

形苦志苦,病生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病生於氣,治之以醪液;經絡不通,病生不仁,治之以案蹻醴藥,是謂五行之志形氣所秉也。刺取陽明,出惡血氣;刺取太陽,出血惡氣;刺取少陽,出氣惡血;刺取太陰,出氣惡血;刺取少陰,出氣惡血;刺取厥陰,出血惡氣也。

 

47


不正统

2009年04月16日 星期四 14:32 | 回复

回复鸿宾:說你愛聽的,很好。可惜……沒用,象你們的所謂斷句,是說古人在嘮叨,根本豪無内容及診治意義可言。唉,小周及老二的這一套眞把中國害殘瞭。嗚呼,哀哉!!!!!!

 

44太初》第三節

2009年04月03日 星期五 05:40

 

 

 

 

45太初》第四節

2009年04月07日 星期二 05:56

《太初》第四節

 

 

46

《太初》第五

2009年04月10日 星期五 17:01

戊戊


       經曰:腎氣虛,則厥逆上沖。實則脹滿,骨筋間眇動。治實當瀉然穀出血,不足則補復留。病未形者,取湧泉,丹田,命門案之,正居邪迺去。

        經曰:其病者,邪自外入,乘氣血之中。使其陰陽互薄,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气(气火)離居。一實一虛,血併於陰,气併於陽,故爲驚狂。血併於陽,气併於陰,故爲炅熱。血併於上,气併於下,心煩惋然善怒。血併於下,气併於上,亂而喜忘。


       經曰:氣血者,喜溫惡寒,寒則泣而不流,當以溫,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併爲血虛,血之所併爲气虛。故血言,則有之爲實,無則爲虛。


        气併則少血,血併則少气。血气(气火)相失,故爲虛焉。絡之與孫絡之脈,俱輸於經,血與气併則爲實焉。血之於气,併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气復返則生,不復返則死。

        血之所以畏淫者,以其寽也。血之所以畏寒者,以其結也。血之所以畏燥者,以其膏怒也。“淫自髓,結自臟,膏自神勞”。故“髓感邪而血淫,臟積實則血泣,神勞甚而血膏”。何謂也?血圜而動。一生乎臟腑奇𢘆,一理諸器而清之故耳。

        故曰:“欲治諸形而畏衡其氣,欲治諸器而畏平其血”。夫‘病於氣,良工不良’,治之久也。‘病於血,眞人晧首’,久不能持也。

       故病血,治之脈。病在氣,治之絡。刺要在眞,刺道在心,恖精爲玅。治氣取谷,谷疎臟腑調而氣治。治血取谿,谿平精髓龢而血榮。

        有聞大聖嗇難者,惟諸血染耳。上藥無功,中藥不持,下藥不愼則殺人。用方不已,不已省有,故衆若與之。無衆若之藥,恐有其傷,傷之害甚於治。治之而無近功,病者不以持,聖人孰無難乎?

 

47《太初》第六

2009年04月14日 星期二 06:15

戊己

       經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輸於陽。陽满之内,陰實之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

      故風雨之傷人也,先害於膚毛,傳於孫脈。孫脈滿,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入客於經脈。血气(气火)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名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案之,案之則痛。

       又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 榮血泣,衛气(气火)去,故曰虛。虛者,聶皺辟疊而气不足。案之气足,則以溫之,故能快然而不痛。

       陰之生實而邪盛。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气走之,故曰實矣。陰之生虛而内淫。喜則气下,悲則气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血泣气去,故曰虛矣。

       經曰:陽者行上,受气於中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而寒慄。故有所勞倦,形气衰少,穀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气熏胷中,故內熱。

       “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寒,玄府不通。玄府不通,則衛气(气火)不得洩越,故外熱。

       “陰盛、生內寒”。厥气上逆,寒氣積胷中而不瀉。不瀉,則溫爲寒制。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瀒,故寒中。

       經曰:‘陰與陽互併,血與气互併,病形以成。刺當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气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夫鍼之道,必觀其形之長短,骨之廣峽,計其身形,以決分寸,而後刺之也’。

       故‘瀉實者,气盛乃內針。針與气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气俱出,精气(气火)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開,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則謂大瀉。必切而出之大邪,气乃屈。

       補虛者,持針勿置,必定其意。侯呼內針,气出針入,鍼空四塞,精无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气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佈散,精气(气火)乃得存。動气候時,近气不失,遠气乃來,是謂追之’。

       故‘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脈。病在脈,調之絡。病在气,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大肌。病在骨,調之腎。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鍼藥熨,病不知所痛,痹也,兩蹻爲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但必謹察九候而施治,針道備矣’。

48

《太初》第七

2009年04月18日 星期六 06:18

戊庚

       師言:病之所臤,皆有所見。故陽气虛,則見表寒。陰氣虛,陷則內熱。陽气王則外熱,陰氣王則內寒。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是以‘候寒熱而取,適緩急而刺,察輕重而調’也。

       “气之盛衰,左右廎移。血之盈虧,上下逾迴。神之盛衰,各有其欻。陰陽之道,互成互欺。上以調下,下以調上。左以調右,右以調左。有餘不足,補瀉榮輸。榮衛廎移,虛實所生。邪從內生,變而傷陰。龢從心至,清而邪泯。外邪傷陽,刺以背肢。腹取四肢,頭問關樞。勞傷諸證,脊旁五分。臟腑取俞,四肢求極。背尋膝腰,股臂交與。頭以手足,女尋廉陰。心肺求手,頭求其足。腰腹之上,子自來尋。斜交取肢,陽從外生。交斜以取,陰從內生。取之所苦,肉腠亦功”。師言自然之應,盡在其中矣。

       故聖人起天之度,以三百六十,列宿而治。置易而明,始乎坤艮乾兑,行无終極。故天有宿度,始乎无而終於一。地有經水,人有經脈。不知來路,焉洞去路。不明太初,安知終極。

       是以內有三般之燊,外運兩儀之變,神變互作。萬物之道生,衛生之道隱。乘气之迎隨,轉禍福於手止。案陰陽之左右,判吉凶於毫芒。病有不形,痛爲气賁。形而不名,身王弗呈。

      凡形名无狀者,是爲亡神。亡神者,言我其妄也,不信者也。待其來,則藥石不及矣。

49

《太初》第八

2009年04月21日 星期二 06:29

戊辛

       《下經.脈解》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舆火。聞木有則惕然而驚,钟鼓不爲動’。何谓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言聞木而驚者,土悪木也。陽明主肉,其脈血气(气火)具盛,而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悪火也。陽明之厥,則喘而惋,惋則悪人。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其絡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則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至之處,皆非其常所能也’。其病,反能者何?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贖所不能也。其熱盛之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其陽盛,則使其妄言,駡詈不避親疎,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足少陽之脈,病,恶禽獸諸毛物,金聲與渺寂。見禽獸毛物,則畏而筋酥。聞金鐵音,則頸痠耳爽’。少陽者,膽脈也。膽者,木也。故言聞金鐵而頸痠而爽者,木悪金也。

       其經气(气火)虚,則渺寂而志恐怷怷,悪風畏寒。榮气(气火)實,則夜偃不寐,寐而不實,以其衛虚弗交也。其口中苦粘,舌厚青黄。心中怵怵,頭項彊,恍惚不自已。其脈血少气(气火)多,客於邪則血闔内亂,气機否塞。故毛竅壅而起,如處秋夜者。頭項死痛,易怒多愁悵也。

       ‘其絡病甚,苦口苦,心脇痛不能轉側。厭不見人,動作無主。眥赤乾痛,善驚不卧。神言鬼语,有如所見’。此其何也?其陽爲邪所客,則苦口苦,心脇满痛而不能轉側也。其邪與气倂,則風陽上干天合。故气满不能轉側,動作無主而厭不見人也。風邪入干於腦,故善驚而夜不成寐也。其經始於眥,繞頭角而下,故眥赤眼乾也。頭者,神之府也。故神言鬼语,而有如所見也。

 

50

《太初》第九

2009年04月26日 星期日 07:01

戊壬

       《眞意.本病》曰:‘風無常。火無君。寒弗域。温無藏。燥弗龢。濕無主。暑弗通’。風無常者;客人之無常也。四時八風者,其外之風也;其害雖甚,亦不難己矣。

       然可謂不治有四。一者欲勞諸形,筋脈之風也。二者内傷食飲,六腑之風也。三者七惑内動,五臟之風也。亖者怒火所動,肝風也。

       火無君者;傷人之無紀也。所謂無紀者,無規觀也。壅滯其一也,勞倦内傷二也,欲妄内爍三也,气極虧虚四也。酒漿爲飲、脯脩爲食五也。

       寒弗域者;傷人之無域也。食飲偏甚其一也,熱汗當風二也,血泣而瘀三也,膏臃脂厚四也,傷營沐寒五也,神滯气塞六也。

       温無藏者;若客之無其處也。天時無道其一也,食飲妄常二也,燥火内動三也,濕邪生温四也,憊受七惑五也,虚凌風邪六也。

       燥弗龢者;失其衡也。燥陰,風害陽而傷其陰;燥陽,其陰虚而陰不支其陽也。故天時不可畏,可畏者臟腑之性情耳。

       濕無主者;陽龢之治制疲乏也。五臟六腑,奇𢘆六府,經絡谿谷諸俞穴,皆可爲害也。濕甚則温生,温勞而毒侵。故濕形者,散而無虞,聚成瘤積矣。

       暑弗通者;外悶則内鬱,内悶則外煩;悶經阻絡,悶腑干經,悶臟發支,悶肓育膏膜,而爍乎津經谿谷也。故曰‘暑勿寒之,暑勿風之,寒則傷臟,風則傷腑也’。

       故‘病於諸内者,調之以气。病於諸外者,給之以味。病之於諸臟者,歸以質色之味。病之於諸腑者,龢之以形气之味。病之於諸下者,取之形下以味色不厚之屬。病之於諸上者,取之形上,以味薄,形虚气厚之屬’是也。

       是謂“用有常,形有方,方有意,龢有其蹟”。

       是謂“病無常,患無矩;同形亦弗同頪,同頪亦弗同出,同出亦弗同方”。

       是謂“病無可常,常無可灋,灋無常用,用無常一。故方以知意可矣,用則不足以治人也”。

       故曰:聖人之道,其用不窮者;以其知其常其龢,以其無執;以其知之至微,故常矣,龢而活矣。

 

 

51

《太始.己甲》

2009年04月29日 星期三 07:51

太 始

己甲

太,之謂易者也。始,之言本初而發者也。

天地互交,而諸象呈列。

气與物化,而亟於內發。物與濕變,則外渙於淫。

物與气(气下精)應,則五氣勃發。气(气下精)與物化,則生長有序矣。

故气之變,而物應之。气之動,而物從之。气之化,而物呈之。气之生,而物明之。气之形,而物成之。

故《上經.尚時》曰“瘟之至也,非江海鱗曱之頪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嘼毛羽而不存,血黄之至,非染於水旱兩動而不形。流毒溫之瘣(會音)癈(費音),無染著者莫病。然,若我致一,衛气(气下火)充者何懼”?

天道無親,气變有常。有常,謂運气(气下火)之可決也。

天溫地龢,則經水安定。

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風暴卒至,則波湧水起。風生溟心,潮泊推岸。

人亦然也。邪之入於經脈,寒則營血凝泣。暑則气極淖澤,邪氣入客,則營血波湧。心慌則气亂,神气不可以全也。

經之動脈,其至之虛也,順時之寒暑而顯明。循呼吸之往來,形狀異之,其至寸口之脈也,與諸動脈相擬,則時盛時微。盛則邪至,微則不足。師言:此以三部九候言也,以諸脈言,則寸口之脈過於諸脈則邪盛,不及諸脈則爲平脈。

故經曰:夫邪之幹不可見之,衹可覺之。幹陽則表寒熱,幹陰則形墮肢困。其在陰陽,不可爲度。從而察之於三部九候,卒然逢其邪之至,當案而止之。刺之以早,遏其入侵之路。

針之道也,吸則內針,無令气忤,靜以候留,勿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气爲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气(謂邪在脈中之大也)皆出,故命曰瀉。

不足者補之。補則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堆而案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气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補。

 

52

《太始.己乙》

2009年05月02日 星期六 06:47

己乙

       夫形爲邪之所客,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進而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進而入舍絡脈,留而不去。進而入舍經脈,留而不去。其寒溫之候,未能相得。至則苦,不至則已矣。其來也,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時隱時現,故不常在 。

      故曰方其來也,必案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瀉之。

      眞炁者,清气也。經气(气火)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故師言:候邪不審其至,大气已過,瀉之則眞气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也。是此,則謂不捕其邪,反誅無罪。邪彌猖獗,而病彌畜積矣。

       其過不可隨,其往不可追。隨則失其治,而反從其邪。追之不及邪,而瀉眞气也。

        經曰:若微風動毫之可覺者,邪之至而易知。待邪至,時而發針瀉之也。若先若後者,血气(气火)已虛,其病不可下。

       故師言:“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者,扣之而不發”,此之謂也。

53

《太始.己丙》

2009年05月08日 星期五 07:00

己丙

       經曰:所謂瀉者,攻其邪也。疾出以去盛邪之血,而復其眞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泄氣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矣。

       若付(髟付)。賊邪與眞气營血之所合也微,波隴不起。則審循三部九候,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多及相減者,審期病臟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知三部九侯,則大小滑澀、浮沉遲數頪矣”。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及病脈之處。雖有邪氣太過而至,不能知其邪。不知其邪,則至工莫能禁誅賊邪。若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眞不可復。用實爲虛,以邪爲眞。用針無義,反爲气賊。奪人正气(气火),以從爲逆。榮衛散亂,眞气流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長久。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心。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分而瀉之,其病立已。

       師言:道之志一,工之志專,學之志虔,用之志誠。無一不果,無專不功,無虔不就,無誠不精。

故聖人立言,以勸其誠者,不因我而誤人也。月之皎皎,因其明也,日之熙熙,以其光也。醫之爲道,可不慎乎?

       且夫,用鍼之道,灋天則地,以合天光。必候日月星辰之气,四時八正之龢寧定,乃刺之也。

經曰:天溫日明,則人淖澤,而衛气(气火)浮於肉腠。故血易瀉,而气易行。天日蔭隱,則人血凝泣,而衛气(气火)沉。月始生,則血气(气火)始精,而衛气(气火)始行。月郭滿,則血气(气火)實,而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而經絡虛。衛气(气火)去,而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气(气火)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空無治。此得時而調也。

       故月虛而瀉,是謂減虛。月滿而補,血气(气火)揚溢。經有留血,命曰重實。月空而治,是謂亂經。此陰陽相錯,眞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也。

54

《太始.己丁》

2009年05月11日 星期一 07:23

己丁

師曰:天气不清,則霧露蒙蒙。外有所滯,則其心悶悶,缺缺以迷茫。天旱,則人气燥,而流毒生。天澇,則人氣鬱,而中灼滿,而疫氣蠢。陽苦,則夜無眠。陰苦,則晝以息,此天地氣之擾人也。陽剥於陰,則多夢而不實。陰剥於陽,則嗜睡而不清。臟實、則气壅,臟虛、則身弱不持。腑虛气虛,腑盛气盛。

故畏寒而肢冷者,寒傷於陽,火之衰也。畏熱而肢節苦熱者,陰虛而風動之,陰不勝也。燥風者,陽不固也。畏濕者,腸胃淫也。易地而病者,陽不及也。遷而身彊者,去太過也。身弱而易苦者,是謂天服,久則自安也。是謂常气,亦曰天常。

天常者,天道自然之常也。經曰: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經脈所在,以時調之也。不若勿觸冒八風之虛邪,動傷眞炁,避而勿犯也。故曰:“聖人之避邪,如避矢石”,以其傷气(气火)也。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邪,‘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良工知以候時救之,邪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師曰:八正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之所龢,以治正气(气火)也。

八風者,立春艮,東北凶風也,春風震,東方嬰風也,立夏巽,東南弱風也,夏至離,南方大弱風也,立秋坤,西南謀風也,秋風兌,西方剛風也,立冬乾,西北折風也,冬至坎,北方大剛風也。

八邪者,虛邪傷乎肩頸,風邪傷乎肝,(血虛)陽邪幹乎心,(氣鬱)陰邪併於腦,燥邪傷乎脾,暑邪傷乎肺,濕邪傷乎腎,火邪傷乎膽,寒邪傷乎腎與骨。實邪傷乎气。

故人膽气虛,則風邪傷乎肩頸肝膽。肝膽虛,則實邪併,上幹心肺則鬱抑。鬱而神抑,則陰邪併於陽,而心志不明。鬱而抑質,則氣血瘀滯,而肢節不利。氣滯,則血虛。血虛,則陽邪幹心而上冒,頭悶重。血瘀,則气困。气困,則陰盛而满。

氣鬱於中者,賊風併乎經,發於心。發乎心,則燥邪併陰,而傷於脾胃。脾胃之陽虛,暑傷肺。故脾胃實,則濕傷腎,而腰背苦。

濕太過,而反剋其肺。不及,則腸中淫氣有餘。土燥、則不生木,而反求其肺。肺气壅,則病(病上水下火)濕爲患。土王而陽道塞,陽明王而交通阻。寒土不生其子,而反動風寒之邪。燥金受制也,反生所伐。伐爲所動,則火動生風。內邪之動,外賊自幹。

濕土遭水,而生蠱脹。濕土逢火,幹腎而爲白濁。燥土逢金,傷暑。濕邪風動,刑心。燥土逢火,而金畜於水。寒土見金,其生癳癧。無火,則金寒。金寒水冷,水冷精寒不生。太陽不滋乎石土,肝失陽龢兮不育。土實木枯則血阻,水寒田冷衛不生。此天地之道,其舆人病者也。

 

 

55《太始,己戊》上

2009年05月14日 星期四 10:43

己戊

師言:三般不識,焉明陰陽盛衰?五行不明,安知臟腑之生剋?從來一生唯二,二生三,二分四路,三絡六經也。故有一,則存二生三,三生萬物。其有二,則存四生六,六生邪象;此天地之淫所奉也。

甲少陽,乙厥陰,丙壬太陽,丁癸少陰,戊庚陽明,巳辛太陰,此幹之主六經也。

子者,膽也。丑者,肝也。寅者,肺也。卯者,大腸也。辰者,胃也。巳者,脾也。午者,心也。未者,小腸也。申者,膀胱也。酉者,腎也。戌者,膻中也。亥者,三焦也。此支之應象,而乘其生龢者也。

腎者,子也。脾者,丑也。膽者,寅也。肝者,卯也。胃者,辰也。三焦小腸者,巳也。心者,午也。气海精宮,者未也。大腸者,申也。肺者,酉也。膻中命門者,戌也。膀胱者,亥也。此支之所注,而應者也。

甲首,乙喉,丙肩,丁心。戊腰,已肋,庚腹,辛背,壬足膝,癸骨,此幹之應諸象者也。

故曰:‘相生相淩,搏則爲害’。卯與午,午與未,未與申,酉輿子,戌與未,亥與卯,子與寅之苦刑是也。
    ‘相對衝龢,功乎成生’。子見午,卯見酉,寅見申,巳見亥,辰見戌,丑見未是也。

‘生成太過,反而刑破’。甲及丙,乙及丁,丙及戌,丁及己,戊及庚,己及辛,庚及壬,辛及癸,壬及甲,癸及乙是也。

‘制而無功,反爲生合’。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是也。故甲己合,土生矣。乙庚合,金生矣。丁壬合,木生矣。丙辛合,水生矣。戊癸合,火生矣。

支有其制,見制爲合’。子見巳,卯見未,丑見亥,寅見戌,辰見子,巳見申,午見酉,未見子,申見寅,酉見卯,戌見未,亥見午是也。

56《太始.己戊》下

2009年05月26日 星期二 07:35

故五行之用也,勝之則病。勝者,太過也。太過者,气之所淩也。故人有本病,不輯(氣下火)之者,以其用太過矣。太過之用,則不病也。人有本不病,而(石火)之者,以其耗不及也。本不及而用之者,惡不病者乎。

       故先聖立言,爲後來者師。以其心至微,其察至神者也。

       師曰:水凝金寒,其陽龢之受蔽也。火炎土燥,陰滋爲其所隔也。風冷地封,陽龢之气爲其所阻。燥火臨者,寒水不溫。輯(氣下火)濕聚也,風蕭木土。

       木者,火神牝母。水者,木气(气下精)荄元。震陽生火,雷動則火煊。酉元生水,無火不流。火生巽地,無風不發。風行地上,脾傷不滋。火剋金緣木生,土剋水因火化。木見火而焦灼,水不滋木。火見土而焦燥,水涸不昇。土制水生金,寒傷不應。水剋火而生木,風起不用也。

       木傷土而金重塞,苦無水濟。火入金而水聚,瀉木則痊。土困水則木王無傷,金伐木則火烈不懼。水生木而逢金制,女弗能母。金生水而受土制,男不成嗣。水見風湧耳聾,火逢邪而目瞽。

       土燥金濕,逢王木而瘋狂,內積邪火而外傷風。水鬱木漂,見土重悶火,癔癲感乎外引。木火見金,傷源怒至。故肝肺見而凶頑,胃見腎而心多苦水。木土食停,土水滯利。金木見而頭鳴,土金乳癰,水土時逢天癸。土火心塞,火金見風胷痺。此五行相見之苦樂也。

       且乾腦離血,坤肉震筋,坎髓巽气,艮骨兌膚,此身中之象也。

        艮鼻離目,坎耳兌口,震聲巽齒,乾額坎頷,此面王之象也。

       是以聖人立言,授教立灋。有心之者,記之以書。

 

57

《太始.己己》

2009年05月29日 星期五 06:34

己己

       師曰:風動於燥,則頃陽無以宣龢。風動於寒,則寒中氣以索骨。風動水於暑,則潮熱四佈不禁。風動於濕,則邪氣四布,煩懣而肤腠酸楚。風動於火,則内熱凝滯,陰毒內結。風動於陽,則營衛受幹。風傳於陰,則臟气(气火)薄粘。

       故外衛受邪所幹,則動乎陽而搏乎膽。膽受幹,則上冒於顛。

       故風幹乎皮毛,而傳於肺。肺剋入少陽,是以苦頭痛頸項也。灋以刺之絡脈,愈。

       經曰:知其日之寒溫,月之虛盈,以候气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形,气,營,衛,之不形。則,工者獨知之。是觀其冥之所能也,冥者,滌除有知,而靜極玄覽,心神明悟焉。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之浮沉,曑伍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不形於外,故曰觀其冥冥焉。通於无窮者,可以傳之後世也。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食之無味,窈窈冥冥,若神髣髴,與之遊也。

       虛邪者,八節風邪之气也。邪者,身形苦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气,盡調不測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以成,故其以敗。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經言:‘瀉必用其方’,方者,以其气方盛也,以其月方滿也,以其日方溫也,以其身方定也,以其息方吸而內鍼,及復其候方吸而轉鍼,乃復其方呼而除引鍼。故曰瀉必用其方,其气而行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故圓與方,非鍼也。

師言: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氣血之盛衰。血气(气火)者,人之生,形之神矣,不可不謹而養也。何謂也?其神智通悟,其形診可觀也。

 

58《太始.己庚》

2009年06月04日 星期四 05:32

隱我之有形,誠之入矣。入乎於其病,其病之行見也。以求其病,以索其根。目冥冥,捫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

知其所以然,知其其所以然也。反之,案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者,言其不可爲據也。

 冥而不見,內臟有其象。故診以索其經, 髣髴於前,案而不得,不可以爲之期準也。

       故察其病,之所以當慎。案其病,之所以必眞。得其其所以然也,遏絕其病。病之在陽與陰,診之有所不同,靜內之,自有所通。

       故陰與陽,不可揣度而已。當從以察之三部九候,待其所至,急內鍼以出其邪也。神者,專心啓誠,以用神之微密也。

       心神內蘊,如昏如昧。使神其融乎於志,致神識之清明。則慧悟,而心開目明。心開目明,而獨悟其眞。口弗可以言,而心眼昭然。若雲之隨風;豁然而捲,洞悉其苦,是言會之以神也。

故言神者,乃不可以神待,而至極之致神者也。以三部九候經脈,爲之本源,則可以通神悟之妙用,若博識之見,則失其純,而去眞彌遠矣!

 

 

P9

59 《太始.己辛》

2009年06月10日 星期三 06:57

己辛

       經曰:欲,知皮部諸經脈行止所主者,則諸經脈之皮部可知。陽明之陽,名曰害蜚,手足陽明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赤黃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往來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手足少陽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其色青痛,黑痺,赤黃多熱,多白則寒。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也。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手足太陽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其色青痛黑痺,黃赤多熱,多白則寒。絡盛則入客於經,故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手足少陰皆同。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脈也。其色青痛黑痺,黃赤多熱,多白則寒。其入經也,從陽部注入於經,其出者,從陰注於骨。

       厥陰之陰,名曰害肩,手足厥陰同灋。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厥陰之脈也。其色青痛黑痺,黃赤多熱,多白則寒。其入經也,從陽部入注於經,其出者,從陰注於骨。

       太陰之陰,名曰關螫,手足太陰同灋。視其部中,有浮洛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視者,日之出入事也。

60《太始.己壬》

2009年06月16日 星期二 06:57

 

己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