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香疏影 | 对谈:梅花的历代笔墨传承

 格格巫 2018-08-19


梅花的历代传承有“文事”也有“艺事”。梅花的“文事”早于“艺事”,而真正的咏梅文学起于魏晋卓尔不群的士大夫。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有《梅花落》传世,诗中已经突出梅花“问君何独然”的孤高气质。有了文学的铺垫,画梅的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画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河南洛阳西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砖上就已有梅花禽鸟并置的图案组合。



画史上可考的画梅图是南朝名家张僧繇《咏梅图》,曾记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惜乎不传。


而现存最早的画梅作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黄筌的《竹梅寒雀图》。图中所绘梅花枝横逸出、精研富丽,属于典型的“宫梅”一路,而各色禽鸟围绕梅竹或栖或落,生意盎然。


隋代之后,大唐气质不是梅而是牡丹,所以尽管有煌煌“唐诗”文事之盛,尽管李白、杜甫、白居易、李义山等一代名家皆有咏梅之佳句,但就梅一节,却都落在了宋初林逋之后。林逋的《山园小梅》清冷幽淡,闲静浑远,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是写尽梅花的绝代风姿,几令后代文人才尽。其后北宋诗人王淇叹曰“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北宋· 佚名  花卉四段  局部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不同,唐之梅和宋之梅也不同,宫中之梅与村野之梅也不同,自林逋开始,宋后文人对梅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之梅是与故乡的比兴与联想,是故乡之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到王安石之梅则已经是自拟了。徽宗赵佶一代庸主却是千古文心,徽宗笔下梅花尽自是“宫梅”富丽一路,却是文心秀质。扬无咎梅花继承华光和尚墨梅技法,发展出“瘦劲清冷”一路,被赵佶戏称为“村梅”。自此“宫梅”、“村梅”成为画梅发展和而不同的两条路。而自宋之后,梅花也突破了芳菲物色之审美,突破格物致知之物理形似,与兰、竹、菊、荷一道成为历代文人铮铮风骨的精神象征。


元·吴镇  墨梅图卷  局部  纸本水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代文强武弱,气质近梅,清高自傲却“零落成泥碾作尘”丧国于蒙元铁蹄,只有其香如故,余绪影响其后几百年,元代画梅名家钱选、赵孟頫、吴镇各有发展但不出其大概。之后,王冕横空出世,一变其清冷之调,发展出“密梅”风格的勃勃生机。


生于其时,得于其势,就画梅一节,宋元几乎尽其意。宋元文人受宋儒影响,重在养心,文人于画一途,即是元代倪瓒所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宋元之梅,梅人合一。


其后画梅,明代陈录、唐寅诸人亦步亦趋无咎、元章之后,鲜见出世者。后又有若徐渭一变大写意,失之放,有近代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失之刚,绝少无咎以柔见刚、阴阳合济之平衡,也少元章疏密得当、收放自如之生气。


元  王冕  墨梅图  纸本水墨
50.9x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津门霍师春阳花鸟名家,画梅凭己意写出,绝不同俗,气质近于宋元,更难得是胸中学养与见识。看了我这个“画梅”选题,霍师谦和一笑,说:“画梅其实是写梅,看到的是笔下写出的清气,看不到的是胸中学问和情怀。”今夕何夕,当今社会早已不是宋元,难得有人谈到学问、养心与情怀。少俨是老友,学于霍门掇为高足,年少得意,煮酒论画百无禁忌,每每有惊人见识,发别人之不敢发,即使与老师意见相左,也是“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唯其如此,才见性情。古人闻梅香可以下酒,其实真性情也可以下酒。今夕何夕,得与霍师、赵师谈梅佐酒,我见识愚钝几乎如夏虫,但梅花冰清玉洁,与梅花言冰,方不辱霍师赵师谈及的一篇好文章。



画梅的演变脉络


季英伦(以下简称季):霍老师、少俨,开篇及意,既然我们谈画梅的历代演变,如果以时间为顺序,我们可以先排列下“梅画”的传承中几个重要的人物、重要作品,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主题。


霍春阳(以下简称霍):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是杨无咎,他是墨梅派开创性的人物,尽管有人提出他继承仲仁和尚,但毕竟释仲仁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画论画,第一个应该算扬无咎。第二是元代王冕。尽管在王冕之前的赵孟坚、钱选、赵孟頫、吴镇也是画梅高手,但技法格调整体还属于扬无咎系统,不出其大略。王冕在技法上也受扬无咎影响,但整个格调却变了,发展出了“密梅”风格,与扬无咎的“清瘦”格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之后的陈录、王谦等人受王冕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明代陈录无论是技法还是图式几乎就是在学王冕。其后,明代的沈周、唐寅也有梅花画得不错,但大致不出无咎、元章范畴。


 元·王冕  幽谷先春图  纸本水墨
27.8cm×2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季:再后来的金农和昌硕呢。


霍:金农的整体气息还是不出杨王二人,他以金石书法入画,在笔法上有变化,但格调不算高。在画梅的笔法上昌硕变化最大,但我个人感觉对于梅花失之霸悍。


季:少俨,您的看法呢。


赵少俨(以下简称赵):我基本上同意霍老师的看法,应该说墨梅一路,首先形成格调的就是扬无咎,其后基本气息不出其大略。但我要补充两个人:一是赵佶,一是徐渭。赵佶就不用说了,皇帝虽然没当好,但却是个风流千古的艺术家,他的梅花虽说是“宫梅”一路,却不止工丽,其文心秀质;关于徐渭,我认为他对后来大写意梅花有开创之功,纵横恣肆,全凭天才。他画梅花那股气,贯通爽利,是之前扬无咎、王冕所没有的。


宋·扬无咎  墨梅图  (局部)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霍:少俨补充的对。赵佶的梅花用笔与他的瘦金体一脉相承,他的梅干富丽中带清瘦文气,实是得益于他的书法。他戏称扬无咎梅花为“村梅”,这才发展了画梅史上的两个路子“宫梅”和“村梅”,实际上,他画“宫梅”中的书法用笔与“村梅”的梅干的书法用笔类似,所以,他“宫梅”中的文气和书卷气冲淡了皇家富贵的俗气。如果不以画论,实际上,画梅品格的形成还得益于林逋,不娶不仕终老孤山,实在是梅人合一。另外,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也值得一提,其“遥山抹云”、“暮鸟投林”等以意象的方式总结了梅花的多种形态及画面的经营方式,对于画梅的传承与发展有普及之功。


赵:对。如此追溯的话,还有苏轼。他提出了梅格的概念,将梅的品性寄于孤高,这是超脱于技法之外的。


宋·扬无咎  墨梅图  (局部)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宫梅”到“村梅”


季:刚才霍老师提到了宋代画梅的两个方向,简单评价了赵佶的梅花,也请评价下扬无咎的梅花,如何理解宋徽宗所谓的“村梅”呢?这是不是代表了当时对梅花的审美在发生变化?


霍:我认为赵佶很厉害的,他的梅花得益于他的书法。你看他在梅花里面的勾线,书意笔意非常足,线条硬而有弹性,里面充满了内涵和生机,非常耐读。他的作品不单纯是自然主义,有很多发自“心源”。他应该是经过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顿悟,不动声色不着痕迹,但极有内涵。宋徽宗赵佶称扬无咎梅花为“村梅”,应该是当时两种审美的碰撞。从宋徽宗的角度,“村梅”有两个解读:一是说他比较朴素,这是从好的方面解读;另一个是,从枝干上看他的书法用笔不足,心源的东西比较少,缺少书意与文气,比较直白,不耐读。这样就造成厚重不够,比较薄不够绵。


清· 金农  梅花图册页  纸本水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季:从宋徽宗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另外一种审美。但如果单纯从画梅的历史发展来看,如何看待杨无咎的开创性。


霍:谈杨无咎的开创性首先是在境界上,他开创了有别于“宫梅”一路的墨梅境界,朴实自然、平淡天真,这是他的画梅的长处。其次呢,在技法上,完全摆脱了勾线皴染的工笔技法,梅干用飞白写出,已经有了明显的意笔,应该说他开创了小写意画梅的新篇章。其后,很多画梅名家都是从他这儿吸收营养并加以完善,甚至,我看倪瓒后来的树干,也受到扬无咎的影响。



赵:对,他俩的树干都有萧条清冷之境。杨无咎画梅在技法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圈花法。他用墨笔圈瓣勾花,两三笔即见其精神,细笔中锋,清淡传神,与院体“宫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李公麟白描法的功力。我认为扬无咎梅花最大的特色是朴素,把握了梅的清瘦本质和孤高气质,与后来金农“肉肉”的梅干形成鲜明对比,格调更加雅致。看他的《四梅图》,非常经典,构图简单自然,不装不饰,随手取自然界一枝,老干用飞白见沧桑萧条,嫩枝用水恰到好处见虚灵空妙,开合之间自有用心经营的妙处。


清· 金农  梅花图册页  纸本水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季:一般来讲,有开创之功,往往就有不足之处。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扬无咎的梅花有哪些不足呢?


霍:如何评价一幅画或者一个画家,历代画论各种识见纷繁复杂。评论一位画家的作品要站在他的时代角度,从杨无咎所处的时代来看,东坡一言可破天机,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好的作品不但要看到笔墨,而且要看到画家的思考,这也正是宋代开始注重文人情怀的作品要求。所以说要“外师造化”,但更重要的是“中得心源”。从扬无咎画梅来看,他的梅花格调是很高的,技法上也有自己的独创,中锋勾花,在勾线的过程中有轻重、提按、虚实之变化,画得空灵传神,这都延续到了后来的王冕,这是他的优点。但自然的、写生的状态多了些,在枝干中缺少书法用笔,文人化的心源思考少了些,发展到王冕,就比他成熟多了。


赵:这是画梅发展过程中没办法的事情,但我还是喜欢扬无咎的这种朴素自然的本质,这个我和霍老师还是有异议的。扬无咎没有以墨戏的心态去表达梅花,而是从自然的梅花形态中总结出精神化的审美之格。


清·石涛  图册十二开之梅花  纸本水墨


季:再说回“宫梅”,马远马麟父子都是画梅高手,有多幅作品流传。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层叠冰绡图》是马麟存世名作,应该可以看作是与扬无咎同时代“宫梅”的代表作了吧。

赵:这幅作品尽管是“宫梅”,但其“清瘦”与扬无咎画梅气息无二,可以看出“宫梅”与“村梅”在对梅的审美上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霍:对,马麟这幅真是筋骨铮铮,瘦硬如屈铁,内涵很多,充满了清气,并且气场很足,俯仰两枝足以撑起满满的画面。这正是对于梅“格”的把握,一个时代的“格”有着一个时代的一致性。



从“疏梅”到“密梅”


季:从画梅的高度来讲,赵佶、扬无咎之后,就是王冕了。而画梅进入元代以后,似乎“宫梅”一路销声匿迹,而“村梅”则一路随着文人画的发展愈加兴盛。


霍:这与整个时代氛围有关系。以元代宋,鼎革之变,蒙古贵族统治了中国,他们本就是蛮猛之族,文化艺术修养远远不及两宋。“宫梅”本是宫廷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没落了。而传统文人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进阶机会,自然寄情山水梅竹,以清寒之气消胸中块垒,墨梅一路兴旺发达也不足为奇了。


赵:元代赵孟頫也是一个开创性人物,如果之前绘画的书法用笔出于自发,至赵孟頫则是出于自觉了。他提出“书画同源”的主张,强调书法入画,将书法用笔提高到了独立的审美范畴,对于梅兰竹为主的“四君子”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霍:对。元代四君子画里面,墨竹最为盛行,因为其最符合书法用笔,但能画梅花的也不少。




季:请列举几个,略做点评。从宋入元,墨梅在审美和技法上都有哪些转变。


霍:钱选、赵孟頫、吴镇自然都是大家。但说画梅在元代最重要的发展还是由王冕完成的。王冕对墨梅的发展首先是构图上,宋代无论“宫梅”还是“村梅”都是折枝梅,取一枝入画,疏枝清寒,到王冕首先发展出“密梅”风格,构图以密取胜,枝干穿插繁而不乱,千丛万簇繁而有韵,生气勃勃而风神绰约,虚虚实实,而疏密得当。至此,画梅之气息大变。


宋  赵佶  五色鹦鹉图  绢本  53.3x125.1cm


季: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扬无咎是“隐士梅”,王冕则是“志士梅”。“隐士梅”是孤世自傲独善其身,“志士梅”则是不平则鸣生气勃发。


赵:王冕的技法确实要比扬无咎成熟的多。但是,霍老师,我总感觉王冕在刻意炫技,您仔细看,他在花的画法上明显有了装饰,在圈完后,在头部明显强化了一下。


霍:对,他在圈花的时候,收笔前有一个按的动作。整体说来,他的技法比较全面,花有圈花法、没骨法,也有双钩法。上海博物馆藏的《墨梅图》是他“密梅”的经典之作,梅枝倒挂,枝条伸展交错,一反扬无咎以来清寒孤傲的气息,这就是他的开创性。上面的题款诗也很好,其中一首:“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成为与林逋齐名的梅花绝唱。


宋  马麟  雪梅图页  30x31cm


季:从扬无咎开始至王冕终,自此,宋元梅花之意笼罩后世几百年。不考虑纵向的时间轴因素,来个关公战秦琼,如果我们横向对比两个人的梅画高度呢?


霍:扬无咎和王冕是画梅里面的王牌军,王冕是继扬无咎之后又一个高峰,后世画梅几无人能超越。如果非要把两个人比较一下,我认为还是王冕更高一些。为什么?除去技法层面,我认为王冕的梅花从造型上、立意上“中得心源”的体悟更多一些。你看王冕的画,不管多满,却条理特别清楚,一点不乱,画面非常和谐平静,你看他整个枝干里面没有一笔重墨,气氛宁静,清气扑面而来,这是在笔墨之外的一种感觉。


赵:霍老师,这点我又和您不同。我认为王冕高就高在技术成熟全面,但整体而言扬无咎格调更高,一点不做作,王冕还是有点炫技。再有,您看他的画面里面,加了苔点,为什么加苔点?是为了丰富内容,为了协助支撑画面,但你看扬无咎就干干净净一点苔点都没加。



霍:另外,你看王冕的细节处理更灵敏,在嫩枝尖端处理很空灵,收笔收的好。


赵:巧是王冕巧,朴还是扬无咎朴。


霍:王冕的梅还是表达心性的体悟多。


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君子和而不同,呵呵,二位各自保留看法好了。王冕之前的两位画梅大家钱选和吴镇,二位怎么看。


霍:钱选是多面手,画梅只是其一,元初与赵孟頫等并称为“吴兴八俊”,学识渊博,据说赵孟頫都要和他问学。钱选画梅,气息还是扬无咎一路,兼有文人画的笔法和意象,但因为钱选设色清雅,画青绿山水犹如梦幻仙境,在画梅上,枝干先勾线后皴染,所以也有说他画梅有“黄筌之变,色盛”。你看他的画面,文静淡泊,没有剑拔弩张,不较劲,有内在的力量,且柔中有刚,力量内在,笔墨不张扬而为我所用,很平和,很舒服。


赵:对,钱选也是隐士。从画面上看,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笔墨情感控制的都恰当好处,不外溢但也不弱。


明  陈录  烟笼玉树图轴  绢本  137.5x65.4cm


季:钱选画面恬静而不苦,没有一般隐士所流露出来的哀怨忧伤。


霍:他的心态更博大,不尖刻,不锐利,不使劲,自然而然,绵里藏针而有力量。


季:天地之间一草亭,包容性强。吴镇呢,他可是号称“梅道人”的。


霍:辽宁博物馆有吴镇的《墨梅卷》可代表他画梅的高度。吴镇画梅形简意浓,笔力苍劲,圈花法出自扬无咎但寥寥几笔写出。你看《墨梅卷》的枝干写法,也出自扬无咎,功力很厚,飞白苍劲,风骨凛凛,落落大方,书意笔意俱浓,画面很厚,格调凝重。


赵:这才是逸气写梅,心神相应,眼动手动,节奏感,韵律感,一下全出来了。笔意入木三分,风骨凛凛,虽似墨戏,实是功夫。


明  陈淳  梅花水仙图轴  纸本  72.8x35cm



从“小写意梅”到“大写意梅”


季:元不过百年,之后很快就是明了。我们先来说说徐渭吧,少俨似乎对徐渭很看重。


赵:徐渭实在是个天才。现在他以画名传,其实画画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什么?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作幕僚,参赞平倭。现在说他是个大画家,而他的真正功业是军事家,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成就。沙场秋点兵,只有为将的气势,才能使得了长虹贯气的大刀,徐渭的毛笔就是一杆大刀,纵横豪阔,不拘小节。所以,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徐渭能发展出大写意的绘画技法。说远了,好吧,说徐渭的梅花。霍老师,我认为徐渭的格调要比陈淳高,你看这幅大写意梅花,其实他画得很认真,你看他的笔墨组织关系,放的开,收的住。



霍:对,笔力很强,梅梢如刀刻出,充满了金石气,速度感出来了,气贯长虹。但还是略显有些霸气,这估计也和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系。


季:从徐渭开始,大写意梅开始登堂亮相,成为画梅发展的另一分支。大写意梅花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扬州八怪和之后海派的吴昌硕。


赵:感觉从明开始,画梅有了很大的墨戏成分,不像宋元那么虔诚了。


霍:对,真正有高度画梅作品几乎没了。


赵:横向比还是不断有画梅名家出现,但纵向比,如何和宋元比呢?八大、石涛尚可一说,扬州八怪能提起来又有哪个呢?吴昌硕的梅花,尽自有突破,但失去梅花柔中见刚的本性,一味的刚强霸悍,那是梅花中的“女汉子”。


季:“女汉子”一语用的妙,昌硕老梅花还是好的,我们别招骂吧。我们再挑几个点评一下吧,说说沈周,唐寅,陈老莲吧。


宋 杨无咎 雪梅图卷  绢本  27x64.2cm


霍:沈周花鸟画其实成就很高,可惜被山水画名所掩,他梅花传世不多,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花鸟画成就比山水画高。他下笔有力量,用笔圆厚,厚重中带拙意,他画梅的枝干如石头,不见燥气。当然和钱选比,钱选的梅花更文静。


赵:唐伯虎的梅花也不多见。藏于故宫博物馆的这一幅《墨梅图》,个人感觉平平,无论从构图、技法还是格调实在没有出众的地方,应该是一幅中平之作,大概是画以人传。


季:陈洪绶呢?工细一路自宋后,钱选画梅似乎略近其意,之后再数就是陈洪绶了吧。


赵:很多人喜欢陈洪绶,认为其格调高古,但我真是不认同,我认为他的高古有些刻意,不客气的讲,是故作高古,偏意求怪。你看画枝干时下笔的线条笔力和沈周比比如何?看他圈花和王冕比比如何?高下立判。他应该很可惜,是走偏了的一路人。



本文节选自《一画》第九卷“植之君子”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