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10月14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方式,以具体案例系统性梳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
8月18日至10月14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方式,以具体案例系统性梳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左四:陈植。陈植家属供图。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左二:林徽因;右一:陈植。陈植家属供图。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左至右:童寯,过元熙,陈植。童寯家属供图。 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始萌发。以上海为代表的开埠城市,经济、文化诸领域齐头并进,城市化、缙绅化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建筑的实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与此同时,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引入中国,大量建筑设计人才相继涌现。近百年前负笈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建筑师”(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二十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者)正是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学成归国,为中国建筑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与都市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宾夕法尼亚大学海登楼绘图教室,摄于1910年代后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供图。 ▲梁思成,立面设计,1926年约翰·斯图尔森纪念奖学金竞赛,参赛作品,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20年代末期)。 ▲童寯,建筑构造课程作业,1925年12月13日。童寯家属供图。 ▲陈植,市政厅沿帕克大道立面处理,1927年沃特·柯普纪念竞赛一等奖参赛作品。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27年代末期)。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集体照,后排左二:童寯。童寯家属供图。 展览将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建筑系的布扎(Beaux-Arts)教育为起点,展现“第一代建筑师”的海外经历与归国成就,聚焦他们在建筑实践、教育体系、学术刊物、都市规划等各领域的贡献。 ▲ 童寯,愚园平面图,1930年代。童寯家属供图。 ▲梁思成,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1930年代。梁思成家属供图。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约1948。哈雄文家属供图。 ▲《中国建筑》创刊号,1931年中国建筑师学会出版。 ▲中国建筑师学会全体会员合影,第二排左一:范文照;第二排左三:陈植;第二排左四:赵深;最后一排左二:童寯;最后一排右二:杨廷宝。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第1卷第1期,193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