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何园

 杏坛归客 2018-08-19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园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历史上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很多;目前,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何园距离我们住宿的东来客栈也不算远,客栈的工作人员说,从这里打车到何园只需一个起步价(扬州出租车起步价9元)。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何园全园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片石山房在东园南面,园居院落则被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包围。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从何园的东大门入园,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后花园(东园)。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眼前的是牡丹厅,因迎面山墙上嵌有“风吹牡丹”的砖雕而得名。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沿着青砖铺就的路向前走就见到了船厅。在东园的所有建筑群中,船厅是最精致的,整座厅形似船形,厅周围以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旁抱柱上有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是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贴壁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园中的亭台楼榭不规则地散落分布于或人造或依地貌而成的山水之间,采用的是自然法,取天人合一之意境。何园的建筑布局,不仅深谙中国园林的山水境界,同时也有观念的创新。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与何园紧相毗邻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于1989年复修,门楣上的“片石山房”系移用石涛墨迹。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烟花三月陪父亲南方游纪行(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