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T不再重要》

 长沙7喜 2018-08-19

王煜全老师说,活在未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活在短期的未来,即把你的能力、资源和信用最大化变现的未来,考验的是你对应用的理解。

第二种是活在中期的未来,想方设法将注意力投入到能换取更大势能的未来,考验的是你对技术的理解。

第三种是活在长期的未来,是构建自己的能力、资源和信用优势的未来,考验的是你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至高点——云计算》是一本有关长期未来的书,本书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革命,这些角度包括:

①对比信息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异同,从中发现信息产业逐步走向集约化的趋势。

②从供应端的发展来理解这次技术革命。

③从需求端的发展来理解这次信息革命。

本书前半部分重点从供应端来理解“信息革命”,后半部分重点从需求端的视角来理解信息革命带来的影响。


读完本书,我们对一个长期的未来、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或许会从思想、视野和行动上做出更为积极的该表和准备,今天的这些改变和准备,或许能为自己接下来5年、10年、20年的生活和命运带来一些积极且巨大的改变。


我的收获:



三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核心,解决了力量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普及为核心,解决了距离问题,使得高度协同的大规模生产变为可能,进一步提升了人类处理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信息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更多是关于能量和物质的革命,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层面的革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等,是这场革命的重要组成。



新事物的扩散规律。

电力的普及,是工程上各种突破累积的结果,更是社会需求推动的结果,是多种正向循环相互强化的作用。


更大电厂的规模优势之一是使得用电成本下降,使得其他用电方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服务,从而迅速积累客户扩大规模,规模的扩大又使得成本急剧降低,成本降低又将更多的用户纳入这个系统。


 很多通用技术的扩张,首先是在企业中进行的,然后再蔓延到社会普通大众生活中,这是一个从需求最强烈最刚性的地方慢慢扩散到需求不那么强烈的地方的过程。


不单单是技术,新产品的扩张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战略节奏》说,这种供——求双方相互影响决定了一个市场的演化,这是一个从小众市场到大众市场,再到分众市场,最后到杂货市场的过程。


王煜全老师说,一个技术的扩散大致要经过技术、产品、市场、社会和扩散这五个阶段。


这背后的推动力包括:

A、产品方。

技术供应方的技术在稳定性方面逐渐完善,使得需求方逐渐放下对新技术的担心,放弃自己的方案,接纳新方案。

B、用户方。

企业间的军备竞赛,用这种技术不代表你能建立优势,但不用这种技术你一定会有很大的劣势。

 

先进科技最开始进入企业界,企业界进行先进科技的军备竞赛,反过来推动先进科技的提供商扩大市场和影响力,进而吸入更多用户,摊低成本,吸入更多用户……先商用,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然后进入民用,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先分散化,然后再集中化,这也是一个规律。



 爱迪生的电力系统和互联网的统一路径——从分散到集中。

一开始爱迪生想要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卖给企业主,而英萨尔则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供电系统,卖服务,而不是卖整套系统,卖墙上的孔,而不是卖电钻……买了整套系统的企业将会面临固定投资、设备维护成本、设备更新换代等问题,而中央供电系统则省去了这些麻烦和风险,因此,取代爱迪生的方案是必然事件,而在一开始,企业主们都认为自己建设自己的发电系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自己的把控力更强,把供电寄托在别人身上好像会很不安全,至少在这种安全和稳定性尚未得到验证之前,大量企业还是会自建供电系统。


互联网将所有电脑合并为一个公用电脑,算力、储存和传输等等都会越来越集中化,分散设备的软硬件性能提升将变得不那么必要,这部分性能将由公共电脑支撑。


我们自己所用的电脑,其实就是一些功能模块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互联网的作用只是用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让我们的“小电脑”和互联网这台“大电脑”融合了,互联网这台“大电脑”成了我们可以使用的电脑。


云计算时代以前,企业用于购买电脑系统所耗费的金钱越来越多,但随后会急剧下降,因为企业不需要自己建设复杂昂贵的信息处理系统了,就像电力普及的后期,大型的中央电厂取代企业自建的小型电厂一样。 


我们以为是这个社会长期基础的东西,很可能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很快就会被更新的东西取代。

 

革命性技术的早期,没有领导者,相应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想要装备这一先进技术的公司必须自己搭建整套的最小可用系统……粮食、文字、电力、信息等等都经历了由分散供应到集中供应的路径演变。



物质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装置。

“客户——服务器模式”——这是当下利用计算机工作的主要模式,一边是小型化的个人电脑,一边是公司用的公用服务器。


这是我们当下的信息传动装置,类似工厂的动力传动装置,工厂通过分工和动力传动装置使得物质处理的效率和深度得到提升,而信息处理装置也将使得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深度得到提升。

 


信息革命的深远性。

电气化强化了物质处理的能力,而信息化强化了符号处理的能力。


深刻理解“电”和“信息”革命的相同点,可以预测某些东西,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革命带来的影响……信息革命带来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一个模糊的感觉是,信息革命是比电力革命威力更大的革命,其能创造和变革的东西是“电力革命”无法比拟的,因为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信息,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就是一种信息,整个宇宙的本质和真相除了能量和物质外,更是信息,一切可信息化或虚拟化的东西都会被虚拟化,货币、音乐、书籍等等。

 

从哲学或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生命、科学设备、组织和国家的运行方式是一样的,都是能量、物质、信息的综合体,都涉及到和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前两次技术革命重点在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升级,信息革命的重点在信息处理方式的升级,前两次革命用设备和组织更高效地处理物质,需要的事工厂里的物质工人,随着复杂度的增加,光是优化组织结构已经不能应付汹涌而来的信息了,于是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工人。

 

能量—物质—信息——根据递弱代偿原理,这是一个存在度不断降低,而代偿度不断增加的存在,信息的存在度最低,因此,需要更高的代偿度来弥补,于是信息世界将会变得比物质世界和能量世界更复杂。



统一标准的内在需求。

新技术、新产品普及的时候,由于供应者太多,所以导致标准不同能统一,会出现很多不兼容的缺陷,给使用方造成不便,同时各种设备必须按照峰值需求来匹配,所以平常很多时候都会造成多余性能的闲置和浪费,这种不便会随着产业标准的确立和整合,逐渐消除。

统一行业标准可以避免不兼容,而不兼容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双输的。



内在演化逻辑。

很多技术的发展有其内生的逻辑,一旦开启一个点,这个点就会生长出很多其他的与之匹配的发明,如房子——窗户——窗帘……就像骑上一匹马,一旦骑上去就停不下来了,就像人把自己绑上一辆战车,一旦开始就下不来了

 


军备竞赛。

企业军备竞赛中,获益最大的事武器供应商。微软、甲骨文、戴尔、各种咨询公司等等,他们想当年的爱迪生一样,为企业提供信息化的武器。




云计算。

信息革命一开始信息传输速度是个大障碍,好比直流电不能传播很远一样,但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建立的大量海底光缆使得传输速度的瓶颈被打破,使得传输速度跟上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和储存能力),这样一来,所有计算机就可以共享算力和储存力了,这个过程类似交流电对直流电的拓展,算力、储存力和传输力——这三种能力被《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一书的作者成为未来社会的加速器,这三种底层的能力目前来看是没有上限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会在这三种没有上限的能力的推动下不断加速,就像当年的摩尔定律使得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一样。


互联网通过一个通用的协议将所有不同的数字信号统一了起来,使得各种型号的计算机都能联网和通讯,这是促使中央计算工程形成的一股推动力。

 

个人电脑时代将让位于下一个时代——公用运算时代,也就是云计算,云计算就像中央电厂一样,将取代掉无数企业自建的小型电厂,1943年IBM董事长说只需要5台电脑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现在看来正在变成现实。


最开始软件是需要单独买来装在电脑里的,由个人电脑本身承担软件的运行,但往后,软件是一种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东西,更往后,软件是不需要下载,不

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而是由公用计算机承担储存、算力,自己的设备只需和互联网这台超级计算机接通就行。


软件即服务、硬件即服务——就是用户不必花钱买硬件,而直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能力”,这又是一个从卖设备到卖能力的转变。……这一切,使得小公司能够拥有和大公司一样强的IT能力。


硬件虚拟化和外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一个外部商家承接自己的计算需求,但外包是用人力将业务变得更灵活、更节约,而硬件软件化是从技术层面让业务变得灵活性更高、更节约。


“云计算服务的基础层次是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在这一层面,通过虚拟化、动态化将IT 基础资源(计算、网络、存储)形成资源池。资源池即是计算能力的集合,终端用户(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计算资源,运行自己的业务系统,这种方式使用户不必自己建设这些基础设施,而只是通过对所使用资源付费即可。


在IaaS 之上是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这一层面除了提供基础计算能力,还具备了业务的开发运行环境,对于企业或终端用户而言,这一层面的服务可以为业务创新提供快速低成本的环境。

最上层是SaaS(Soft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SaaS 可以说在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已经有了,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更好的支撑。SaaS 的软件是拿来即用的,不需要用户安装,因为SaaS 真正运行在ISP 的云计算中心,SaaS 的软件升级与维护也无需终端用户参与,SaaS 是按需使用的软件,传统软件买了一般是无法退货的,而SaaS 是灵活收费的,不使用就不付费。

层次化的云计算一般也称为I-P-S 云计算,各层可独立提供云服务,下一层的架构也可以为上一层云计算提供支撑。仍以搜狗拼音为例,由大型服务器群、高速网络、存储系统等组成的IaaS 架构为内部的业务开发部门提供基础服务,而内部业务开发系统在IaaS 上构建了PaaS,并部署运行搜狗拼音应用系统,这样一个大型的系统对互联网用户而言,就是一个大规模SaaS 应用。”



大型IT公司的对比。

亚马逊的计算资源是为高峰是准备的,因此平时很多资源是闲置的,通过出租这些资源,公司可以提升自己的资金回报率。……平常,亚马逊对自己计算资源的使用率不到10%。


微软通过软件使用者统一标准的文件系统构建的网络构建其护城河,而谷歌则通过成为互联网上的公共计算机铺开了自己的网络。


谷歌通过并行计算让自己成为公用计算机,而亚马逊通过硬件虚拟化(硬件的实质是一种信号装置,因此是可以软件化的)让自己成为公用计算机。

 


廉价信息处理能力将带来哪些新应用?

廉价电力走进社会和家庭,深刻塑造了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是底层的东西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改变就越多,大变量创造大机会。

中心化的电厂建立之后,催生了很多家电产品的出现,中心化的计算工厂出现后,会催生出哪些新的应用呢?之前算力不能支撑的应用,现在可以在公用计算机的支撑下,可以出现了。

 


长期两条腿走路。

万维网是可编程的,就像你的个人电脑一样,甚至比你的个人电脑更个性化和人性化,互联网将个人的小电脑,变成了大电脑。往后,人们利用这台公用电脑的深度和能力都会进一步加强。在较长的未来,可能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自有硬件和软件,另一条腿是公用硬件和软件。

 

今后,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公用硬件和软件整合出自己的作品,这些硬件和软件都将向免费和操作简单的方向发展。

 


虚拟和现实的融合。

未来,虚拟和现实高度融合时一个趋势,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将被联网,整个现实世界都将变成一台大电脑,这些东西将扩展我们的感官、心灵。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里充满了免费或成本低廉的资源空间或生存空间,你可以在上面开展庞大的业务,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工具杠杆。

 

某些互联网平台还能汇聚一大批免费劳动力为平台做贡献,平台收获经济果实,如Facebook、谷歌、YouTube等等,互联网使得这种社会化生产爆发了,这是除软硬件外,互联网上另一个重要的资源。


互联网产生的聚集效应,使得少部分人成为受益者,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更大了,电力革命衍生出大量的需要技术含量的工种,因此导致了中产阶级的崛起,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样态,但信息革命的集中度太高,只有少数具备相关才能的数字精英才能因此受益。


如罗胖所说,任何工具的出现,都会将人劈成两半,一半是收益的,一半是因此被落下的。



 互联网对传媒和文化的底层影响逻辑之一。

从经营层面看,过去的媒体产业因为成本极大,所以就用尽量少的产品获取足够多的用户,从技术层面,过去的技术也只能提供比较有限的供应,广播的频段限制了节目的数量,商店只能存放一定数量的商品等等……


互联网大大拓宽了这种供应的人和供应的渠道,这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免费的东西一开始会部分取代掉付费的,但选择太多,就一定有大量粗制滥造,人对精美的东西总是有需求的,当被大量免费但低劣的东西淹没太久后,新鲜感一过,大量用户一定会回归精品,那怕这些精品需要付费,这或许就是得到APP能做成的一个逻辑。



反馈回路。

很小的因素,可能会演变成令人吃惊的差异和后果,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量和差异,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去深度审视,世界不是越来越平了,而是隔离更严重了,我们的社交、信息获取都会因为自己的偏好、人工智能等因素变得狭窄化,互联网会变成一个敏感的反馈回路,将我们的喜好用放大的形式回馈给我们。


 

 云计算和大数据。

运计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央电厂,而大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力。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接下来这个时代有关信息处理影响最大的两个关键概念,云计算代表从小电脑到大电脑,大数据则是整个社会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升级……


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系统维持均衡的关键能力,也是使得整个系统发生演化和迭代的基本推动力之一,当信息处理能力足够强时,之前不能处理的信息现在能够处理了,整个系统的生命力都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从单细胞生物进化为拥有各种感官和思维功能的更复杂、更智慧的生命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这个社会和组织也会是这样一个过程。



控制与反控制。

早期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后期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信息技术一方面强化了组织对人的控制,一方面在某些地方又强化了个人脱离组织控制的能力,更具经济实力的一方,会获得更大的信息技术或机器智商,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争夺中占据上风,只有少部分机器智商极高的个人可以在和组织的这种争夺战中占到上风。


政府组织和商业组织对控制权的追求,提升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公司将人数据化,通过了解一个人周边的信息,建立对员工更为立体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上,进行更精细的控制和优化。对人的了解,本质上也是对这个人的某些信息的了解,计算机技术有能力通过更多更细的信息来为员工画像和建模,创造这些模型是为了加强对人的控制——提升组织汇聚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汇聚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像李嘉诚一样情商高的人可以凝聚人做大事,而往后,像盖茨、乔布斯一样机器智商高的人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凝聚资源做大事。

 

互联网上是否存在一个没有被强控制的自由地带?

政府、公司等中央网络都是一种控制机构,这些控制机构在互联网上的势力越来越大。


网络数据和基础设施正在迁往成本更低的国家,把自己国家的关键数据和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交给别人,怎么保证国家安全?

 让互联网崩溃很难吗?

全世界13台根服务器是怎么回事?

未来互联网在所有权和控制权方面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公司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对消费者进行更深度的控制或影响。

控制与反控制的力量,是塑造互联网特征和走向的两股力量。

我们以接受更多方便为交换,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控制。

  

互联网一开始设计就是要求高度分散化,去中心化,和高度灵活的,那么,现在的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是去中心的还是有一个中央控制系统的?或是两个方向都有?是更像章鱼还是更像海星?


 

国外创业家和国内创业家的异同。

谷歌创始人追求的是一种科技突破上的追求,是改变世界,而国内很多创业家的目标更多是一种建功立业的追求,是赚钱。

 


人工智能。

人与机器的融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人和电脑形成一个可编程的系统。


人的智力将并入互联网,我们将更深刻紧密地互联在一起。


我们和机器的融合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无论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大脑中装上芯片,使用搜索引擎就是一个不断喂养它,让它越来越聪明的过程。

 

我们开始使用一种新工具时,我们的感觉、理念和语言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书本强调的是逻辑、顺序、历史、阐述、客观、公正和纪律,而互联网强调的是及时、同步、偶然、主观、可自由支配等,凯文凯利说“即使使Google 搜索两三次,也比我们记忆一个东西容易很多”……


互联网的发展,可能不是让它更像我们的思维,而是让我们的思维更像它。




书籍。

《谁控制互联网》

《怪诞行为学》——预测非理性的理性。

《有关购买的神经预报》

《Google 公司的故事》

《人——电脑合作关系》

《技术的宗教》

《重新发明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