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开创瘀血证的诊断、治疗,但为何从不用丹参?

 鉴益堂 2018-08-19

丹参在《本经》早有记载,但《伤寒》、《金匮》中为何未见用丹参?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颇为困惑,我特请教我的同学文献医史学家、本草史专家郑金生教授,颇感获益良多,现传载如下,供参考、学习:

郑教授回复如下

《本经》大约产生于西汉、东汉交际之时,该书由不同地区、不同作者先后集成,最后是道家人物陶弘景整理而成当今通行之《本经》。因此,该书包括了道家与俗家(包括医家)等不同来源的用药知识。许多道家用药(如芝、金、玉、五加等)并不见于俗家医方。此外,《本经》药物在当时未必都属于常用药。因此,若干后世常用的《本经》药不见于仲景医书,是很正常的事。例如丹参、赤箭(天麻)、龙胆、茺蔚(益母草)、枸杞、肉苁蓉、石斛等《本经》上品药,后世常用,但均不见于仲景医书。同样,当时医家常用的药物,也未必都进得了《本经》。例如马王堆出土医书所用的药物就有不少为《本经》所无。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因此他所用的药也有不见于《本经》者,如最常见的“豉”,到《名医别录》才记载。简言之,张仲景医书的药物多见于《本经》所载,但由于上述原因,也有相当一部分《本经》药不见于仲景医书。此一也。

再者,即便是《本经》药物,其药性药效也是发展变化的。以丹参为例,《本经》所载功效为“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与“血”字尚无直接联系。到《名医别录》才开始有“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强,脚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功效记载。也就是说,东汉末此药开始与“養血”关联。尽管如此,晚到公元500年左右,陶弘景还说“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皆有參名。”也就是说,那时人们对丹参、苦参等不同的作用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笼统认为这些带“参”字的药作用都差不多。陶弘景认为,丹参可以“酒漬飲之療風痹。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爲謬矣。”可见当时连其药性是寒是热还有争议呢!而且还认为该药有“服多眼赤”的副作用,那么,这样的药能入得了张仲景的法眼吗?丹参真正具有四物汤的类似功效,我以为是首见于五代末《日华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關脉,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脉不匀,血邪心煩……”。南宋《妇人良方大全》引了佚名氏的《明理方论》,云“丹参散:主治四物湯多用者,以其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丹参散一味,主治颇相类。”明代李时珍对此的注释是:“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藭、芍藥故也。”这都是引日华子的话。有了李时珍的赞扬,明末、清代才有“丹參一味,功兼四物”这句话的流行。但这距离张仲景时代已经1000多年了。东汉的张仲景,哪里知道丹参有这么好的功效呢。所以,仲景医书之所以不用丹参,最主要的原因,是东汉末的医家还没有认识到“丹參一味,功兼四物”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huaxiangyish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