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内府藏琴:「好琴」的乾隆

 丁呱唧 2018-08-19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弘历观画图》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和另一名无名画家的合璧之作。画中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着《洗象图》。《洗象图》描绘的是扮作普贤菩萨的乾隆皇帝正在观看众人为普贤的坐骑白象洗刷的场景。

我们细品这幅画,会发现画中藏着不少“宝物”,比如乾隆身边案桌上的那些“摆件”。其中最右边的那对红、蓝小卤壶和中间的黑色玉雕,正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德祭红霁青莲瓣卤壶”和“汉墨玉牧羝器架”。而画面下端童子抱琴,细看这张琴被勾勒的十分精细,比例精确,琴徽闪闪发亮,凤额上刻着篆体的“鼓太和”三个字。这些细节,让人不禁好奇,画中的这张琴又是何等“宝物”?


一九九八年,一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琴珍萃》曝光了一件査阜西先生的旧藏——《乾隆御题琴谱册》


此册为残卷,封面装五色仿宋锦,左上角有纸质签条,墨书行楷题《乾隆御题琴谱册》,下署“甲戌春三月,臣黄彭年恭书”。内页是对折式散页,每页录一琴。残页可见的琴名分别为:

“九霄鸣珮”(宋制,拟头等三号)

“大雅”(宋制,拟头等五号)

“金声玉振”(宋制,拟头等四号)

“龙啸天风(唐制,拟头等六号)

'万壑传松'(宋制,拟头等七号)

“太古心”(宋制,拟头等八号)

“大圣遗音”(唐制,拟头等九号)

“丹山瑞哕”(唐制,拟头等十号)

“天风海涛”(宋制,拟头等一号)

“天地同气”(唐制,拟头等十二号)

“九霄鸣珮”(宋制,拟头等三号)

“大雅”(宋,拟头等五号)

“大圣遗音”(唐,拟头等九号)

“丹山瑞哕”(唐,拟头等十号)

严晓星在《<弘历观画图>中的琴》一文中提到,将琴谱册中的琴与画中的琴一一对比,有一张琴和画中之琴极为相似:


翻开这本册页,与《弘历观画图》中的琴一一比勘过去,可以看到,“拟头等十号”的唐代雷霄所制“丹山瑞哕”与画中之琴,颜色、式样等外貌特征最为符合,焦尾的形制也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张仲尼式琴的收腰处都在八到十徽的位置,相当准确。虽然仲尼式琴的收腰处通常在八到十、十一徽之间,但起伏如此准确,而又同在乾隆御府,巧合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左图为《弘历观画图》局部

右图为《乾隆御题琴谱册》局部

由于此琴的实物至今未被发现,专家学者们利用这些细节初步判断《弘历观画图》中的这张琴,就是清宫藏琴:“丹山瑞哕”琴(唐制,拟头等十号)。


除了上面所说的《弘历观画图》,《乾隆御题琴谱册》,还有大量的史料和文化遗存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喜琴”的乾隆。

《弘历观荷抚琴图轴》,《乾隆帝熏风琴韵图》中我们能见到一个亲自抚琴的乾隆。

《弘历观荷抚琴图轴》局部

《乾隆帝熏风琴韵图》

乾隆早年御制诗集中的《四琴诗》,即为乾隆帝为其珍藏的四种老桐木琴“瀛蓬仙籁”、“湘江秋碧”、“皋禽霜唳”、“云海移情”分别赐名并赋诗合并而成。


乾隆还曾多次诏唐侃为其演奏琴曲,先后欣赏了《猗兰操》、《高山》、《流水》、《秋鸿》等曲。除此以外,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乾隆与琴的故事,这些文化遗存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喜琴”的皇帝,“好琴”的乾隆。



▲向上滑动


古琴新声

GuqinX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