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上海书展 | 10位书展劳模讲述“自己眼中的书展”

 星河岁月 2018-08-19

今天,2018上海书展精彩亮相。今年书展开设了100个分会场,首发新书500余种,举行活动1000场,可谓大阵仗。来听听行业专家有何期待?上海书展又有哪些亮点?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上海美记忆·

名家说


上海书展与连环画小书摊

李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上海是连环画的发祥地。过去,在老上海的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许多小书摊,几块钉有细绳的木板上插着几十册连环画,再放几条长短不一的板凳。行人路过,孩子放学,都会驻足坐下,人手一册埋头翻阅。连环画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它说古论今和文化传播的特征十分鲜明,形成了极强的社会阅读习惯和基础,成为当年中国大众阅读最具民族特色的出版物。阅读连环画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现在,还经常能听到人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是看着连环画长大的。”说这话的有名人,有领导,也有普通老百姓,声音里是满满的快乐,体现出中国连环画的阅读魅力。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新中国连环画创作出版的重镇和基地,有着丰富优秀的连环画资源,虽然连环画创作的高潮期早已过去,但经典连环画仍然是中国人最好的精神食粮这一点却不应改变。在上海书展组委会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上海人美社在书展中模拟当年的连环画摊位的情况:青砖墙壁,矮脚板凳,老式书架,阅读专区内还向读者赠送连环画读物。这样的形式一经推出,很快就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上海书展的亮点之一,各方媒体关注有加。“小人书摊”上挤满了读者,老中青三代共读一本书,场面热烈火爆。连我们也没有想到,这样的氛围营造,居然传递着一种传统阅读方式的回归以及寻找阅读快乐的好的表现形态。


几年来,“上海人美社连环画小书摊”在上海书展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这也坚定了我们不懈地坚持经典连环画出版的信心。这几年我们不断推动优秀优质连环画作品创作、出版和营销,几年来,已有数百种经典连环画又登上了中国大众阅读的常销书之列,其中经典连环画《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还入列中国走出去的重点图书,多种外文版本成为欧美主流书店的中国特色产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书展组委会出资、出场地,为我们搭建了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出版人也放下身段,积极为读者的阅读服务,充分让读者体会到书展是他们的节日,是他们的Party,在书展上可以体验阅读的快乐,也可以陶冶情操,这就是理想阅读状态的良性循环。



让我们一起坚持一个梦想

朱旗(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这十五年,作为一名业内人士,我经历、参与了历届书展,每次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成功办展后的精神愉悦和身体疲惫,每次都会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是什么支撑着上海书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使之如同一坛陈年佳酿,甘甜醇厚,沁人心脾,经久不衰?作为短期内上海最大的“实体书店”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爱书人,不顾风雨酷暑,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这场文化饕餮盛宴中来?而平日里遍布上海的书店如何才能延续和复制这种刹那的辉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启示之一:“理念”。十五年来,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服务读者”,秉承“全国”“首发”“大家”的办展理念,努力打造“中国最美的书展”,并致力于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送入千家万户。从2004年首届书展的“阅读嘉年华”、2005年的“读书,让生活更和谐”的口号,再到2006年确定的“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办展主题,上海书展不断诠释着读书对生活的意义,2012年的“理想书房”更是向广大读者和大众展现了理想生活的新愿景。这种理念的不断升华和丰富,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价值的内涵。


启示之二:“品牌”。经过十五年的打磨,上海书展培育出了一系列知名品牌,比如“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书香·上海之夏”、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等,又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全力打造的“世纪中国论坛”“世纪阅读论坛”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上海书展品牌,其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在不断得到提升,品牌效应得到极大的发挥,使上海书展不仅成为一个图书卖场,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名片,乃至城市精神的价值坐标。


启示之三:“人本”。几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理念。无论是展馆布局、服务设施、信息化设施等硬件水平还是服务人员素质等软件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从第一届的“服务指南”,到2006年全场普及POS机、银行结算卡和手推车,再到2009年引入志愿者,2011年搭建阳光篷,22012年第一次实现场内WiFi和微博服务,2017年所有上海出版机构同时配备55寸高清触控导读屏,以及今年开始探索的线上购票服务等等,无不体现了上海书展“以读者为本”的人文关怀。


启示之四:“专业”。书展现场,越来越多的书店和出版社打起“专业化”“个性化”的招牌,以其“专、精、强”博得读者青睐。比如,上海外文书店就曾携参展史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日文原版图书强势登陆上海书展,获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追捧;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品种齐全、成套的语文工具书在书展上受到广泛关注。“人无我有”“错位经营”的专业优势在书展得到充分体现。


上海书展的成功无疑给当下处在火热的全民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上海书展的成功给出版界、阅读界以及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启发,那就是形成先进的经营理念,打造特色品牌,以读者为本,走专业化道路。我相信上海书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书展最值期待·

上海书展五问


一问:

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上海书展,是什么?为什么?


高克勤(出版人):上海书展不仅是图书的展销,她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节日,和电影节、音乐节、旅游节一样,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烈日当头,还是暴雨如注,丝毫不会影响上海市民匆匆赶往上海书展的脚步。作为一个出版人,也越来越感觉,阅读使上海更美好。

 

张毅红(图书馆员):读书人的节日。读者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书市信息,还能见到知名作家和编辑,更重要的是能感受书的世界给予的灵感和激励。因此,每年这个时候读书人都会满怀某种期待走进书展。

 

张家珍(图书编辑):繁盛。十几年前第一届书展的时候境况和现在不太一样,当时图书市场刚开始受到电商网站和数字阅读的冲击,以分销商订货为主要功能的书展有没落的趋势。但是定位市民书展的上海书展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年红火过一年,乃至今天的盛况,俨然上海夏日的一大文化盛事,让人高兴。

 

陈子善(学者):全民读书节。读书节往往是一天,但上海书展有7天,所以有7天是读书节。

 

邵 勇(图书策划人):首先,上海书展是“市民的读书节”。每年炎炎夏日迎来上海书展,市民们带着放暑假的孩子来淘书,一来让孩子融入书的海洋,感受爱书、读书的氛围,二来让闷在家的孩子出来换换空气,活动活动。除此之外,大人尤其年轻人也想借此翻翻书,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新书。当然,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也是吸引市民来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上海书展是“出版业的交流会”。上海是全国出版重镇,也是中国最大、最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每年书展期间,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多达几百场。除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外,就数上海书展的影响力比较大了。

 

林 颐(独立书评人):人山人海、书山书海、惊喜不断。

去年去过上海书展,就像一个超级大书店,各家出版社、各类图书、各种作者签售。签售现场异常火爆,活动接连不断。一场签售排下来,紧接着就有第二位作者签售,书展给读者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一下见到好几位想见的作者,去一趟真是绝对的划算。

 

刘 颖(媒体记者/编辑):上海书展是全国性的书展,十年来发展得越来越好。媒体对上海书展也非常重视,除了上海本地媒体、长三角地区媒体之外,全国很多省市都派来了记者编辑进行采访。上海书展的关键词可以说是全国性书展、亲民阅读、影响广泛。

 

韦 泱(藏书人):今非昔比。

上海书展最初的名称是“文汇书展”。十多年前,由沪上《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发起的书展,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蓬勃的生机。那时,书展的地点在市中心临近南京路的西藏路上,一座过去被称作“东方饭店”,解放后改为工人乐园的“上海工人文化宫”内。

今昔对比,上海书展真正是“鸟枪换炮”,声势空前,每年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的读者无以万计。每年的销售额都以几何极增长。书展成为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名片,成为与这座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文化盛典。



二问:

参加上海书展的经历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张毅红:书展常常会举办一些作者与读者的见面会和报告会,我发现作者们都乐于在这样的场合与读者交流。但由于场地紧张,会场的间隔距离都很小。有一次我穿过一道走廊时,看见两边正在举办报告会,一边是大牌演员在表演,一边是知名作家在演讲,环境很嘈杂,有点像集市,更有点像唱对台戏,也许换了我在台上,我一定会对主办方抱怨,要么耍点小脾气,要么匆匆结束演讲,但讲台上的人依然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丝毫没有受到嘈杂环境的影响,也许这就是作者对读者、演员对观众的某种敬畏吧。

 

张家珍: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波折。记得有两年上海书展搬到了上海世贸商城,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搬回到上海展览中心,感觉就又对了。建筑的宏大华美,更有知识殿堂的感觉,恰该是书展举办的地方。

 

陈子善:可以在书展上见到很久没见的爱书的朋友。现在大家都很忙,除了开会不大能碰到,所以,书展给了我们一个重逢的机会。这些爱书的朋友,有读书界、出版界、新闻界的,或为找书,或为报道,或为推销而来。因为书展,大家都碰到了,在书展上的突然相遇,是意外惊喜。

 

邵 勇:印象最深的就是,面对各种议论和困难,坚持到现在。

 

林 颐:印象最深的就是读者们的热情,天气的热情,现场极其火爆但是工作人员都很负责,现场秩序井井有条。人虽多,但丝毫没有拥挤,没有争吵,没有埋怨。工作人员和读者们的素质都是非常高的。

 

刘 颖: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在和读者互动的时候,是在一家图书馆,当时来了许多热情的读者,把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36℃的上海,没有空调,大家都挥汗如雨,工作人员和媒体都忍不住半路出去透口气,石田衣良依然西服革履一丝不苟地与读者交流。他始终面带微笑,鼓励读者提问,耐心满足他们签名合影的要求。

 

韦 泱:在书展,每年都有不同的收获。记得,有家文化机构,在书展期间举办过一次“世界最美的书”展览,这源于德国莱比锡首创的书的质量评比,那些书封,那些装帧,美轮美奂,堪称一流。书可以做成品牌,做得那么好那么美,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还有一次,是上海出版博物馆主办的近现代出版史料主题展,那些关于我国最早的出版机构的书籍和图片,那些已成为稀世珍宝的古董旧书,都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三问:

您认为往届的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进?


高克勤:如果跟香港书展比,就是辅助场地太小,读者逛了大半天没地方好好吃顿午饭。但如果以地段换场地的话,那我宁肯还是场地小一点,而且多年来也已经习惯了。记得是从2012年开始,书展提供现场快递,读者买了书可以立马快递回家,继续轻松逛书展。

 

张毅红:我觉得历届上海书展总体上都是很成功的,要说不足的话,主要是布展策划的创意不够,在布局上过于传统,把书展看作是书店的延伸,太注重卖书的功能,而忽略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和展示方式的创新。希望书展要多思考除了卖书,还能做些什么。假如我们真的把书展看作是一种节庆活动的话,那么我们的思路就会有新的突破和超越。


陈子善:书展的布局可以更加合理一点,更从容一点。因为场地的限制,经常一个地方有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会互相干扰。而且有时候同时进行的活动都很好,读者不好分身,没办法都参加。希望安排合理一点。

 

  颐:指示牌应做得更加明显醒目,许多读者在里面摸不清头脑打转,签售时间和场地一定标明。


  颖:上海书展的展厅路线有些复杂,比如由东厅到西厅只能从二楼过,如果两边活动都在一楼的话,就要上到二楼再下来,有的会议室比较偏僻,找到的时候活动已经快要结束。所以建议加强志愿者培训,做好路线指示。分会场建议不要设置得太远,不然为了一个想要参加的活动跑出去,可能半天时间就没有了。


四问:

您认为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称道?如何做得更好?


高克勤:上海书展不仅是新书的展销,每年出版社都会组织大量的活动,请来国内外一流的作家学者,既有高层论坛,探讨读者关心的大命题大关怀,也有读者见面会,真正形成一种编读往来的阅读氛围。

 

张毅红:上海书展的报告会组织得很好,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找到自己心仪的作者。但缺点是太分散,活动之间缺乏主线和关联,建议加强主题策划。上海世博会之所以办得成功就是因为事先有很好的主题策划,所有的活动都能有机地串联起来。

 

张家上海书展最大的不同是它更像一个“文化节”,最具特色的是各类文化人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比如国际文学周、童书嘉年华、名家新作系列讲座等,更像是文化名人一年一度的交流盛会,只不过手中拿的不是酒杯而是图书新作。

 

陈子善:书展每年都有新的提高,都有大的改变。

其实上海书展最开始有批评之声的,就是认为跟时尚太近,明星歌星都来,后来就请了很多学术的、文化的、严肃的人物,因为读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读者的需求,但若是全都高深,也会把一般的读者吓跑,所以说,书展是兼容并包的。

最近几年的上海书展还体现出国际视野,邀请有新作推出的国外的大作家过来,读者可以面对面跟喜欢的作者和业者对话,这就很好。当然这对组织者来说也是个挑战,现在书展有好几个,也在竞争。我认为中国地方大,只要搞得实在,读者感到书展的好处,可以多办几个书展,像划分赛区一样。

 

邵 勇:首先,贵在坚持。面对各种非议、碰到禽流感和世博会,甚至场地出现问题时,都坚持办下去,只有在办会中才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其次,每年办会都有头脑风暴,群策群力,一年比一年服务好,内容更丰富,每年进步一点点,多年下来就很有经验了。如何做得更好,关键就看效率和效益了。在媒体宣传上可以再下功夫,早启动、多宣传,不仅让上海市民人人知晓,而且吸引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市民过来参与活动。另外,组织好各类图书馆、企事业单位、机构团体等的图书采购,也不容忽视。


林 颐:由于签售是一场接着一场,如果上一场没有结束,请工作人员万万不可虎头蛇尾,造成后面没有签到的读者对书展的埋怨、对工作人员的不满、对作者的抱怨。一定要计算好时间,作者旁边要有帮手来负责翻书,让每位读者不能过度停留,签的东西内容太多,要求太多,合照太慢。毕竟时间有限,在不能满足一位读者全部心愿时,希望能满足所有人的小要求。

 

刘 颖:上海书展是每年我期待的书业活动之一,为我的版面提供了很多不错的素材。媒体中心的资料相对齐全,普通读者也能从导览台拿到所有的活动安排,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

其实,针对不同类别的书,可以做不同的活动尝试。上海书展之前已经在做了,比如童书会带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茶叶养生类的书会给观众们品尝书中配方的香茗,等等。今后可以多用一些多媒体方面的手段。

 

韦 泱:每年书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各种新书发布会。可以有机会与各地的作者、读者、出版社朋友进行面对面。平日难得见面的书友,总会有一句口头禅:“书展见喽”。在这里,可以切磋阅读的体会,可以交流书友的情感。像赶集像庙会,更是一次精神之旅。


五问:

您认为相关各方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应如何作为?


高克勤:推进全民阅读最要紧的是出好书,这是出版人最应首先考虑的事情。我们每年的出书品种已经显示出版大国的规模,但对于读者来说,读什么才是最关键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每年都会在上海书展上向读者推荐十本好书,既有人文关怀,兼具大众热点,引领市场,提升阅读。

 

张毅红:作为一名图书馆人参与到书展中,与出版界的精英并肩,感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书展能吸引并推广更多的优秀阅读品牌与项目,为打造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推广联盟,搭建一个更广阔的交流、互助发展的平台。


陈子善:对书评人、评论界和媒体有要求,书评不仅仅是介绍或吹捧,而是你真的读过。书评里书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让读者明白,说缺点也不是否定这本书,是让读者带着全面眼光来看这本书。

 

张家珍:推进全民阅读,对于出版社而言是责无旁贷的。全民阅读也是出版社关于中国出版梦的终极理想之一。在推进全民阅读上,出版社要做的不仅仅是多出好书,多出精品力作,更要从整体文化氛围上加以引导,为全民阅读制造舆论、营造氛围、引领思想。我们参加书展,要搭建起的不仅仅是读者和图书销售的桥梁,还应是全民阅读和城市文明间的桥梁,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就像上海每年有车展、农产品展、电影电视节一样,在城市文明的建造中,必定更需要有一个书展。书展上好书荟萃、群贤毕至,是一次图书和作者的红毯秀,是一场超乎想象的行为艺术,是全民阅读的狂欢节。出版人就是要以集中而有力的姿势,让人们在文化快餐的时代重温图书的温度和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出爱阅读、爱思考的价值观。当阅读的价值在读者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阅读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时,我们离全民阅读的中国梦,亦不再遥远。



专注藏书文化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