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诗坛大半壁江山,都在王昌龄的朋友圈里

 风舞猿 2018-08-20

(这辈子最大的成就,除了写诗,就是交朋友。~)


1



故事发生在开元盛世的一个冬天。

 

京城里有个芝麻绿豆官叫做王昌龄,结交了两个跟他一样爱喝酒的诗友,一个叫王之涣,另一个叫高适。

 

作为大唐边塞诗斗地主组合,这三人已经闯出了一些名气。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都是传唱一时的名作。

 

但诗途不等于仕途,哥几个都没混上像样的官职,都觉得怀才不遇,所以特别聊得来。

 

那天飘着小雪,他们仨结伴走进一座酒楼,找了张靠边的桌子,一边喝酒一边赏雪。

 

工作虽然不顺,生活情趣还是要有的。

 

没人认出他们是谁。正喝着,忽然眼前一亮,一群打扮时髦的艺人抱着乐器上了楼,话不多说,摆开队形就开始唱歌跳舞。

 

对于这种公共场所的免费演唱会,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玄宗皇帝一向大气,又喜欢走亲民路线,经常命中央乐团(梨园)举办大型演出与民同乐,还鼓励官方艺术家们多去走基层、接地气,类似于现在的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

 

此时站在舞台上的,就是来自梨园的精英艺人。

 

三个诗人离开了酒桌,坐在大厅角落里,一边烤火一边看表演。

 

人群忽然起了一阵骚动,有人在说:四大天后来了!

 

只见四名身材婀娜、衣着华美的姑娘,在袅袅丝竹声中走上台来。

 

王昌龄低声说道:“咱们三个平时谁也不服谁,干脆今天打个赌,看这几个妹子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是第一,输了的负责买单,如何?”

 

王之涣和高适当即应战:“赌就赌,谁怕谁!”

 

说完,只听其中一个妹子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在墙壁上画了一笔“正”字,微微一笑:“我的诗。”

 

不一会儿,又听另一个妹子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伸手画了一笔,一脸得瑟:“这首是我的!”

 

第三个妹子接着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做了个V型手势,又添上一笔:“我已经两首了。”

 

旁边王之涣坐不住了,他是三人当中年龄最大的,成名也早,要是被两个小弟压下去了,面子往哪搁?关键是他现在没找到正式工作,买完单就得吃好几天馒头咸菜,妈蛋这可咋整……

 

王之涣涨红了脸,说道:“刚才那几个妞都没见过世面,只会唱下里巴人,哪懂什么阳春白雪。”他伸手指着台上:“那个最漂亮的妹子一看就是城会玩,我打赌她肯定会唱我的诗,如果不是,我这辈子向你们认怂,如果猜对了,你们就拜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相视一笑:“好啊,输了你可别赖。”

 

只见压轴的那个妹子款款上前,启朱唇,发清商,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等听完,王之涣便哈哈大笑:“小子们,我没说错吧?还不快叫老师!”

 

三人笑成一团,笑得周围观众一齐转过头死盯着他们。艺人们唱不下去了,都跑过来发问:“是我们唱错了吗,这么好笑?”

 

“不是不是。”王昌龄边笑边说出刚才的事。

 

艺人们顿时肃然起敬:“没想到是原作者大驾光临,真是俗眼不识神仙。今天就让我们请客,不醉不归!”

 

小型演唱会于是秒变粉丝见面会,一直闹到晚上才散。

 

这是诗坛的一段佳话,后人称之为“旗亭画壁”。旗亭,就是酒楼。

旗亭画壁(山西永济鹳鹊楼壁画)


2



王昌龄的朋友圈里,除了王之涣和高适,还有王维、李白、孟浩然、张九龄、岑参、李颀、裴迪、储光羲、常建……囊括当时诗坛一大半名人。

 

在盛唐诗人男子天团中,王昌龄不是名气最大的,却是最会交朋友的。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很容易互相鄙视。王昌龄却天生自带兼容属性,咸甜皆宜,无论是潇洒骄傲的李白,一心向佛的王维,还是质朴率直的孟浩然,都把他当成铁哥们。

 

王昌龄出身很普通,是帝都郊区长大的一枚穷孩子,从小一边种田打鱼,一边刻苦自学。

 

开元十二年,34岁的王昌龄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便背起行囊一路向西穷游,出过边关,到过沙漠,钱花光了就回到长安郊外,在蓝田县石门谷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用功复习。正好王维的别墅也在附近,两人经常互相串门,王维还特地写了首《蓝田山石门精舍》,专门表扬王昌龄的品味,说他住的地方像桃花源。

 

要知道王维这个人,才华和眼光都很高,交朋友挑剔得很,全民偶像李白他都不鸟,却对穷书生王昌龄欣赏有加。

 

复读两年后,王昌龄再次赴考,终于进士及第,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个小小的职位,是很多读书人走上仕途的第一步。不过王昌龄运气不太好,在秘书郎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好几年,始终得不到提拔。

 

这段时间唯一的收获,就是结交了一批志(同)同(病)道(相)合(怜)的诗友。

 

当时王昌龄在诗坛口碑极好,全国各地的诗人跑到长安求学就业,都喜欢去找他喝酒聊诗,简直是“平生不识王昌龄,便称诗人也枉然”。

 

孟浩然来长安参加高考时,曾在王昌龄那儿厮混。李白第一次进京找路子,也跟王昌龄一起拼过酒,还向他赤裸裸地表白“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王之涣下岗,高适落榜,这两个无业游民也是王昌龄家里的常客。

 

那是一段呼朋引伴、喝酒斗诗的日子,交到的朋友比欠过的酒债还多。

 

四十四岁时,王昌龄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仕途总算有了起色,被分派到河南汜水县担任县尉(公安局长)。

 

谁知还没干多久,他就被贬了。

 

唐代官员被贬是常见的事,但一般是朝廷高官,县尉这种级别也来凑热闹的还真不多见。

 

王昌龄遭贬的理由很简单:妄议朝政。

 

当时张九龄刚刚被罢相,李林甫一手遮天,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王昌龄只是一个基层干部,却对张九龄表示同情,被人告发到朝廷,李林甫便来了个杀鸡儆猴,将他下放到岭南接受劳动改造。

 

古时交通不方便,走去哪儿都得靠两条腿。长安到岭南相隔千山万水,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数。

 

王昌龄二话不说,拍拍屁股就走了,还特地规划了一条走亲访友路线:先去伊阙(今洛阳龙门)找两个朋友约饭,然后南下游山玩水,到了襄阳再去孟浩然家里住几个月,临别时把孟浩然伤感得不行,写了首《送王昌龄之岭南》给他。接着坐船过长江、游湘江,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衡阳、郴州到处串门,找朋友喝小酒。走走停停花了两年时间,还没到达岭南。

 

就在愉快的发配旅程即将结束时,正好遇到朝廷大赦天下,王昌龄没有停留,转身便踏上了归途。当然,顺路又去找李白、张九龄和孟浩然玩了几天。

 

插播一句:孟浩然同学也真是倒霉催的,看到老朋友获赦归来,高兴过度,也不管自己背疮未愈必须忌口,非要喝酒、吃鱼,结果身体吃不消,直接挂了。搞得王昌龄很是内疚,当时唱和的诗也不好意思拿出手了。

 

王昌龄回到长安时,已经物是人非。但对他来说,这根本不是事儿。

 

很快他又结交了一个新朋友,名叫岑参,才二十五岁。两人一起切磋诗艺,同床共被,形影不离。几年后岑参也学王昌龄西出阳关,成长为新一代边塞诗大咖,这是后话了。

 

在长安游荡了两年,50岁的王昌龄终于得到了一份新工作,被分配到江宁(今南京)担任县丞(县长助理)。

 

岑参送他离开长安,万分不舍地说:你这么有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把年纪还要千里奔波,这什么世道啊。(《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王昌龄比他看得开,说道:我脾气直,也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就这命吧。(《留别岑参兄弟》)

 

路过洛阳时,王昌龄又去拜访了一个老朋友李颀(也是个边塞诗人,写过《古从军行》)。两人都是年过半百的人,免不了又是一番感慨赋诗。

 

在江宁,王昌龄还是老样子,一有空就召集一帮当地诗人,在县衙旁边的琉璃堂喝酒斗诗。

 

有时想念长安了,王昌龄便休个长假跑回去找好基友王维和裴迪叙旧,还在朋友圈晒他们仨的诗友会。

 

就像当年一样,王昌龄在县丞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七八年,还没熬到升迁的那天,又被贬了。

 

这次贬得更远,去贵州龙标当县尉。

 

遭贬的理由也只有四个字:不护细行。意思就是不拘小节(主要表现为好酒贪杯),有失公务人员体面。

 

唐人素来轻狂,不拘小节也好,好酒贪杯也罢,其实都算不上多大的错误。关键是王昌龄一喝酒什么都敢说,还写宫怨诗影射领导人的私生活,被人直接告到了朝廷。

 

所以酒桌上不能啥话都说,因为你不清楚同桌的都是些什么人。

 

李白听说后,为王昌龄深感不平,写了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给他,一如既往地充满深(ji)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是个性情中人,王昌龄都混成这样了,他还敢公开表态。也只有这样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人,才会在后来站错了队,被肃宗皇帝整得够惨。

 

王昌龄到达龙标时,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他的诗名满天下,人称“诗天子”“七绝圣手”。当时有个文艺评论家叫殷璠,编了一本很有名的诗歌选集《河岳英灵集》,共选了24个诗人的234首诗,其中王昌龄入选的数量最多(16首),超过了李白和王维。

 

可他的仕途却混得一塌糊涂,这辈子已经看不到希望。

 

事已如此,王昌龄干脆放开了性子,成天宴请宾客,“无为而治”。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画的是王昌龄琉璃堂雅集故事,故宫博物院藏。


3



正如当时许多诗人一样,王昌龄的命运,也是被安史之乱改写了。

 

756年,安禄山称帝,率军攻陷长安,玄宗皇帝提前逃往蜀中,太子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

 

远在贵州的王昌龄坐不住了,他吟着诗,踏上了返乡抗战之路:“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国家待他并不厚道,但他仍有一颗赤子心。一生沉沦于基层,却总在诗中激扬着正能量。

 

然而命运总是太魔幻。途经安徽亳州时,王昌龄不知什么事得罪了刺史闾丘晓(有人说是因为嫉妒才华),闾丘晓一怒之下,杀掉了这个满腔热血的老诗人。

 

闾丘晓也没活多久。757年,睢阳城被叛军围困,主帅张巡向朝廷告急。河南节度使张镐闻讯前往救援,同时传檄给亳州刺史闾丘晓,叫他一起出兵。可闾丘晓拖拖拉拉不想去,等他到达时,睢阳城早已被叛军攻陷。张镐大怒,便将闾丘晓乱棍打死。

 

闾丘晓贻误军机,死不足道,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很多唐朝将领都在附近勒兵观望、保存实力,张镐却只杀了闾丘晓一个。

 

闾丘晓临死前的一段对话,透露了其中玄机。

 

他向张镐苦苦哀求:“不要杀我,我家里还有八十岁老母亲无人奉养。”

 

张镐冷冷地说道:“是吗?那王昌龄的老母亲谁来养活?”

 

闾丘晓哑口无言,默默将头垂了下去。

 

张镐跟王昌龄其实并无深交,只不过他俩有个共同点:都是高适的死党。

 

当年旗亭画壁,王昌龄以数量胜,王之涣以规格胜,年轻的高适在他俩的光芒下显得有些青涩。

 

然而盛唐朋友圈中混得最好的一个,却是高适。

 

就在王昌龄被贬贵州的那一年,高适中了进士,但他拒绝做官,跑到边疆去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做了将军秘书。哥舒翰得罪杨国忠,在安史之乱中被唐玄宗杀掉,高适因为替哥舒翰奔走喊冤,颇有义气,受到唐玄宗赞赏,当上了谏议大夫。后来他又因为不赞成唐玄宗给几个儿子分权,得到已经自行登基的唐肃宗信任,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实现了从普通文官到一方诸侯的华丽转型。

 

盛唐所有大诗人都YY过金戈铁马、杀敌报国,但真正做到的,只有高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梦想,由他实现了。

 

高适也参与了救援睢阳之围,冷眼旁观闾丘晓的表演。

 

他借张镐之手,替老友讨回了公道,也给王昌龄悲催的一生划上了一个不那么难看的句号。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