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和马未都先生 马未都,1955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间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并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7年,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并结集出版了《马未都说收藏》。2010年,广西卫视为马未都量身定做打造了《收藏马未都》节目。 近年来,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了《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千合万和》、《茶当酒集》、《瓷之纹》、《瓷之色》、《都嘟》等。 在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都尊其为大家。马未都以收藏古代瓷器、明清家具闻名,收藏经历可用四个字概括:捡漏淘宝。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收藏毫无概念,马未都因兴趣所致,捷足先登涉足这个行业。 1997年,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这展现了马未都从事收藏的野心。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2010年6年9日,成立观复基金会。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其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马未都自谦最大的生存优势是没有家学、没有渊源,因而也就没有框框,这也是取得成功的一大秘诀。马未都的收藏方式和收藏理念都有自己的标准。“买了还想买是收藏家,买了就想卖是投资者,收藏家与投资者实际上也就这点差距。”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的趋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社会动力;第二重是趋名,希望心情愉悦,表现为精神上有所寄托;第三重是灵魂上的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有些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做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收藏不仅靠财力、靠运气,更靠眼力、靠知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也会透露出其学养的光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于收藏,马未都的观点很独特。他说:“收藏是一个话题,社会上相关新闻天天会有,用以吸引百姓的眼球,挑动百姓的内心,但凡稍有心动就会解囊。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大部分人会手足无措,这种滋味早期谁都会有,很正常,原因是文化对我们构成的诱惑太大。这种诱惑会长久缠绕。我们生长在这块文化土壤中,不管你在意与否,都会受其营养滋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强壮身心。一个中国人,真的有资格自豪,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各种文明的证物随处可看甚至可取,这不是中国人的福气么?儿时听过一句老话:‘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过去国家穷,国民跟着穷。上一代人乃至我们这一代都受过罪,那时收藏和文化都是奢望。今天国家富了,国民也跟着富,真到了享福的时候这个福忽然大了,——这个大福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浩如烟海。那么好,让我们一同慢慢享受吧!” 我认为,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文物鉴定,也是术业有专攻,不可能各个门类都精通。马未都有一次谈赝品,说“古董收藏就是在真假之间,玩的就是眼力”。那么,马未都的眼力如何呢? 对于马未都的鉴定眼力,我认为马先生最强的是古典家具。马先生第一件藏品是四扇钧瓷挂屏,观复珍藏的紫檀画桌乃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旧藏,2003年从苏富比拍卖回来的紫檀七重檐宝塔亦是马先生的心头好。观复珍藏的还有百宝嵌罗汉床、明代黄花梨交椅、黄花梨框彩芯围屏及一批雕工极精美的江南古建筑门窗。中国古典家具,雅致的明式家具或是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观复的古典家具藏品,代表了马先生对古典家具鉴定的水准。 其次,马先生对陶瓷的研究颇为深入。他曾说:“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瑰宝,她包含着先人的智慧和勤劳,也包含先人对生活的认知和向往。国人对陶瓷的亲近感与生俱来”。他早期就写了《马说陶瓷》,这几年他的《瓷之色》(故宫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瓷之纹》(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堪称力作,对釉色与纹饰与独特的见解。观复珍藏的御窑瓷器精品荷花纹瓷瓶、景泰蓝火龙纹壶,也代表了马先生对瓷器鉴定的水准。 从马先生编著的《玉之器》(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书中了解,如果书里的玉器是观复博物馆的藏品,那么我认为有不少玉器的真伪是值得商榷的。故认为,马先生对于玉器的眼力不如古典家具和陶瓷。 马未都有文学功底,又有理论实践,讲课深入浅出,故事性强,很像说相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08年马未都在《百家讲坛》火了之后,圈内人相轻,学术界批驳,这些也是自然的。出名后,马未都又回到了鱼的状态,甚至泥鳅,他说:“我比任何人都难攻击,这以客观的角度来讲,第一本人就是一个草根,不算一个学者,我不是北大教授,你攻击我没用。另外我所讲述的东西,你站在史学角度观看我的时候,我是一个收藏的乐趣。你站在收藏角度看我的时候,我又是结合一些历史背景”。 “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存,在通晓和混沌之间,我们在恣意享受。享受文化的无穷魅力,享受收藏的无穷乐趣。如果需要表达或传达着巨大幸福时,千万别忘记在心中为祖宗创造的灿烂文明点燃一炷香。”其实,马未都已跳出文物本身,透过文物研究历史,研究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