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有一些朋友私信问为何微博不大更新了,这里回答下: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了一次凶险的孕产过程,先后历经先兆流产(卧床两个月)、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长在头胎剖宫产疤痕上,随时可能大出血)、产时大出血(手术5小时,出血1600毫升)、产后肠梗阻(20多天不能吃带渣的食物)、孩子早产、新生儿肺炎等重重危险。宝宝出生后吵闹不安半夜不睡,除了吃奶睡觉便是哭闹,怎么哄都哄不住,一度我快崩溃......感谢上帝,虽诸多危险困难却一一安然经过,现在最艰难的时候终于过去了,我又可以坐在这里码字和大家分享,非常感恩。上篇文章发出后,一些朋友留下了暖心话语,在我几个月不更新的情况下,你们仍然默默关注,感谢你们的等待守候。今后会更新得勤一点,除了继续分享大孩子的教育文章外,另外分享这次孕产过程的心得体会及小婴儿的养育,欢迎大家常来交流。谢谢你们持续的关注、支持和鼓励! 一位10岁男孩妈妈说,我儿子只能听表扬赞美的话,不愿意接受任何批评意见,即使他明明有错误,别人善意的指出来,他也不愿意听。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他生闷气,然后故意捣蛋破坏;在家父母委婉指出他的不妥,他就要大发脾气。 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也说,女儿做错事的时候,我一般都是蹲下来,和她说,她刚才的表现怎么不好了,问她知没知道错,她要是承认了,我就会抱抱她。但她很难接受意见,通常我刚说两句她脸上就挂不住了,不愿意继续听。前几天幼儿园老师因为穿衣服的事说她了,昨天晚上做梦都在哭,而且早上不爱去幼儿园了。我很担心她这样的性格,因为在幼儿园或以后上小学,老师批评时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态度和耐心,我怕她接受不了。 经过和两位妈妈的详细沟通,了解到她们对待孩子比较尊重,并非简单粗暴,不顾孩子尊严,所以排除掉家长伤孩子自尊引发孩子逆反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听不进别人意见呢? 这是人性里面骄傲的本性使然。你看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更喜欢听溢美之词、不太爱听批评意见?只不过我们成人不像孩子那么赤裸裸显露不悦而已,我们一般会掩饰这份不悦,甚至会显得很虚心的样子,听到溢美之词的时候一般会谦虚一下:哪里,哪里,其实心里美滋滋的。比如,别人夸我“周老师,您的书使我醍醐灌顶,受益很深啊,您是我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我听了心里很美啊,自己是别人的明灯,多受用,于是心里暗喜,嘴上却说“哪里,哪里,很多不足,请多提意见。”表面我显得很谦虚,其实内心里还是骄傲。当这样赞美的声音多了,批评反对的声音少了之后,人会渐渐膨胀,愈来愈骄傲,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虚幻起来,以为自己正确无比,凡是跟自己不同的意见都是错误的。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些自卑的人心里也潜藏着骄傲吗?是的,自卑不是谦卑,自卑的人心里同样藏着骄傲,你去看许多人身上自负自大和自卑同时存在就知道了,他们成功时显示出自负,失败时又很自卑。 成人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每个孩子心里都潜藏着一份骄傲。性格不同的孩子表现也不同。性格要强的孩子会像上面两个小朋友一样,明显地、公然地不接受意见,在别人指出不足提出意见时生闷气或发脾气。性格温和的孩子则比较隐蔽,不会明显表现不接受,嘴上不说,但心里不以为然。 那么,我们做家长的怎么来帮助孩子虚心听取批评意见呢? 家长们有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怕孩子骄傲,很少赞赏孩子,常常批评孩子,甚至打击否定孩子。另一个倾向是为了让孩子自信,总是赞美表扬孩子,看不到或不敢指出孩子的不足,也不敢批评孩子。两者都走了极端,前者让孩子自卑,觉得自己不行、没用;而一味的赏识教育激发并助长了孩子心里潜藏的骄傲,让孩子认不清自己,无法客观中肯地认识和评估自己,而越发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 我们要弄清楚自信和自傲是不同的,谦卑和自卑也不是一码事。我们要教导孩子自信但不要自傲,教导孩子谦卑但不要自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智慧。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样子,他的长相模样,他的天赋才能。无论他漂亮不漂亮,聪明不聪明,他可能说话很迟,数学很差,或者作文写不好,或者五音不全,或是反应迟钝,通通都接纳他,爱他,只因他是我的孩子。然后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能够看到自家孩子的特质和闪光点,不要将自家孩子跟别家孩子比,因为上帝造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给每个人的天赋才能都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要去欣赏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和发挥孩子的特质。同时,我们又要客观地看待孩子,不要美化和拔高孩子,客观地评估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足、缺点和毛病,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并帮助孩子改正和完善。 回到上面的案例,10岁男孩,不接受任何批评意见,并公然抗拒父母和老师的中肯批评,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发脾气后,要请孩子反思,反思过程中不允许做任何事情,待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获得自由。只要孩子认错,父母就不要揪住他的过错不放,要立刻宽恕他,向孩子表达爱。但孩子犯错后的自然后果还是得由孩子承担,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孩子在学校打了同学,并甩了墨水到同学衣服上,回家来父母经过引导教育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了,父母立刻宽恕他,并表示父母仍然爱他。然后请孩子去给被打的同学道歉,并且要孩子将被打同学的衣服清洗干净。孩子需要经过反思、认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过程,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正改正它,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可能有的孩子在反思之后仍然不肯认错,一种情况是孩子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时家长可以耐心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一点一点分析出来;另一种是孩子明知自己错了但嘴硬不肯认错,这时家长必须坚持原则,不要妥协,要孩子认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否则他什么都不能干哪儿都不能去,并且告知他,顽抗的时间越久,失去的权利越多。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和孩子的关系够好,否则孩子会更加叛逆。 而对于小龄孩子(如那个3岁女孩)就更好办了,每次孩子做错都按照上面的方式处理,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感觉痛苦,但她慢慢会知道做错了妈妈会批评、认错后妈妈会原谅并且妈妈仍然爱她,逐渐她就知道做错事挨批评是正常的事情,就能承受外界的批评意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