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哲”、“民科”、“民相声”

 汕头能率 2018-08-20

最近学术圈有件大事——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哲学大会”开幕了。虽然我对这样的“第一次”、“盛会”都没什么兴趣,但并不能否认,这本应该是件很严肃的事。


然而,随着不断有参会资料的流出,画风一转,这届大会的格调居然变成了这样:



有人用一半A4纸的篇幅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有人讨论了圣人的标准、绝对真理的标准;有人还自称是中国的“第二个老子”……


那些荒诞和无聊自然用不着多说,我所关心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才会培养出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哦不,应该是奇异果。


01


“民哲”之前,热闹的还有“民科”,他们这帮人研究领域各异,深度也不一,有些是沽名钓誉,可有些却是真花时间、真投入的付出。一概而论的道德评判肯定不妥,但总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这样有毅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敬佩的。


起初,我自己的观察:不管是民哲还是民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沙滩上盖楼”,缺乏对自己研究领域内基础知识体系的掌握。只是根据自己某个时间的灵光一闪,就有了一个结论。接着,他们的工作就是努力证明自己的这个结论是正确、有效、可行的。


总而言之,先确定了结果,再进行论证。


但这就违背了所有科学的基本常识——逻辑和实证。


缺乏了“程序正义”,在事先就确定目标的情况下,必然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所有不符合达成目标的知识碎片,甚至在衔接不上的地方就自创“逻辑体系”,完成所谓的“填补空白”。


从这个过程来讲,民哲比民科好当多了,毕竟他们只有动动嘴,而人家民科好歹还得做出个“东西”来。


02


但后来我又慢慢发现,其实这样的现象也并不是仅仅只是一个知识或是思维过程,而是一种观念的桎梏。有知识的人同样会成为民哲、民科。比如交大博士夫妻怼郭德纲的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他们的眼里,相声就是个逗乐的形式,谁想干都能干。特别是自认为聪明绝顶,加了这么多自创的“公式包袱”,你敢说不好笑?



在导师和观众都不认可的情况下,仍然要强行辩解,斥之为“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听不懂”。


这听起来是又个多么熟悉的过程。所以有人才笑称,中国有了民科、民哲,现在又有了“民相声”。


这位博士忘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郭德纲能到今天这个地位,靠的并不是天天挤兑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而是对相声、曲艺技能的扎实掌握,没有这种基础,能在台上进退有据,信手拈来吗?


而且,这个现象并不是那对交大博士夫妻个人的问题,以我对周围人的观察,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学的那套才是“高级的”、“科学的”。而其他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小意思”,动动小指头就可以搞定。


偏见、狂妄、自大……这些品质和研究什么东西并不相关,而是一个人的素养。


交大博士上台就问郭德纲,“你认识我吗”,“你怎么能不认识我呢”。言下之意,我们这么牛的人到你这里玩,是给你这个戏子面子。不知不觉中,他在“成功学”的鄙视链中把自己放到了上位。



可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是小有成就的,但他们完全搞错了社会的鄙视链。不管是工商社会还是权力社会,他们都不是上位。


在跳出小圈子营造的虚幻满足感后,他们一定会湮没在真实社会鄙视的口水里。


03


所以,不管是所谓的民科、民哲还是民相声,在这些人的眼里,成功学才是中国最精深博大、最值得研究的学科。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几乎都不在自己的“学科内部”进行交流,而动不动就喜欢挑战“大师”的原因。


毕竟“学术碰瓷”与“哗众取宠”,是所有路径中最快的捷径。


·不管是中科院或是牛顿,凡是权威都要挑战


这种观念,往小了说,是一个人的素养,往大了说就是一种文化。任何工作或者是研究,出发点并不是一种爱好,并不是为这个事业添砖加瓦的责任,而是想靠着这种东西获得别人的认可,甚至想获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学科这么差,为什么芯片、发动机搞了这么长时间都搞不出来,有人说是国家不够重视,投入不多,自然产出不够。有人说世风日下,人人心里想的都是钱,“板凳要坐十年冷”,然而辛辛苦苦穷十年的功力,出来的成果很可能只是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人家上台领奖,名利双收,你可能得到的只是一句“做学问真扎实”的恭维之言。


这些当然都对,可这些都是标,不是本。治好了标,本不行还是白搭。


所以说诺贝尔奖拿不到,却出了这么多民科,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相反,中国太聪明。事事总是“先敌一招”,先想结果,对自己有何利害关系,而对当下要干的什么却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忍忍就过去了”。


天才与成功,是两个最为民哲与民科所津津乐道的词汇,当然,也是被他们误解最深的词。因为从头到尾,这两个词只关于他们自己,与他们所研究的东西毫无关系。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不疯魔不成活”,英特尔的创始人也有句名言“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可到底疯魔和偏执的是什么呢?是人吗?还是忠实的事业?


这是个哲学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