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兄弟们,割包皮落伍了!

 淺心蔚藍 2018-08-20

「不要割包皮?」是绝大多数男性(甚至女性)普遍的疑虑。

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童医院副院长钱大维,曾遇过许多父母带孩子来看病劈头就问:「我儿子的包皮是不是太长?需不需要割掉?」钱大维的医疗信箱也经常接到满腹疑惑的青少年来函询问:「我的性器官看起来比别人小,包皮退不出来,是不是有问题」、「我想去割包皮,但不想让父母知道」......。

钱大维不厌其烦回答:「包皮是身体与生俱来的一部份,作用是为了保护男性阴茎,没事不要割,除非逼不得已,有病才要割。这是大前提。」

通常医生要替病人动手术,病人总要思前想后考虑老半天;唯独割包皮,不必医生开口,几乎都是病人主动要求,好像每一个男人一辈子总得在「那话儿」挨上一刀,变成流行手术。「这是很大的误解,」钱大维医师很不以为然。


割与不割的迷思

其实,「男性需不需要割包皮」在医界争论甚久,赞成派、反对派,各有各的说法。
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因为排尿不顺,到泌尿科诊所检查摄护腺是否肥大,医生却警告他,「你的摄护腺没问题,但包皮太长容易孳生细菌,最好割掉。」

数学老师立刻花了1万元割掉包皮,「割完之后感觉阴部比较干燥,好像光着脚在地上走路,满轻松的,」他形容。然而,过去一直都是好好的,并没有任何不适,都已经活到56岁,医生才叫他动手术,不禁令人疑惑:割包皮真的是病人需要吗?

一般割包皮大致可区分为三种因素:

1.基于宗教信仰。全世界不分人种约有五分之一的男人割过包皮,其中绝大多数是基于宗教信仰与特殊文化背景。《圣经》记载,割礼(circumcision)是信徒与上帝立约的印记、以及与神的连结,这个观念在西方社会的犹太教十分普遍。

2.为了治疗相关疾病。譬如反覆性的发炎、霉菌感染等。

3.预防性的手术。认为割了包皮可以避免得性病、爱滋病、泌尿道感染、阴茎癌、降低女性伴侣罹患子宫颈癌机率等等。

除了宗教信仰与治疗疾病非割不可之外,根据许多新的医学证据显示,过去普遍认为「包皮过长会导致疾病」的迷思已一一被推翻。

譬如,割包皮可以减少性病传染,这是以偏盖全。钱大维医师解释,性病分很多种,梅毒是在阴茎表皮上面长溃疡,没有割过包皮的男人确实罹患率较高;但引起尿道炎的淋病,割了包皮反而较容易罹患,推测是因为缺少包皮的保护层。「割包皮预防性病,还不如使用保险套,」他强调。

此外,子宫颈癌已被证实是与滤过性病毒有关,男人的包皮非主要因素。至于阴茎癌发生的因素,包括抽烟、个人性行为、滤过性病毒感染等,与「有没有割包皮」并无实质关系。

纽约市政府在2007年5月曾经以「防治爱滋病」为由鼓励男性市民割包皮,并以爱滋病毒肆掠最严重的非洲佐证,割包皮确实可以降低10~20%感染爱滋的风险。但也引起部份专家质疑。虽然割包皮对于爱滋高盛行率地区有帮助,但是不能延伸为割包皮可以预防爱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在非洲乌干达、肯亚以及南非等地,一般最多得到爱滋的途径是男女性交;在纽约市,爱滋高危险群却是男同性恋与注射毒品。两者有差异。换言之,真正需要割包皮的仅限于少数高危险群(危险性行为、性伴侣复杂、不戴保险套),而非全体男性市民。

成人要求割包皮几乎都是心理因素居多。有些退休老兵娶了年轻太太,认为包皮过长会影响「性趣」,割了可以增加性快感。「这是以讹传讹,」钱大维医师举证,包皮上有很多感觉神经,一旦被切断了,性快感反而会降低,变得迟钝。也有人因为早泄、阳痿求诊,要求割掉包皮。但早泄、阳痿绝大多数是心理障碍,需要做心理治疗,而不是在「那话儿」动刀。
 

婴儿割包皮,多此一举

最新的医学观念呼吁男性崇尚自然,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就明确指出,很多父母为了未雨绸缪割掉儿子的包皮,是「多此一举」,已不值得鼓励,更没有实质意义。也有一派人士指出,替新生儿割包皮违反人道,因为他们不会喊痛。美国初生婴儿割包皮从1950年代的90%降至目前的60%,显示美国父母的观念已在改变。

林口长庚医院泌尿男性学科主治医师黄世聪也不赞成男性无缘无故割包皮,「拒绝的病人比接受的多,」他强调。手术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上解决了一个问题,很可能制造另一个问题,除非是病理上的需求才考虑动手术,譬如「包茎」,整个阴茎被包住,包皮往后推不开,龟头出不来,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发炎、溃烂。但在所有男性病患中临床案例不及1%。

黄世聪医师指出,刚出生的婴儿几乎100%都有包茎,新生儿至1岁平均有50%包皮推不开;到了4岁,大概只有10%推不开。

钱大维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强调,只有极少数儿童的龟头能像大人一样自由露出,这是正常现象,不需要特别处理。儿童包茎现象会随着年龄慢慢改善,到了12、13岁进入青春期后,包皮会自动往后退,除非完全推不开,才需考虑割掉。但有人一辈子龟头出不来,照样可以生小孩、拥有正常性生活。

医生提醒,小男生通常在6、7岁的阶段比较容易发生阴茎感染,大都因包皮与龟头部份粘黏,龟头要出来却又没有完全出来,内部囤积分泌物、流脓,又没办法清洗,造成湿疹发炎红肿,甚至形成包皮纤维化结疤,医生才会建议割掉。

但也不见得非割不可。临床上确有反覆性龟头炎导致包皮纤维化的案例,使用类固醇药膏、泡温水即可达到软化去除效果,治愈率高达80%。「能免则免,动手术是最后的下下策,」钱大维医师明确表示。
 

长短大小,见仁见智

到底根据什么标准才叫做「包皮过长」?医学上并没有标准答案与客观数据。

而且,包皮会随着阴茎的海绵体充血膨胀变来变去,忽长忽短,「正如高矮胖瘦,大多是个人主观上的认定,」黄世聪医师比喻。他提供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阴茎完全勃起时龟头会全部被覆盖住,包皮无法往后拉到冠状沟的位置,才能算是过长。

但包皮长短与否,不是绝对因素,个人平日清洁卫生要做好,保持通风干燥,才是首务。他建议男性上完厕所、洗完澡,尽量将包皮往后翻,他形容,「这就像是运动拉筋,加速包皮后缩并增加龟头外露的机会。」

若是非割包皮不可,究竟何时动手术最好?

钱大维建议,新生儿割包皮的确比较好照顾,使用包皮环切术,手术简单安全,用一个压克力环套放入包皮内,外绑一条线,几天后环套就会连皮一起脱落,不流血,十分钟搞定。

17、18岁高中阶段也是比较理想的年纪,因为大都已发育成熟,身体状况较能承受手术后的不适,可使用刀或雷射切除法,把包皮向外拉长,大约在龟头的位置剪掉一部份包皮,手术约需半小时,2~3天才可碰水,1星期左右消肿。手术后龟头大约露出1.5公分的长度,包皮可覆盖部份冠状沟,这是比较合乎美观的标准。

医生提醒,任何手术不论大小,都有风险。割包皮也会有后遗症。譬如,必须局部上麻药,年纪太轻可能要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相对提高,就曾经发生小病人对麻醉药物产生严重困敏反应的案例,变成医疗纠纷。

医生的手术经验也很重要。万一割过头,包皮变得太短,导致勃起疼痛,海绵体被短包皮束缚无法充分膨胀,虽然事后可以做补皮重建手术,但外观已受到影响。还有,术后如果照顾不善,可能发生感染、发炎,如果是特殊体质,手术结疤特别明显突出,常常会因摩擦而产生疼痛与局部不适。

有些人则根本不适合割包皮。譬如过胖、隐藏式阴茎、尿道下裂、对麻醉药品过敏等。尤其是太胖的人,看起来好像包皮过长,但即使全部割掉,阴茎还是藏在里面,达不到效果,必须要先解决的是肥胖问题,而不是包皮问题。

审稿专家:荣总小儿外科主任钱大维、长庚医院泌尿男性学科主治医师黄世聪
 

曾阳晴、黄文博的包皮论
 

割包皮的问题在台湾很普遍,包括太太、妈妈、男人自己,大家都关心,但又不知道该问谁,「贫乏无知,但又求知若渴,」性学研究专家、清大文学博士曾阳晴形容,「学校的健康教育实在应该讲得更清楚,」他呼吁。

关于包皮问题,男性与男性之间似乎十分难于启齿,彼此也很少讨论,认为是暴露自己的隐私。资深广告创意人黄文博举出自身经验:台湾这方面的卫教做得实在不够好,「明明是生理问题,却当成道德问题,认为是不能碰触的禁忌」。在家里父母不讲,学校里老师语焉不详,绝大多数的卫教都是来自偷看A片与黄色书刊,「有恐惧感、陌生感,但又充满好奇,都是胡乱摸索。」

曾阳晴比较幸运,念国中的时候教健康教育科目的是一位观念开明的神父,很清楚地告诉这些茅塞初开的毛头小伙子,该如何清理、保护自己的性器官与正确的性知识。

曾阳晴观察,某些男性的确很在乎包皮长短,甚至认为太长是一种「耻辱」。他回忆当兵入伍的时候,全连100余名弟兄一起脱光洗澡,许多人还会私自偷偷比较,包皮长的很明显会自卑,觉得自己没长大,不能算是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男子汉,连上厕所都刻意遮遮掩掩。

黄文博附议这种说法。对某些男人而言,割包皮和一般女性隆乳、整容,意义相同。就像不少女性羡慕别人胸部丰满,某些男人「会和别人比较性器官好看不好看」、「介意大小、形状、色泽」、「寻找性器官的典范」,而考虑动手术。服兵役期间,周围约有一半的同僚割了包皮,而且一传十,十传百,「好像流行传染病,」他比喻。

目前担任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的曾阳晴并不鼓励男人割包皮。他曾研读过上百本《中国房中术》,发现中国老祖宗几乎从不谈论这个问题,也不建议该如何做。他进一步解释,若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房中术相当于一种练功术,如果男人把包皮割掉等于阻断血脉和气,会有不良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