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史》:学问功夫上水船

 汐钰文艺范 2018-08-20


《中国美术史》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心血之大成,是在台湾大学讲授同名课程二十余年的累积成果。这部书延续了课程的特点,以现存的、看得见的作品为基础,分主题、按时间讲授了中国美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作者终身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工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数十年,接触了大量珍贵的美术作品。他学养深厚,在讲解时不限于作品本身,还涉及作品相关社会背景、人物、故事种种方面,甚至通过与西方画对比,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碰撞出新观点、新火花。



“人生滋味倒餐蔗,学问功夫上水船”,这是李霖灿先生(1913—1999)儿时为其父筱泉公张贴的春联,“倒餐蔗”喻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对人生渐入佳境的体会,“上水船”喻书圣王羲之艺事上之精进不懈。这幅以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精神为内容的春联,仿佛预见了李霖灿先生日后在中国艺术史领域的非凡成就,更预示了他精彩的一生以及学术研究风格。


李霖灿先生是河南省辉县人,1938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即赴云南丽江从事边疆民族艺术调查工作。1941年任职“中央博物院”。1943年调任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于该院副院长任内退休。李先生不仅一生从事艺术史研究,同时也在台大、台师大等学校教授中国美术史及古画品鉴研究等课程。


我的中国艺术史启蒙就是李先生在台大的中国美术史课堂上,他的课总是人满为患,但就算人再多,当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幻灯片放映出来时,教室顿然鸦雀无声,一幅幅作品在他低沉沙哑的解说中,陡然活了过来,年轻的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美得难以置信的字画。除了看得见的画面,最引人入胜的是字画背后的故事、背景、历史与文化,李先生总是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方,拉近了古画与年轻学生的距离,一堂堂谆谆善诱如煦煦和风的中国美术史课,缓缓地引领学生们进入中国艺术的殿堂。李先生在第一堂课都会说:“我开这堂课的目的是为在台湾大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而我也就借由李先生搭的这座桥,在台大历史学研究所毕业后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踏上艺术史研究这条路。


李霖灿先生在大学教授的中国美术史课程本无讲义,后在李贤文先生邀约下,分段整理,分篇连载,极受好评。1987年,在贤文先生的推动下,李先生终于将这些年的心血集结成册,不过虚怀若谷的他却说:“试写这本讲义,不敢说是书,所以采‘中国美术史稿’为名。”


在本书的书名页上李先生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滕固校长。”滕固先生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留学日本,攻读文学与艺术史,获硕士学位,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2年获美术史学博士学位。滕先生一生致力于美术史研究与美术考古,并首度将西方风格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绘画史研究,以艺术品为研究核心,注重作品风格之分析,开中国现代绘画史学之先河,赢得“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第一位具有现代艺术史学意识之专业美术史家”及“中国现代美术史学奠基人”等美誉。滕固先生认为美术史的研究应从“艺术家本位的历史演变为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同时“风格的分期不该为朝代所囿”。


所以,滕先生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小史》即打破传统美术史断代记述与分类记述的品评模式,将中国美术依照艺术风格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生长时期(佛教传入以前)、混交时期(佛教传入以后)、昌盛时期(唐宋)以及沉滞时期(元以后至现代)。《中国美术小史》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之影响深远,滕固先生于1938年7月至1940年出任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之国立艺专校长,时李霖灿先生虽已自杭州艺专毕业,但滕固校长知悉李先生要去云南调查纳西族象形文字,特地引荐李先生给时在昆明的中研院古文字学专家董作宾先生。滕固校长对后进之提携以及在美术史学之贡献,让李先生深受启发。在杭州艺专毕业50年后,李霖灿先生撰写完成《中国美术史稿》,并“谨以此书献给滕固校长”,其中蕴含之现代美术史学衣钵传承深意,览者自当体会。


《中国美术史稿》系以李霖灿先生在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课程内容为本,分为29个单元,大体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纲,以历代绘画为主调,其就画论画之特色,自滕固先生一脉相承。李先生擅用比较法深化读者之理解,如将顾恺之画维摩居士病中斜倚隐几之从容舒适坐姿与罗丹思想者雕像低头以手撑颔之紧张坐姿比较,点出东西文化耐人寻味之处。介绍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图》:“荆轲怒发冲冠,秦王绕柱而逃,樊於期首级在匣,秦舞阳觳觫不胜。”静态的历史故事经过李先生细腻的描述,画中人物场景气氛就像动态电影一般,让人有身历其境的临场感。


全书除了引人入胜的内容外,诠释中国艺术之简练精准语汇更是俯拾皆是,如“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中国书法是最纯粹又最自由的艺术形式”“孙过庭书谱是双料瑰宝”“云冈雕像犷野硕大端庄肃穆的表情,这可能是北魏鲜卑族的精神和印度文化结合的综合效果”与“范宽得山之真貌、真情和真骨,人亦磊落不羁如山如川”等。


重读一遍《中国美术史稿》,越发领会李霖灿先生一生如上水船般积累的学问功夫,也更加感伤一代大师之陨落。然而,随着他生动风趣夹叙夹述的篇章,心境豁然年轻起来,仿佛又回到台大当年的课堂中。


文| 朱惠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