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快我市特色小镇培育的几点建议

 欢政文辛 2018-08-20

一、理由

  在当前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省委、省政府部署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就是从要素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变,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用改革的红利来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打造的经济新动力。

  (一)我市特色小镇培育的客观需求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创新转型、改革深化、开放竞合新常态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加强依法治市,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是具有历史传承、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慈溪实际的重大决策和行政创新,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是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创新实践。

  (二)我市特色小镇培育的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启动实施了一批特色产业区块,一些特色产业与山水资源和地域文化结合紧密,融合性较强,基本已具备了特色小镇的培育潜力。比如以慈星股份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小镇;基于青瓷文化和产业为基础的越窑青瓷文化小镇;以鸣鹤古镇与杭州宋都基业达成国医养生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意向为契机的鸣鹤国药养生小镇;以民间收藏博物馆群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块为核心的凉帽山(湾底)文化产业小镇;以古旧家具特色街为基础的周巷天元古旧家具小镇;依托e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e点跨境电商园的崇寿电子商务小镇;依托达蓬山历史遗迹和山水资源的达蓬山运动休闲小镇;依托整合岗墩、乾炳、倡隆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的南部休闲民宿小镇。其他还有一批如文化商务区的智汇小镇、滨海新区的海洋经济特色小镇、胜山的布角料、逍林和桥头的鞋业、附海和新浦的家电、掌起的古窑浦桃花节、正大集团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崇寿与德国亚琛正在对接的“马术之乡”等。

  二、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编制“一”个总规

  一是统筹布局、分类培育。首先要统筹结合。要与“十三五”规划和土地、交通、水电、教育、卫生等规划相结合,强化项目载体、空间布局、要素保障的紧密衔接,为发展预留空间;要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其次要严把准入。围绕主导产业、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选取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具有较强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使其为小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第三要协调发展。以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为依据,分步实施、分类培育,循序推进,逐步建立起特色小镇项目库,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形成上下联动、梯度培育、滚动推进的创建格局。二是明确风格、特色为本。重点挖掘本地的产业集聚、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保持鲜明的地域、产业、生态和唯一特色。三是丰富内涵、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城乡、生态、经济等融合,体现一、二、三产业、产镇人、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多维度融合发展态势。

  (二)形成“一”条链条

  一是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从产业功能布局到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在充分满足小镇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从打造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部署。二是生活、生态、生产三生融合。生产设施、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等,要遵循生态化、人性化设计,打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小镇。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小镇培育要突出三化驱动和融合,使之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全力塑造小镇产业竞争优势。四是项目、资金、人才三落实。系统整合我市重大项目、各类扶持资金、上林英才、产业基金等要素,强力支持小镇的发展。五是要素、政策、机制三保障。人员配置、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要由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并实行政策倾斜,做到项目优先审批、资金优先统筹、土地优先安排、问题优先解决。六是宜居、宜业、宜留三宜结合。要营造社会文明、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服务优质、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形成就业渠道广、创业机会多、产业发展旺、生活更便利的生动局面。

  (三)建好“一”套机制

  一是有利于产业谋划原则。要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落户便利,突出产业谋划,以市场机制驱动发展,创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模式,按照政企分离原则,建立开发建设主体与行政管理主体相分离的管理体制,着力创新小镇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及符合小镇特色发展的其他产业的招商和运作机制。二是有利于城乡统筹原则。建议开展采取宅基地置换和商品房运作方式,以吸引本地村镇居民和其他区域部分富裕群体入“巢”。同时,动员原有小镇居民“等面积”整体置换等方式,快速聚集人气。此外,在满足本地居民入迁前提下,考虑放宽户籍限制,接纳外地和外籍人员入迁。部分房源打造成“特色度假屋”出租,以吸引“临时居”。可借鉴桐乡乌镇西栅的发展模式。三是有利于制度创新原则。学习余杭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施政经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临时改变用途、就地转换功能,用于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的,免征相应税费、减收土地级差价款。对小镇范围内的企业职工宿舍,在用电、用水价格上参照居民生活标准执行,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不作为工业用地标准收取。

  (四)做好“一”套账本

  在政策引导上,建议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参与的特色小镇发展基金。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机制引入带动各类基金、社会资本,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参考余杭梦想小镇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模式上,建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用于支持特色小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等。从项目性质看,对经营性的,收益可通过税收留成、收益分成返还;对非经营性的,政府通过财政出资和发行债券来筹资,承诺归还期限。可参考杭州青春路隧道工程的建设实例。在实施主体上,建议要以上市和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小镇产业链集聚延伸,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和产业的高端环节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选好“一”批项目

  一是在项目的来源上,在传统招商引资成熟、有益的经验基础上,突出“一条龙”服务的工作理念。从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实际成效着眼,力求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撒得开。二是在项目的运作上,核心就是产业化。三是在项目发展的态势上,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的各个建设项目,形成支撑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小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项目及其产业化的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实力。

   

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特色小镇培育的几点建议》(第6号提案)已收悉。根据提案内容,我们把提案办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陈杰峰常务副市长亲自领办该提案,多次听取办理工作汇报,并作出相关指示;局党委也先后专题研究提案办理方案和答复意见。在具体办理中,我们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我局和相关协办单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办理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走访和座谈,在综合各协办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提案答复初稿,并征求了提案单位和协办单位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提交专题协商会的《对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现就具体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特色小镇建设是全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承载着我市“二次创业”、“二次腾飞”的希望。关于你们在提案中提到的编制“一个总规”、形成“一条链条”、建好“一套机制”、做好“一套账本”、选好“一批项目”等五方面建议,我们均积极地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共识合力

  (一)强化领导抓部署。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特色小镇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2016年度重要工作责任分解》内容,并把《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研究》作为年度市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在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上,市领导多次对特色小镇工作进行了部署。尤其是今年5月以来,市委主要领导率发改、经信、文广、旅游等部门负责人就全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作了专题调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就特色小镇有关政策措施进行了专题研究。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二)强化职责抓落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陈杰峰常务副市长任组长,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落实了创建特色小镇的有关镇(街道)和产业平台的主体责任。同时,市委、市政府将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列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三)强化机制抓协调。明确各个特色小镇建立由相关市领导联系、创建单位负责、对口责任部门协调推进、其他成员单位积极配合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组,协调推进相关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我局也积极发挥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和谋划,加强牵头协调和业务指导,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局主要领导2次赴省发改委汇报我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1次赴宁波市发改委进行专门衔接。

  二、强化统筹谋划,构建培育体系

  (一)多方联动加强谋划研究。我们通过深入走访调研、邀请专家团队来慈实地指导、外出学习取经等形式,协同各地深入挖掘特色内涵。围绕重点产业平台,谋划了息壤创客小镇(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国药养生小镇(鸣鹤风景区),同时注重以特色小镇的方向和理念,以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园中园的形式,谋划了欧路跨贸小镇(滨海区)、磁材小镇(高新区)以及正大小镇(现代农业开发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谋划了智美家电小镇(周巷镇)和智能电器小镇(观海卫镇);围绕培育新兴产业,谋划了服务机器人小镇(白沙路街道)和智慧小镇(古塘街道);围绕历史经典产业,谋划了古香艺宝小镇(周巷镇)和青瓷乐活小镇(匡堰镇)。

  (二)深入挖掘形成培育梯队。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因地制宜谋划特色小镇,通过调研排摸,全市各镇(街道)和产业平台共提出了29个特色小镇的概念和设想,包括打火机、五金、洁具等传统块状经济提升产业,以及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类小镇等;我们将基础条件较好的11个特色小镇作为培育对象;同时在创建方案和概念性规划编制基础上,结合项目落地和形象进度,择优申报省、宁波市级特色小镇,初步形成了梯队培育、滚动推进的创建格局。

  (三)精心组织开展重点申报。去年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申报中,由市政府研究室牵头申报了鸣鹤国药养生小镇和周巷智美家电小镇。第二批按省里工业县市重点申报制造业小镇的要求,我们谋划申报了服务机器人小镇。今年4月,在统筹布局、深化规划的基础上,我们谋划申报宁波市特色小镇6家,既有高端装备制造的服务机器人小镇,以及智能制造的智美家电小镇和智能电器小镇,又有信息经济的息壤创客小镇和欧路跨贸小镇,还有历史经典类的古香艺宝小镇。

  三、注重功能融合,加快规划建设

  (一)加强规划衔接。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列入了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并做好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由国土、规划、环保等职能部门参与各特色小镇规划指导和审查。邀请富有特色小镇规划编制经验的省发展规划院、浙工大工程设计集团等专业机构开展专项规划编制,目前申报宁波的6个特色小镇都基本完成概念性规划编制,规划质量和谋划深度都有了明显提高。

  (二)加强功能融合。我们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提出要加强功能融合,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在产业功能融合上,以特色产业链为核心,围绕服务机器人、科技创意、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提出“创新+产业+体验”;围绕青瓷、国药、仿古家具等历史经典产业,提出“历史+工艺+旅游”;围绕家电、打火机等特色制造业,提出“时尚+特色+旅游”;围绕沿山沿海生态等,提出“人文+山水+度假”。在空间功能融合上。明确要求特色小镇完善空间布局,注重各类用地均衡性,建设面积保持50%以下。落实建好一个小镇客厅、一个文化公园、一条旅游线路、一条商业街等“四个一”功能,实现科研服务区、特色产业区、文化休闲区、商贸生活区、生态涵养区等“五区交融”。

  (三)加强项目支撑。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突出把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品牌项目开展推介洽谈,抓好龙头产业项目的包装、策划,注重开展专业化招商,并与特色小镇相关产业或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联系合作机制。二是建立项目储备库。在创建上级特色小镇提出3年投资计划基础上,要求各个特色小镇培育对象落实“一镇一库”要求,分别围绕特色产业定位,进一步细化排定重点项目,加紧形成项目储备库。三是协调推进项目落地。协调抓好项目前期及项目落地的协调工作,开设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并将息壤创客小镇和智美家电小镇上报省重大项目。息壤创客小镇的大数据云基地、医工所及研究中心、欧路跨贸小镇的中东欧产业园、正大小镇的正大循环立体农业、青瓷乐活小镇的青瓷文化传承园、磁材小镇的年产5000吨稀土铈永磁材料等项目都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四、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建设机制

  (一)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推行市场化建设,明确小镇建设实施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落实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注重引入上市和龙头企业,如服务机器人小镇以慈星股份为实施主体,智美家电和智能电器小镇则分别以卓力电器和公牛集团为产业龙头;此外,长河的雅戈尔生态小镇突出雅戈尔集团的开发主体,龙山河头小镇谋划与香港上市企业众安集团合作等。

  (二)创新建设机制。鼓励灵活运用PPP模式推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在特色小镇内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城镇化提升、水利及其他项目六大类投资项目,将优先考虑选择PPP模式。如息壤创客小镇的宁大科技学院迁建工程已列入市PPP重点储备项目,其他符合基本条件小镇也在积极申报筹划中。

  (三)探索基金模式。市财政局提出在现有政府产业基金的投向上,将引导其子基金参与我市的特色小镇建设。市经信局在服务机器人小镇专项政策谋划中,考虑提出市政府产业基金联合上海中冶惠、慈星公司,出资5000万元参股建立服务机器人产业基金。市金融办提出设立创投基金,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机制引入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五、加大政策扶持,落实要素保障

  (一)加大财政扶持。对列入省、宁波市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在每年年度考核合格后,新增财政收入(不包括市内企业搬迁及房地产开发产生的收入)的市本级财政留成部分,5年内予以全额返还;对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给予300万元补助,建成并通过验收后,再给予300万元补助;对列入宁波市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给予200万元补助,建成并通过验收后,再给予200万元补助,同时创建成为省、宁波市级的,按就高原则补助。对列入市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给予30万元规划编制补助。

  (二)增强要素保障。土地方面,对列入省、宁波市和市级创建名单且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特色小镇,按配套比例给予100%计划指标保障,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特色小镇全额安排解决挂钩指标额度。金融方面,落实金融机构关于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在特色小镇创新金融产品,探索特色小镇投贷联动业务。人才方面,特色小镇引进的各类人才、项目均优先享受市委、市政府相关规定的各项政策;对特色小镇亟需的高端人才、特殊人才,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并将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资金与特色小镇发展结合起来。

  (三)落实“一镇一策”。明确对创建省级的特色小镇实行“一镇一策”,在《实施意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市经信局前阶段牵头拟定了《关于推进慈溪服务机器人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下步,将对申报省第三批的特色小镇研究制订专项政策。

  下阶段,我们将充分吸收你们的建议意见,全面贯彻省和宁波市关于创建特色小镇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梯度培育,加快规划建设,全力推动特色小镇创建取得扎实成效,为打造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新动力。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

   

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6年6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