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族传统教育(格言警句)

 白桦树2008 2018-08-20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以游牧经济为主、居无定处的蒙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其谚语曰:'冬季的余寒直到春,老人的遗训传子孙。''父亲的教导--黄金;母亲的嘱托--智慧;哥哥的指点--利益;姐姐的劝解--慈爱。'他们主张对子女要严格管教:'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子教育要趁幼。'蒙古族的家庭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

其内容主要包括:牧业知识的传授、骑射、摔跤等劳动技能的传授、道德品质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

骑射、摔跤等劳动技能的传授

严酷的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奔波的牧业生活方式,需要的是娴熟的生产技能和强健的体魄。蒙古族十分重视对儿童的培养锻炼。《绥蒙辑要》载:蒙古人居常门前系马并着鞍,凡牧畜等举动必乘之,故无论老幼妇女皆习于马,又能乘驭。小儿五六岁,则伴父兄至牧场,其往复皆由父兄之助而跨于马背;十岁以后,概巧于乘驭,不着鞍之马亦能乘骑之。如斯,彼等不啼生长于马上,故其乘驭乃极巧妙,虽数日数夜,竟不以为劳乏也。' 对儿童实行乘马的驯练是自古的传统。《黑鞑事略》载:'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伸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古时练习骑射有狩猎、打仗等目的。对此《夷俗记·教战》谈得更为详细:'今观胡儿五、六岁时,即教之乘马,其案以木为之。前后左右皆高五、六寸。置儿于中,虽马逸亦无倾跳之患也。稍长,即教之蟠鞍超乘,弯弓鸣镝,又教之上马,则追狐逐兔,下马则控拳臂张,少而弓马,长而精焉。'古代教子骑射具有生产和军事的双重意义,而近代只是劳动技能的培训了。

蒙古族从小就培养男儿摔跤。《啸亭杂录》卷2云:'……顺至中喀尔喀使臣至,与近喀使臣虽非名摔跤手,但他会摔跤。'蒙古风俗鉴》记云:'各地青年从十几岁开始就十分爱好这种活动,从小就摔跤,没有专门教摔跤的学校和门庭,都是各地年轻人出于自己的爱好而练习。'摔跤,是对毅力和胆量的锻炼,也是对智慧和技能的锻炼。

骑射和摔跤都是其对后代勇敢无畏的精神素质的塑造。这样他们才可能在匮乏中忍耐、在困苦中坚毅、在肆虐的自然面前乐观而豪迈。

传统文化的教育

从民族精神的特异性看,蒙古族堪称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撕杀、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再加之平时马背上的颠簸和历经严寒酷暑的牧业生涯,因此其传统文化浸润着苍劲、雄健、粗犷、豪放的审美理想。他们教育后代崇尚威武和雄健,崇尚强悍和力量。《蒙古风俗鉴》载:'自古对英雄信赖的蒙古族认为:'男人如果是聪明的英雄,可以盖世。'这些教育内容,一般都是借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教导。说古代有某某英雄名震四方,敌人听了他的名字就偃旗息鼓。''他们用英雄人物的名字建造敖包,称某某英雄敖包。'鞭策后代崇尚勇敢、鄙视孱弱;崇尚进取,鄙视退却,崇尚牺牲,鄙视卑怯。

这种教育方法古已有之,《元史译文证补》说:'蒙兀先无文字,世系事迹,口相传述。'教育内容还往往围绕着成吉思汗的传说进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拜的偶像、英雄的代表,集高尚的品德、勇敢的精神、超人的智慧,盖世的胆略于一身,成吉思汗之祖先阿阑豁阿折箭训子的故事,成吉思汗之母河额仑夫人用草根、乳汁养育英雄儿子的故事,成吉思汗胸怀大志、勇敢善战、知人善任的故事,成吉思汗化为老者教育其弟的故事。此外,还有蒙古族史诗中的英雄江格尔的故事,格斯尔可汗的故事,长久地流传于民间,在寂静的草原之夜,在温馨的蒙古包里,蒙古族母亲的娓娓叙述如一脉脉清流滋润着少男少女的心田。

牧业知识的传授

蒙古族是一个经营奋牧业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养畜就是生活。草原牧人培养自己的后代,首先传授给他们的就是畜牧业的知识。

蒙古族牧养牛、马、羊、驼,而以羊和马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标志。因此,首先要教育后代识别牲畜。教育他们辨清青、黑、白、红、紫、黄、海蓝七种颜色,以便管理牲畜;教育他们对不同颜色、不同年龄、按其雌雄有不同叫法;教育他们知道不同牲畜的生长期、怀孕期、生产期、教育他们数数,从一到万、亿、兆等,总之,教育其掌握牧业管理规律。

由于牧业和狩猎业的阶段性和物候变化,牧人特别注意用积累起来的天文历法知识启迪后代。自然界星辰出没、日夜交替、寒来暑往的变化,对牧人的生产和生活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教育后代'关于四时(春夏秋冬)和四面(东西南北)八方之知识,以及天、地、日、月、星、云、雨、雾、风、雪、冰、泉、河、海、山的知识。' 有经验的牧人可以通过天气看年景,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防备。为寻找失散的牲畜,牧人们教会子女从小就学会辨识方向。

道德品质的教育

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在蒙古族传统观念中,道德规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格言。例如:'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具已聘之女,女慢视已字之男;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高位达官,信用亲近,遗弃琉逖;富贵之家,不急公而吝财;若是之人,必至流为匪类,变为叛贼。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遭殃。我严加告诫,以防此弊'蒙古族把家庭的道德教育提高到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安危的程度。

在家庭教育中,蒙古族十分重视尊重长者,讲究礼仪。在平时饮食习俗、节日礼宴、集会时都给长者以极为尊重的地位。蒙古族谚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抬举思慧的人,躲开阴险的人。'在《元史译文证补》里就有'幼者见长者,长者未问,幼者勿先发'的记载。《元史》卷120载,成吉思汗对察罕非常赞赏,因他对长者彬彬有礼,'脱帽置杖端、跪拜歌舞'。尊重老人是蒙古族传统习俗。

蒙古族特别注重让孩子尊重父母和教师。蒙古族的谚语说:'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别看是鬓发蓬乱,也还是慈爱的母亲,别看是草檐茅舍,也还是可爱的家庭。''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不尊重父母和教师,要受到公众的指责和惩罚。

蒙古族的家庭还重视平时的礼貌教育。其教育子女平时要爱整洁、说话和气,不随便动人家的器具,不随便骑人家的马,来客人时记住客人的长相、穿戴、马的颜色、鞍具的样式等。蒙古族把平时的礼仪做为衡量其是否成材的标准。

蒙古族重视维系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特别注重家庭之间的团结。他们用'增殖的牲畜,毛色一致,兴旺的人家,语言一致'告诫后代。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靠游牧为生的蒙古族特别教育后代应互助协作,广泛交友。他们说:'与其有一百两银子,不如有一百个朋友。''像绵羊似地,合群走就有力;像沙土似地,散放着就无力。'聪明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伛偻人更需要朋友搀扶。''亲友多的人,走遍草原,没亲友的人,势如孤掌。'早期的蒙古人,常结为'安答'(朋友)安答,需要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困顿时相帮,危厄时相助。《蒙古秘史》第117节说:'凡结为安答,要相依为命,要互相帮助、要相亲相爱。'由于家庭和社会团结互助的教育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形成崇高的道德风尚。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记叙:'他们很少互相争吵,或从来不互相争吵,并且从来不动手打架,在他们中间,殴打、口角、伤人、杀人这类事情从来没有遇到过……他们相互之间表示相当尊敬,十分友好地相助,他们乐意互相共享他们的食物,虽然他们的食物并还是很充足的。……他们不爱好奢侈;他们不互相嫉妒;在他们之间实际没有诉讼,没有人轻视别人,而是帮助别人,并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促进别人的利益。' 纯朴的协作精神体现在他们的言教身教中。

蒙古族的家庭重视培养后代忠诚、信义、矢志不渝的品德。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战争的胜利、牲畜的兴旺都靠长生天的护佑。然而长生天只能保佑其诚者,谁如果对天不忠诚,谁就会道到天的惩罚。因此,忠诚是衡量人们一切行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夷俗记·习尚》篇载:蒙古'最敬者笃实不欺、最喜者胆力出众,其最重者然诺,其最惮者盟誓,伪则不誓,一誓死不渝也。'他们教育后代:'从酒壶里倒出来的酒热乎,打心眼里说出的话真实''炒米不能种,谎话不能说。''宁失肥牛,勿失己言''烈火中看出金子的质量,诺言上看出朋友的品质。'这种告诫代代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