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消失的老行当——“做寿材”

 郝景望 2018-08-20

本文参加了【各行各业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随着国家对殡葬改革的推行,土葬的习俗被逐渐打倒,做“棺材”(俗称寿材)的行当也因为土葬的退出而消失。

曾经“做寿材”的手艺人地位相当的受人尊重,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当中,老人的寿材等同于老人将来的屋子,给自己老人“做寿材”的师傅,肯定非常的器重。

寿材的木料一般都选择耐腐蚀的硬木或者带油性的木材,这就使得做寿材的师傅靠力气干活,因此人们对做寿材师傅的饭菜非常的讲究。坚硬的优质木料,师傅们采用“榫卯”(sǔn mǎo)工艺,几乎没有铁钉的使用,全凭高超的技术来完成。

寿材由“材底、左右梆、前后档和材盖”六部分组成,无论从东府同州到西府凤翔;从秦岭脚下还是到陕北榆林,寿材的构造大致相同。做寿材的师傅一般师徒二人,三天可以做一副寿材(五天做两副),一般第一天把木料准备好,用专用的工具加胶夹起来固定,成为分别所需的六部分料,第二天在粘好“材底”前后左右四边起通“卯”,在左右梆下边做“榫”,和左右梆的前后掏“卯”,第三天就叫做“上材底”,把左右梆做好的“榫”顺着材底的通卯用大锤垫着厚木头砸入材底,然后把三面都有“榫”的前后档再砸入左右梆的卯内,寿材的大型如下照片:

寿材的六部分板材的构成,数字也是非常讲究的,可以为整块板材,三块或者五块,哪怕是七块,忌讳“二、四、六”块木料构成。整张木料做六部分的寿材又号称“四页瓦”,是比较罕见的大户人家才可以拥有的“奢侈品”寿材。

“上材底”的当天,亲朋好友必须前来祝贺,鸣炮、打红、为老人的老屋(寿材的别称)贺喜。做寿材师傅的技艺就在上材底的时候完美的体现出来,合适的“榫卯”非常紧固的合成在一起,严丝合缝的“材底、左右梆、前后档”不费太多力气浑然一体。

席间,老人必不可少的让自己的子孙们给做寿材师傅们行“叩拜大礼”仪式,无论老人的子孙年纪多高,师傅的年龄哪怕是十八岁的学徒,老人都命令子辈以“叔”相称,这就是“谢匠”,经常出门的师傅们肯定及时“挡礼”,谢绝老人的子辈行“叩拜礼”。

而亲朋好友好友“打红”的礼品红色被面、烟酒副食必须给师傅们馈赠,技艺高超的做寿材师傅们在当年,家里边多得是红色被面。吃罢“谢匠席”,在亲朋好友的瞩目下,大家相帮着把“材盖”盖在寿材上,富泰、结实、美观的寿材在众人的赞美下顺利竣工,曾经为老人“做寿材”老百姓是非常崇敬的,也寓意着为老人添寿之意。

做寿材的行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老百姓物质逐渐富裕开始,二十一世纪初尤为盛行,人们相互攀比着为自己老人做寿材,近年来民政部本着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目的,大力提倡摈弃“土葬”的殡葬改革,做寿材的师傅们也就没有了生意,做寿材的职业人也纷纷改行,传统的“榫卯”技艺的寿材制作也就这样消失。

致谢曾经的做寿材大师——李刚先生,介绍这一行当的具体细节。

郝景望 陕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文化陕西SQ”“魅西安”“壮美昭陵”“韩家文苑”等平台,实名认证——新浪博客,头条号,东方头条,搜狐博客等新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