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天秘闻:范蠡就是鬼谷子?

 沧海一粟1951 2018-08-21

范蠡就是鬼谷子

作者:百草止水

看到题目有人就怀疑了,范蠡是春秋末期的人物,而鬼谷子属于战国时期,这从鬼谷子的徒弟孙膑、庞涓和苏秦张仪的生活年代就能明白。

但是,百草止水就想问了,鬼谷子智慧如海,道行深远,这样的人物能够教导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样的著名人物,那么他的智慧他的学识又从何而来?没有名师指导,缺乏深刻的人生阅历,鬼谷子的思想和智慧又会如何产生?

老子能够著《道德经》,得益于他是周朝藏书馆的负责人,浩瀚的典籍滋润了老子的智慧,从而最终汇总成独到的原创思想,成就《道德经》名篇。

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开创儒家学派,不仅仅因为好学而师从于老子等名家,还因为不断实践,从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人生与社会资历非凡,自身智慧不断成长和完善,并最终成为名垂史册的思想家。可谷鬼子呢?他的老师是谁?他的人生阅历何在?他的纵横术,他的兵家思想,他的道学,又是如何滋生?这一切都没有历史记载。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的学生个个精彩夺艳,以及后人归纳总结的《鬼谷子》一书。

打开搜索软件,我们会偶尔发现,不少帖文居然说春秋名家范蠡也是鬼谷子的学生,这个猜测没有历史记载,但他们的理由却是范蠡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暗合鬼谷子道学,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几乎都是鬼谷子思想的实践者。

这个猜测令百草止水视角大开,范蠡是鬼谷子学生的猜测还是无法解释鬼谷子思想的由来,但是一个新的猜想却能由此滋生,那就是范蠡就是鬼谷子。范蠡就是鬼谷子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来源,就像范蠡弃政从商以后改名为“鸱夷子皮”并自号“陶朱公”一样,做腻了“陶朱公”的范蠡弃家从道开始了隐居深山的修道生涯。在修道过程中,为了撇清与过去的关系,干脆改名为“王诩”,修道有成后自号“鬼谷子”。由于修道生涯的漫长和隐秘,于是人们也就没有意识到范蠡与鬼谷子的联系,从而将二者隔离起来。

有人或问,范蠡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人物,而鬼谷子的学生孙膑、苏秦等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物,前后相差二百多年。难道范蠡或者鬼谷子能够寿命达到二百多年?这样的寿命在凡俗世界的确是惊世骇俗的,尽管当前世界尚有寿命一百四十余年的老人存在。中国古书有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寿命八百余年,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而佛经中也有记载,佛陀释迦摩尼曾经对弟子阿难说,如果需要,他可以凭借一饭之力驻世一小劫,一小劫的岁月大约几千万年。也就是说,在修道者的眼里,只要修道有成,寿命是可以延长得出乎俗人的意料的。

好了,不管你信还是不信范蠡或者鬼谷子能够寿命超过二百年,都暂且存疑弃之一旁。下面就让我们论证一下,鬼谷子的思想是否与范蠡的人生经历息息相连。

范蠡深悉纵横游说之道,作为勾践的侍臣,随从勾践入吴国为人质,不仅要保护好勾践安全,还要分化吴国布局吴国,为以后反攻击败吴国做好准备,没有强大的纵横游说之能是办不到的。在质吴期间,不仅要让勾践满意自己的忠心,还要婉拒吴王夫差的招揽并且不能令其心生恶感,这期间的进退分寸拿捏,绝非常人智慧所能办到。更何况尚有吴国贤臣伍子胥虎视眈眈,又要示好贪臣伯嚭的喜好,还要一手指导和稳定潜伏着的以西施为首的越国间谍活动,乃至不断与驻国大夫文种交流,其周转难度之高,至今想象起来仍然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应该说,正是这段非常时期的磨练,鬼谷子的纵横游说之术才得以成形。

范蠡在吴国为质期间,其最为厉害的谋略就是,当越国歉收粮荒严重时,吴国粮食丰足富裕很多。为了解决越国粮荒和更好的瓦解吴国,范蠡巧妙说服了夫差大兴水利工程。然而这样大规模工程所需要的民工却是吴国所匮乏的,于是范蠡紧接着上书可以大规模征召越国强壮劳动力为吴国工作。这样一来,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实施严重消耗着吴国的国力储备,而越国大规模劳动力的输出不仅解决了越国粮荒问题,还能让越国趁机克扣吴国付给越国的劳动力工资作为储备军费。并且在范蠡巧妙安排下,越国民工所到之处,都将所在地的地形人口资源等等的情报汇总,不断地传递到越国总部,为后来的伐吴做好了情报准备。由此可见,范蠡的纵横捭阖的厉害之处。

范蠡之用兵也,当吴王夫差三年练兵有成举兵伐越之时,范蠡及时指出吴军兵锋伶俐,不可迎战,只可防御。然而勾践不听,执意出兵针锋相对,结果大败被围。勾践后悔不听范蠡之策,乃问范蠡当下之策,范蠡对答唯有求和,就这样签下城下之盟,越王勾践暂时保全性命入吴为质。勾践返回越国后,以范蠡为将精炼军队,时刻准备复仇。在越国的离间之计下,吴王夫差终于迫使伍子胥自杀,吴国内政开始紊乱。勾践就想立即起兵伐吴,被范蠡果断制止,因为这时候的吴国还是非常强大。直到次年吴王率领举国精兵远离国都会盟诸侯,范蠡才认为反击吴国的时机成熟。结果一路长驱直入,大败吴军,击杀吴国太子。这场大胜,范蠡仍然认为灭亡吴国的时机并不成熟。虽然能够举国灭吴,最终也不过是两败俱伤,遂建议勾践接受吴王的厚礼并罢兵归国。直到再过了四年,吴国国力日下,而越国日益强盛,才开始举国灭吴。由此可见,范蠡深悉避实就虚的兵家之道,也很擅长知己知彼之策。

灭吴之后,范蠡并不留恋荣华富贵,这是因为范蠡擅长洞悉人心,深知勾践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享富贵,遂辞官归隐。归隐之前,建议文种不要留恋富贵,文种不听,范蠡遂去。既然连文种都建议了,作为灭吴的另一大功臣西施,范蠡不可能不予以指点。其结果就是,吴国灭亡后,西施不知所踪,从此历史上再也没有了西施的记录。有江湖传言,范蠡携带美女西施泛舟五湖,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春秋战国时期,敌国美女向来作为战利品优先为国君挑选,所以作为越国的美女间谍西施,更应该由勾践决定其去留生死。所以这个时候,范蠡私自携带西施游走江湖就是对勾践的不敬和不忠,不遭到勾践的通缉和暗杀才怪。事实上,深谙得失进退的范蠡不可能这么做,他的妻子也另有其人。正确的推理和理解应该是,范蠡秘密安排好了西施的归宿,至于怎么安排的我们就很难推测了,反正从此历史上再也没有西施这号人了。

范蠡辞官后,泛舟至齐国陶地,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号“朱公”。“鸱夷子皮”的名号在陶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鸱夷子皮者,原指古代牛皮做的酒器,伸缩自如,也就是酒囊皮子。此名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范蠡的境界达到了“空”和“忘我”,挥洒自如,姓名更是如此,从这一点看一看出其胸襟之开阔,超凡脱俗!由此也能看出范蠡的道家境界,对于以后的隐居修道的解释,百草止水相信大家也能够予以理解了。

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再次迁徙至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是饱学之士,居官则为相,居家则成富,得失进退操于一手之间,名利荣辱于其心则如浮云。如此智慧之人,不可能不关心寿命天道以及大自然中的种种神秘,所以心胸旷古的他不可能不研究道家之学。事实上,他之一生,非常合乎老子《道德经》中的境界,这肯定与他早年研究道学并且深有所得有关。名可弃,官可抛,利可散,这样的人,区区家庭的敦伦之乐又何能牵绊于他?因此,即使居家,恐怕范蠡也是精擅于养生之道,对于道家静坐修行应该也是渐有体会。等到他的名声渐渐淹没于历史潮流,乃至感觉到红尘修道断无可行之时,离家隐居静修就成为必然。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范蠡,还是鸱夷子皮,都已渐渐被人遗忘,改换成新的姓名“王诩”并进山修道也就有了可能。

修道有成后,自号“鬼谷子”,总结自己的红尘历练,遂有各种纵横之术和兵家兵法,乃传之于后世的孙膑、苏秦等人,借这些后人之手再次纵横中原,使得整个战国时期几乎就成了鬼谷子门徒的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