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影像:上个世纪的常德

 whg0041 2018-08-21

  新一代的常德人知道武陵大道的宽阔、柳叶湖的柔美和桃花源的静谧,却不清楚老常德的沧桑。


  上个世纪的常德城已不复存在,唯独它留在老照片里的影像,让后来者得以窥见它曾经的容貌。



  20世纪70年代的常德城区航拍图。左下角水面为城西乌龙港,右侧弯月状水域为沅水。




  滨湖影剧院的前身是人民会堂,是常德党政群团社会各界的重要集会场所。



  常德棉纺厂1958年建成投产,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



  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常德县剧院火爆了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对门就是当时常德县委县政府大院。



  常德军民热烈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



  1959年大旱,人民公社社员车水抗旱。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雨稍下大点,常德城区进水和临河街道被淹是常有的事。图为1992年大河街被淹的情景。



  从1992年开始构筑的江北城区防洪大堤,挡住了1996、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



  常德邮电局。



  常德邮电局汉寿街营业处



  临解放时这里是中共湘西工委驻地,解放后做了常德地区五交化公司仓库。



  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的工人文化宫。



  广德医院,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由美国人创办。抗日战争时,这家医院首先检测出了日军在常德进行细菌战的鼠疫杆菌。



  1957年拍摄的德山孤峰塔,塔前人们在植树造林。



  河洑太和观曾是中共湘西特委的成立地。



  1959年的德山莲花池。



  最早的笔架城。据传为明末首辅杨嗣昌所修。


  

  沅水一桥施工前。



  1986年,青年路渡口完成最后一班汽车轮渡。



  1986年,远水一桥建成通车,市民争相目睹通车仪式。


(左图为1983年沅水一桥施工场景;右图为1986年大桥通车场景。)



  1988年沅水一桥远景。



  上世纪80年代,马季先后多次来到常德桃花源采访和写作,他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新桃花源记》、《五官争功》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1995年桥南商贸城开业庆典。



  通过旧城区改造,常德改头换面,幸亏有这些老照片,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近当年的老街老巷。


  改造前的常德旧城。



  位于人民中路北侧的旧城区。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民东路。



  堤街。位于大西门至落路口之间,在这段2里长的沅水大堤上,人们倚堤而居。这是堤街的茅草房。



  堤街的木板房。



  沈从文笔下那条“总是湿漉漉的不好走”的麻阳街,是城区街巷中惟一一条外乡移民聚居的小街。



  1959年拍摄的大高山巷。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鸡鹅巷,这里曾是日军细菌战的重灾区,现在改名为和平街。



  兴街口位于现武陵大道南端,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兴街口。



  上个世纪50年代水星楼附近的街道。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下南门街道。



  过去,下南门是常德城最繁华的码头,商铺林立,许多洋行也在此设店。图为美孚洋行的建筑。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东门木板房。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光荣路。



  另有一些老照片,拍摄时间与地点皆不可考,一并附上,也许某个场景会让正在看此文的您感到似曾相识。








  老照片里定格的是一个城市的过去,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


您看此文已经秒,一秒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过去的常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