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外国文学
2018-08-21 | 阅:  转:  |  分享 
  
《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

(1)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社会罪恶

贫穷使男子潦倒:冉阿让在一家人濒临饿死的情况下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判刑,是一个被剥削、压迫的工人的形象;饥饿使妇女堕落:芳汀惨遭始乱终弃,留下一个女孩让她自己抚养,在卖了头发牙齿后,下海为娼,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工;黑暗使儿童羸弱:珂赛特是黑暗儿童悲惨的化身,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贫苦儿童形象

(2)宣传爱与仁慈的力量

冉阿让:灵魂的沉沦(监狱中的生活)——灵魂的得救(米里哀主教的行为感化了他)——灵魂的升华(成为马德兰市长后关心人民爱护孤寡帮助穷人)

沙威:冷酷的官府鹰犬(信仰法律冷酷无情,抓了芳汀理由是“一个娼妓竟敢冒犯一个绅士”)——被感化产生思想矛盾而自杀(冉阿让放走他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长久以来对法律的信仰开始动摇,一下子感到冉阿让是值得尊重的)

(3)歌颂人民起义,塑造共和主义英雄的形象

马白夫老爹是巴黎普通人民,起义的基本群众,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革命红旗;伽弗洛什巴黎流浪儿童的典型,在起义中勇敢机智,直到牺牲仍唱着幽默顽皮的歌曲。



简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简要分析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结合作品)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采用多层次的对照手法来塑造人物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间的对照

其他人物之间的对照

人物自身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轮美奂的典型,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肮脏。

情节与场景方面的对照(教材例子)

(一)爱斯梅拉达的五次遇险。整部小说的情节,由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的曲折过程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的结局,由于开头戏剧性的场面相辉映,一切都是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之中。

(二)乞丐王国——封建王朝。雨果通过两个王朝、两个王国、两种审问、两种法律、两种绞架、两种命运的对比,通过情节和自然的或社会的众多场景的对比,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构成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鲜明对照立。?



简述《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简述)OR结合作品《红与黑》分析主人公于连这个人物形象。(论述,要求有个人观点)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典型。(2分)他英俊漂亮,聪明能干,意志刚毅,敏感高傲,具有高度的自尊心、超人的隐忍力、强烈的报复欲、无厌的政治野心和清醒的反省意识。在为个人出人头地的奋斗历程中,显现出了极为复杂的性格特征,既具有个人主义野心家和阴谋家的色彩,又带有平民反叛者的特征,还扮演了一个人性自我追寻者的角色。(4分)他既有与当权的贵族、教会有矛盾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简述答到这里)。(2分)

结局是悲剧性的,不是孤立的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论述要结合作品分析)(5分)



拉斯蒂涅:

(1)是复辟王朝时期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作者细致刻画了他思想变化的原因和野心家定型的过程,这是以在巴黎求学所经历的两位导师的教导和“人生三课”完成的。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高贵的门弟”、“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冷酷现实,否则将会大难临头。第二课:伏特冷被捕,证明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再次让他验证了普通人之间的奉行的己拜金原则。第三课:高老头的惨死,证明"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的知道了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2)他性格形成的过程是在强烈的环境对比中完成的。

(一)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二)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伏脱冷要求拉斯底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泰伊番恋爱,自己杀死泰伊番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

(三)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3)由一个稍有同情心的青年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既显示了贵族阶级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腐蚀作用,批判了金钱的罪恶



简析《神曲》的二重性:

一方面,《神曲》具有浓厚的神学思想,充满着惩恶扬善的说教,要求人们苦修苦炼。

另一方面,它表现了对当时宗教、政治、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新看法,闪现着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曙光,反映了但丁世界观的矛盾,体现了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时代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要求有个人观点)

哈姆莱特是代表作者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理想人格,他身上具备人类全部善良本性。(2分)哈姆莱特歌颂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力量,确信人性的高贵。(2分)他追求的是人类生活的终极价值,他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超乎世俗功利,他与周围的人相比,显示出人格的超越。(4分)他希翼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屏弃等级观念,痛恨对人的奴役,对受压迫和凌辱的人们深表怜悯和同情。(2分)



莫里哀创作的民主倾向

一,他的作品对封建贵族的荒淫无耻,腐朽堕落和反动教会的伪善欺诈,鼓动人心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二,对资产阶级的深刻批判和尖锐嘲讽是莫里哀民主倾向的又一表现。

三,用赞美的语调塑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下级人物形象,达到了其他古典主义作家所达到的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把这些侍女,男仆和老爷老太太相比,显示出这些下人在精神和道德远远胜过他们的主人,提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体现在人物塑造上:梅尼特医生是作者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体现,是作者爱怜,赞美的人物,公正无私,见义勇为,嫉恶如仇,信仰仁爱,以德报怨,将他描写为人道主义的楷模。

卡尔登上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淳朴,有才能,是人道主义的极致,以自身牺牲换取了露茜小姐的幸福。

代尔那也是作者人道主义的主要体现者,他出身贵族却厌恶贵族生活,他出走英国,隐姓埋名向农民赎罪。

然而坐着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狄更斯反对一切敌对和暴力,也反对革命胜利后人们对贵族的报复。作者希望以博爱取消相互残杀,以人道主义缓和矛盾斗争。



从苔丝的悲剧看哈代的命运观

苔丝是淳朴美丽,感情真挚,善良的农村姑娘,哈代通过苔丝备受磨难终于毁灭渲染了一种悲观主义色彩。

1,作者将苔丝的悲剧上升为全人类的高度,认为人类无法摆脱痛苦,神秘无法解释的命运。

2,哈代关于命运的观点是建立在异教徒的背景之上,他笔下的宿命力量,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弥漫宇宙的意志,这种类似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充分揭示了人对命运的无能为力苔丝的每一步挣扎和反对都伴随着更大的噩运。

3,哈代为了强调宿命力量,特别注意用一系列充满偶然性和特殊机遇的事件连接苔丝命运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写了许多种偶合的预兆来强调这种令人畏惧又无法解释的命运氛围。

哈代的悲观主义的宿命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显示了伟大的批判精神,但哈代用唯心论来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表现了人们无法改变自己命运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



浮士德人生五个阶段及意义

第一个阶段知识悲剧阶段,实际表达作者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要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既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精神写照也是歌德早年反抗德国社会叛逆精神的提现。

第二个阶段爱情悲剧阶段,他摆脱了低级享乐和表现早期资产阶级享乐口号的否定,

第三个阶段政治悲剧阶段。否定资产阶级启蒙家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寄托在为封建王朝服务所作的改良上。

第四个阶段古典美的悲剧阶段。集中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资产家试图通过艺术改变社会的意图。

第五个阶段事业悲剧阶段。浮士德肯定了改造自然这一事业的意义,实际是17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浮士德探索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现实根据。



安娜的形象意义

安娜是俄罗斯70年代贵族妇女的典型,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勇敢地想贵族社会及传统社会发起挑战,但她的反抗不是妇女的解放斗争,不是先进妇女的形象而是贵族妇女的先进,它不可能把妇女问题提到妇女解放的高度。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安娜的秉性人格比上流社会好的多,对其表示深刻的同情,但认为安娜离家出走在贵族社会面前是无罪的,但在永恒的宗教面前是有罪的。



《复活》两个主人公精神复活的过程

两个主人公都是纯洁-堕落-复活的过程

纯洁阶段: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在大学读书时是一个思想进步、道德高尚的纯洁青年。②堕落阶段:聂赫留朵夫混迹上流社会后,冷酷、虚伪,精神道德开始堕落。③复活阶段:在为玛丝洛娃冤案的多次奔走中,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黑暗,思想感情与贵族上流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合后,他在《福音书》的感召下,获得彻底的“新生”。他的精神“复活”了。

玛丝洛娃的复活不是收到聂赫留朵夫的启迪,而是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少女,想回到原来的状态,玛丝洛娃精神道德复活完成于与政治犯接触之后,从他们身上,玛丝洛娃懂得了人生,看到他们为真理不惜牺牲生命自由的品德,在他们的影响下,玛丝洛娃真正复活了。这种复活并不是简单的少女时代的回归,这时的玛丝洛娃既具有失而复得的纯洁感又获得了受压迫阶级之所以受压迫的清醒的社会认识,在他们的影响下,与其说玛丝洛娃是复活不如说是获得了新生。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及意义

堂:1,首先,堂吉诃德是一个用主观幻想代替现实,幻想依靠单枪匹马完成骑士功勋,恢复骑士制度并为之付出代价的喜剧典型。

2,堂吉诃德绝不是古代封建骑士的简单再现,也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发笑的滑稽人物,在他穿的中世纪的甲胄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人文主义思想的心。

3,只要不涉及骑士道,堂吉诃德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对社会,战争,法律,教育的了解却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堂吉诃德既有理想,闪耀人文主义光辉,反映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要求,同时又严重脱离实际,这就决定了他的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所以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喜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桑丘形象: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狭隘,目光短浅,自私,又具有劳动人民的机智,善良,乐观主义品质,头脑简单但很聪明,思想狭隘又不失常识,胆小,贪财又不失淳朴,倍遭凌辱又不失善良,历尽艰险又不失乐观。



《死魂灵》中五个地主形象及意义

乞乞科夫:资产阶级冒险家的典型形象,他唯钱是命,精通一套巧取豪夺的本领,善于靠阴谋诡计发财致富,他是从地主贵族过度到新兴资产者的典型。

玛尼洛夫:懒惰,虚伪,假文明,好幻想,不务实际的地主,是接近城市和官场的地主。

科罗潘契加:是一个善于精明,忧心忡忡的女地主,贪婪,闭塞,浅薄,愚昧,具有愚钝多疑的性格。

罗土特莱夫:地主中的恶少和无赖,是一个闹事鬼,吹牛家,浪子的典型,专制农奴制培养出来的无赖。

索巴凯维奇:保守,顽固,冷酷,专横,凶残贪婪。

泼留希金:一个失去理性,失去人性的典型守财奴,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用在积攒财富上,以致失去对财富本身的价值的识别能力,虽然家财万贯却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意义:五个地主的形象在客观上显示了农奴制崩溃的必然性,他们残忍愚昧,堕落,代表了俄国的黑暗,他们才是真正的死魂灵俄国通往光明之路在于推翻这个反动的制度。



恰尔德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恰尔德:上流社会的叛逆者,孤独高傲,悲观忧郁,冷漠的漂泊者,是“拜伦式”英雄。

抒情主人公:目光犀利的批评家,热爱生活,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莫泊桑创作特色

1,善于从平常细微的事件和平凡人物中挖掘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社会真相,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

2,善于以大量真实生动,准确传神的细节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提现作者对人物精细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把握和透彻的理解。

3,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情节生动而富有戏剧性,尤其是小说的结尾更耐人寻味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独出心裁新颖别致又不落着痕,真切可信,达到自然和精巧的高度统一。

4,文笔朴素流畅,语言简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人物形象

哈克:天真活泼倔强聪明,朴素善良,胸襟坦荡,富有冒险精神,性格的核心是对“文明”的叛逆,对自由生活追求。

吉姆:敢于反抗的新型黑人形象,他具有独立的人格,也有无知不觉醒的因素。



马克吐温的创作特色

1,马克吐温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写意有机地结合。

2,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矛盾。

3,辛辣的讽刺和清爽的幽默融为一体,语言简洁生动。





献花(0)
+1
(本文系栀子花开8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