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欢欢:老人频频被骗,社工如何看待?

 汐钰文艺范 2018-08-21

文/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陈欢欢

 

“骗子冒充公检法上门行骗,广州一老人被骗290万”,“高额回报吸引老年人“投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老人买保健品中奖8888,被骗4万多”。近日,老人频频被骗的新闻又刷屏网络。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越来越多,电信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等也是常见的诈骗方式。即便老人被骗新闻频频曝光,但依然有老人相继跳入骗子的圈套。老年人这么容易被骗,站在社工的视角,该如何看待呢?


从老人自身而言,步入老年以后,老化是老年人最显著的特征,主要包括生理老化、心理老化和社会角色变化。生理机能的下降以及智力、记忆力、人格的衰退导致老年人学习、获得资源能力下降,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也不是太全面。导致骗子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实施电信诈骗、保健诈骗。另外,老年人获得经济保障的来源除了儿女“反哺式”的供养方式,还可以通过获得老年社会保险金和养老退休金获得经济保障,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退休后积累了一定的储蓄,并且存在一定不服老的心理,内心对自我价值感仍有追求。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从而成为骗子实施投资诈骗的对象。


从老人的生态系统来看,微观层面,进入晚年后,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在衰退,需要家人关怀,而实际情况是年轻人忙于工作,陪伴父母、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多,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被忽视,因此,老年人对关爱、归属的渴求使得骗子有机可乘。一项调查显示,20.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缺乏关爱,1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遇事没人商量。尤其很多保健品诈骗案例中,骗子们不会一开始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其营销过程会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大打亲情牌,然后循序渐进地骗取信任。因此,家庭的忽视让老年人缺乏关爱的确也是他们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中观层面,一些老人退休后在无所事事,要么跳跳广场舞、要么聚众打打牌、要么遛遛狗无所事事,业余生活还是相对匮乏,而社区也对老年群体的需求关注度不够,许多正规的银行、医院等忙于业务,也很少走进社区开展专门的金融知识或健康知识培训讲座,反而让不少骗子钻了空子,通过开展办讲座送礼品等活动实施诈骗。虽然一些诈骗新闻和诈骗方式屡被曝光,但还有很多老年人蒙在鼓里,社区缺乏相关的宣传教育,老人通过接收到正确的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宏观层面,相关部门监管缺位,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比如,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商家有正规的手续,销售人员往往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很难取证。


总之,老人被骗原因复杂,而老年人受骗后,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产生自己很“傻”、很“没用”的心理,这时候,家庭成员不应一味责备,而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多陪伴老人,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减轻老人的心理压力。所以,为了防止老人被骗,首先在情感上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社工可以在社区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公益倡导活动,呼吁家庭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呼吁子女经常回家陪陪老人,给老人以最大的精神慰藉,让骗子无可乘之机。其次社工可以在社区开展“防诈骗”教育小组服务,为老人讲授常见的诈骗方式方法,并进行防诈骗模拟练习等活动,以此来增强老人的防诈骗意识。


再者,社工还可以积极链接资源,成立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便民服务活动,满足居民对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预防保健诈骗。此外,社工还可以根据老人的特点,组织开展如舞蹈、书法、手工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培育各类兴趣社团,拓宽老人的交际圈和兴趣爱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满足老人文化活动层面的需求,降低老人接触诈骗分子而被骗的几率。总之预防被骗,不仅仅是老人个人问题,从家庭、到社区、到社会都需要共同行动起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入手,改善老人的认知、心理、精神以及生活状态,从而预防老人被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