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全胜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个问题:文学是什么?它对作者的生命价值有什么作用?我们孜孜不倦穷经皓首地写文章搞创作,其意义何在? 毋庸讳言,优良的文化是有着巨大穿透力和无限生命力的。而文学又是文化的最具活力的构成内容,许多情况下,文学是可以等同于文化来理解的。 不久前才去世的我们河南著名的文学家南丁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文学就是打开内心,拥抱世界,仰望星空,抚慰众生!文学就是开矿,让生命更灿烂!”读之,心头豁然开朗。 文学创作是一项实现优秀文化传承的事业,是一项升华品格净化灵魂的事业,文学创作是一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事业。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多年写作经历告诉我,最初仅仅出于兴趣,渐渐的变为自己的爱好,后来也就成之为服务社会、实现梦想的手段。在我的文学圈子里,相当一部分人成就比较大,甚至不乏泰斗级的人物,但也有一部分和我差不多,写了半辈子文章,既未获多大“名”,亦未得多少“利”。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在文学的一亩三分地里恋恋不舍、苦苦笔耕呢?我想,这既是生命所背负的责任,也是心甘情愿所尽的一份义务,更有一份难以了却的梦想情结在内。搞创作,相对于社会,我们是在作贡献,传递正能量。十年前我和中国煤矿作协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刘庆邦先生交谈时,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搞文学创作,写作品,并不是证明我有多大的事业心,而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说明他的父亲并不是个懒人笨人,一无所用,而是在用一种爱好给社会留点功德而已。”话虽低调,可行为值得敬畏。相对于自己,是在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人格,提升个人素质和魅力,使自己活得尽量有些尊严。说得实际点,就是若干年之后,哪怕放在极小的范围里看,后代们还能知道祖上有过这么个前辈叫啥名字,还写过点文章,留下有某种思想或时代印痕。在有益于社会的同时,更能温润我们的家庭,武装我们的头脑,升华我们的人格和心灵。否则,在他们的心灵中你连半点痕迹都留不下。说到底,搞创作,收获最大的是我们自己,因为写作的过程是更好的学习过程,在创作中你学知识最多,领会得最深刻。当你给别人一碗水时,你得有一壶水;当你给别人一壶水时,你得有一桶水;当你给别人一桶水时,你可能会有一缸水甚至一池水。 关于这一点,我不妨扯得稍远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一层意思,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不能甘于行尸走肉,白来世上一遭,死后如灯灭,尤其是走上创作道路的作家,要通过文字将我们一生的见闻、经历、思考形成思想,留给子孙后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很多人从黄土地走进都市,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土,那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他们的祖上是谁,都做过些什么,是什么样的人,已很难靠墓地指认祖宗和传人,不需多久,只要有三两代,他们便不知道我们是谁,你便迅速消失并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不知所终了。好在有仓颉给我们创造了文字,使我们有了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就为后来人了解先人及其思想文化提供了条件,你甚至可能因此而不朽于后世。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如星汉灿烂,但很多有功业的人也没有被后人记住或记得不多。能记住的,一定得益于文字所形成的记载作品。 史学家司马光。作为一介宰相,他一生干了不少功在国家的大事,但后人都不太熟悉,对其最熟悉的不过两件事:一是修了部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第二件呢?大家恐怕都清楚,那就是他生命中一支极小极小的插曲——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为啥平凡人中也有许许多多机智故事,世人就不会知道呢?答案不言自明,如果没有他在文学上的居功至伟,他的知名度绝不会如此之高,别说仅仅救了个小朋友,就是救个刺史级别的人物,也未必会人知道,也会附会到别人身上。应该说是文学奠定了他在历史上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历史上名气很大的女文人可谓凤毛麟角。李清照和朱淑真二位可谓夜空中的明珠。先说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切切。”一生流离颠沛,大半生都在国破家败中过着逃亡生活。然而这种凄苦的悲惨命运,并未影响她成为南宋文坛女杰,她是“婉约”诗词一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头号人物,她的名字垂史万古。这位受尽屈辱和苦难的女诗人,同样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与陆游一样,诗中所体现出的也是伟大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几乎与同时,与李清照之齐名的还有一位女词人朱淑真。朱特别喜欢“人约黄昏后,月上柳稍头”这样的诗词格调。她的命运和李清照一样不幸,她的诗词也与李清照的婉约格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的《蝶恋花》中的“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朱淑真的诗词清素淡雅,意切情真,景中溶情,情中偕景,平常的人根本不能及,不禁令人一唱三叹。诗词虽然作得好,可她死后其诗稿竟被她父母给烧掉了。而后历经50余年,一个名叫魏仲康的人特别喜爱她的诗词,千方百计收集了她散落在社会上的诗稿,编辑了一部《断肠诗词》,终于使她的诗作异彩大放。正因为她香玉殒长达半个世纪之后有了这么个知音,她这位红颜薄命的才女,才没有被埋没掉,终于在文坛上一如夜空的晶莹皓月,焕发出她夺目的光芒。请大家想一想,多少英雄男儿都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了,如果没有作品留下,后人又有谁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个红颜薄命的女人呢?同时,我们的文化里也会少了一份珍贵的篇章! 再说一个人,就是唐朝的诗人张继。说起来张继,其诗名在唐朝乃至整个历史上尚不属最大之列,文学成就不太高,但大家只怕没有一个人不会背诵他的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但仅此一首小诗,区区28个字,便足以名扬四海、留芳千古了。还有,华夏神州气势恢宏的寺庙多多,若论规模,同其它名寺古刹相比,寒山寺不过是个“小兄弟”而已,而名声却极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张继的这篇七绝佳作。 寺以诗名,诗以寺传。即使不到寒山寺,仅那清越凄楚的“夜半钟声”也照样令人魂牵梦绕,难以将其忘怀。因为这首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那悠扬雄浑的钟声,早已穿透了浩瀚而遥远的时空,在华夏神州乃至更大范围里回响了千年,而且仍然在向无限遥远的未来飘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只可惜,当年烟雨中的众多寺阁庙宇楼台,大多已如过眼烟云般被历史淹没了。但我们这座小小的寒山寺,却在漫长的岁月里,遭受过七度毁灭之后,一次次再获新生,这不能不说与这首伟大的“小小”诗作有关。 还有黄鹤楼。黄鹤楼最早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周瑜在边防蛇山上修建的一座军事瞭望塔,后被改建为一座观景楼,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里,曾经十几次毁于雷击、大火或兵毇,然而由于它所形成的强大文化魅力,每次被毁后都会再度耸立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辉煌。但是,一千多年间黄鹤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凝聚的精神实力,决定了它绝对不会永久泯灭,必然会以其不可遏制的旺盛生命力长留天地之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很多时候,它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往往会无可估量的超然于物质之上。 美国有个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不想一死就被忘记,要么写点值得读的东西,要么做点值得写的事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升华人生,写书的更觉神圣。生逢盛世,时代无愧于我们,我们也应无愧于时代。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论于国家于民族还是于自己,我们都有必要用手中这支笔,来书写火热的生活,讴歌伟大的时代。不求闻达富贵,成名成家,但求初心未改,生命无悔,有一份热发一分光,让自己的生命开花,当我们为祖国的百花园里增添一束春色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铺满绿茵的!当我们殚精竭虑书写时代,丰富历史文化时,历史也会记留下我们的影像印记的。最后,我想套改一下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的诗句来落笔: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尘世若许年。记些身前身后事,后人考古少作难! |
|